论独立院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2009-12-17高灵新
高灵新
【摘要】独立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明确,而英语作为英语国家文化的载体在现实应用中除了语言的功能,也承载着交流的目的。本文就独立院校英语教学中涉及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将文化融入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0-0004-04
1 跨文化意识融入独立院校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1.1 独立院校英语教学的目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连年扩招,独立院校也逐渐兴起。在近十年的发展中,独立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内成长最快的办学形式之一。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生产物,独立院校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与精英化教育的母体院校不同,独立院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与研究型的高校不同,教学型的独立院校应该面向市场,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因此独立院校的英语教学应该将使用语言交流作为首要目的,而交流的过程除了语言的使用,更为重要的是文化思维方式的理解和沟通。具备更强实用性和人文性的英语教学才能为独立院校实现其人才培养的目的发挥更强的效力。
1.2 大学英语教学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2000)[1]不仅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打好语言基础上”,而且同时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还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大纲》把提高文化素养与打好语言基础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文化背景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广东外语外经贸大学教授毛思慧(毛思慧,2003)[2]认为,文化学习从低到高主要包括单语文化层次, 文化间层次, 和超越文化层次三个层次。处于单语文化层次和文化间层次时,人们在交际中容易遭受较大的制约;而处于超越文化层次的人不仅了解文化间的异同,还能更全面地评估交际情境,具有国际视野,因而在交际中能够取得成功。因此英语教学中能否融入文化的要素将会直接影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高低。
1.3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皮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它承载着文化信息,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特征;语言又受文化的制约,因为文化深植于语言,人们使用语言时要受到其民族文化的限制和影响。”(E. SaPir,1921:221)[3]语言与文化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英语学习中必然会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因此,在教学中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语言本身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还要注重其交际的背景和使用原则。
2 文化要素在语言教学中的反映
2.1 风俗习惯
独立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以实用性的交流为目的,而在交流中如果不能意识到中西方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则会在表达和沟通上出现问题和误解。现有的大学英语教科书所取材的文章很多是以文化差异为切入点,教师要重视利用这些文化视角,对已有内容进行文化本质的分析和拓展,展示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质,并要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深度掌握。比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4]第一册第三单元“Communication without Words”一文中,作者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非言语性语言,提出了不同国家的人在交际中使用手势语和身势语的原则;在第二册第七单元的“Bridging Cultural Gaps Gracefully”的文章里,作者以外国人的角度描述并评价了中国人的送客礼仪和称赞方式;在第二册第六单元“Food”一文中,作者比较了各个国家饮食习惯的差异和原因。这些素材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文化背景,因此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要强调这些交际方式的异同,并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场景和练习,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外文化的内涵和差异。
2.2 词汇学习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而独立院校的学生由于学习自觉性不足,理解能力欠佳,因此在词汇掌握方面有很大欠缺。单纯靠背诵式的记忆会使独立院校的学生丧失积极性,而在词汇的学习中,如果能够运用文化背景,则会极大地增加词汇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中,文化差异势必影响语言的运用,形成不同的语言使用规则。而词汇作为语言最基本的要素,其演变会直接发映出文化发展的过程。广义上讲,文化涵盖历史,政治,文学,宗教,习俗等诸多方面,而对英语词汇的影响又以以下三方面为重。
(1)《圣经》的影响:《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这部经典给世界特别是西方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和文化习俗带来巨大影响。而许多英语词汇正是来源于圣经,比如 “bear ones cross”(“背负十字架”),“a covenant of salt”(“不可背弃的盟约”),“the forbidden fruit”(“禁果”)。在课文的学习中,也会经常遇到《圣经》的典故,比如外研社出版的《大学英语教程》[5]精读课本第三册第三课“Why I Teach”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当一名教师意味着是创造的见证人,他目睹人体开始呼吸,开始了生命。”)这句话来源于《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故事,上帝用“粘土”(“clay”)捏成泥人,并从泥人鼻孔吹入生命之气,泥人才开始“呼吸”(“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至此上帝完成了“创造人”(“the creation of man”)的伟大工作。由此我们知道作者是把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与上帝造人类比,赞扬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可见了解了《圣经》才能更好地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掌握英语词汇;并且从《圣经》中学习词汇,可以把单调的单词变成生动的故事,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金惠康,2004)[6]
(2)对外来词汇的借鉴:英语在使用的过程中大量地接纳了外来词汇,全世界约有120种语言的词汇进入英语,成为英语词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拉丁语的词根在英语词汇的构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拉丁词根反映了千年前的希腊和罗马的历史,比如“candidate”(“候选人”)的词根是“candere”(发出白光)。因为2500年前希腊政治选举的候选人为吸引选民的投票,往往穿上雪白的衣服,这些衣服会发出白光。所以candidate 的本意是“white-robed”(“白色长袍”)。另外古时每当罗马有重大活动,占卜官就站在卡皮托尔山上观察飞鸟行动。若飞鸟在占卜官的右边出现,即为“good omen”(“吉兆”),如果在左边,就是“sinister” 或“evil omen”,(凶兆),所以“sinistral”的意思是“左手的”。理解了这些词汇的来源再进行记忆,无疑会提高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英语国家历史的反映:英语词汇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新的词语不断应运而生。在美国,继一次大战后的“Lost Generation”(“迷惘的一代”)和二次大战后的“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之后又出现了人口激增的“Baby Boomers”(“婴儿潮”)、中上阶层年轻专业的“Yuppies”(“雅皮士”)、不愿生子的“Dinks”(“丁克族”)、同时抚养父母和照顾子女的“Sandwich Generation”(“三明治一代”)等等。对于这些词汇,只有了解了英语国家的历史变革,才能够进行更有效地掌握和使用。
(3)语篇分析
独立院校英语教学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语篇教学。因为在实际交流中,文书的阅读和写作是商务往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对于语篇的学习,独立院校的学生常常感觉比较吃力,造成困难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关键的一点是由于学生无法把握文章主旨,不清楚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的泰斗范迪克指出:“语篇分析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为,在它全部的内涵中,语篇分析应该包括语言分析,认知分析,关系分析以及社会分析的所有层面和方法,因为语篇本身就是所有社会维度的体现。”(范迪克,1985)[7]如果教师在语篇分析中能够融入文化因素,则会使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理解文章。
从思维方式上看,中文写作通常采用归纳法,而英文写作模式通常是演绎法。因此英文文章的第一段和每段的第一句往往是揭示主题的,而主题段和主题句之后会辅以辅助段和辅助句来说明主题。段落发展或按时间顺序,或按主次关系,或由一般到具体或由具体到一般。英语文章的逻辑性也比较强,在语篇内容的衔接上会大量使用连接词,一些语言学家把英语句子的连接方式称为“形合”,把较少用到连接词的汉语的连接方式称为“意合”。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人擅长整体思维,在能理解成份之间关系的前提下不再通过形式手段来表示层次,而英语国家的人更倾向于分析思维,因此需要连接词来表达和理解层次关系。比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8]第一册第一单元的“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一文中,作者按照时间和空间的发展顺序比较了其学习语言的经历。各个阶段层次清楚,主题段和主题句直接揭示文章主旨,而在文章内部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甚至是一句话内部都会经常用到连接词。
中西方语篇写作的差别可从使用两种语言的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来加以解释。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些差异及成因,引导学生按照英语的思维方式来进行阅读和写作,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写作技能有很大帮助。独立院校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文书写作的锻炼,让学生加强应用的意识和学习的动力。
3 提高文化意识的途径
3.1 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帮助学生习得语言知识,还要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按照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逐步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除了图片,视频,音频等常规辅助材料,教师可以使用邮票,报纸,货币等具有文化特征的直观的手段,并可增设英美文化选修课,举办文化讲座,并应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和理解能力来安排文化知识的输入和内容讲授的方法,补充关于英美国家文化方面的阅读材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其历史风情、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使他们置身于使用语言的背景中。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控制内容,把握深度,恰当地把语言与文化两大因素融合进课堂教学,而不应简单地将大学英语课变成文化课。
3.2 运用比较方式,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教师应当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中西文化对比,比如在讲解《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七单元的“Take Risks”的课文时, 可以比较东西方对于冒险态度的不同,让学生了解在霍夫斯泰德(Hofstede)[9]文化尺度的表述中,日本属于规避不确定性指数较高的国家,而美国人属于规避不确定性指数较低的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日本人趋于保守,礼节规范较多。而美国人更加开放,乐于变革。对于文化现象的讲解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又可以丰富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教师在和学生在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也应当关注社会问题。比如在《新编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课后阅读的“Kiss for Kate”一文中,教师可以在比较东西方家庭观念和对家庭关系不同的处理方式时,引导学生探讨英美老年人问题。
3.3 指导学生使用词源和词根记忆词汇
由于英语词汇词根和词源的丰富性,教师不仅应当引导学生了解词典中的各项词条,也要指导学生使用词根和词源的记忆方法掌握词汇,并让学生结成小组共同查词,互助学习。另外应当鼓励学生了解俚语,学习习语和谚语,在文化的背景中掌握更地道的表达方式。
3.4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
独立学院的学生才艺方面表现突出,技能特长相对明显,并且有着很强的参与的愿望。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与教学相关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笔者所使用的模拟国际环境的表演和英文文书的写作都是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训练。学生参与的意识都很强,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语言学习的策略和独立院校学生的特点决定了独立院校的英语教学的方式。只有将文化教学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才能使独立院校的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英语词汇,理解阅读材料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效地使用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更为顺利地进行交流,更为准确地传递信息,避免误会。并且由于英语教学中渗透着文化教学,世界文化在道德方面的共同点就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因此,学习英语,培养跨文化意识是独立院校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需的。文化知识的传授也是独立院校英语教学的必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毛思慧. 《解析当代英国: 文学与文化研究》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 E.SaPir.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Study of Speech.[M]. NewYork: Harhcount, Brance & Company,1921.
4 应惠兰主编. 《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 杨立民主编.《大学英语教程第三册》[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6 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7 范迪克. 《话语分析手册》[M]. 纽约:纽约学术出版社,1985.
8 郑树棠主编.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9 Hofstede, Geert. Cultures &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and its importance for survival. New York: McGraw-Hill,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