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交叉型教学法
2009-12-17何联锦
何联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0-0001-04
立体交叉型教学法,主要是把《快乐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讲授法》、《题型设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有机结合、交叉使用,利用上述教法中的优点,实现互补使课堂更加完美,要使课堂有立体感带来生机、活力,要有学科间的交叉、时间上的交叉,小组合作与小组间的竟争都出现在课堂,才是体现立体交叉型教学的本质。立体交叉型的教学结构是:《快乐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讲授法》——《题型设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采用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是最好的途径,现笔者写出来供同仁参考。
1 教法上的交叉
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是很重要的,导入新课时,采用《快乐教学法》,快乐教学法本身是提高学生兴趣,常用歌曲、诗歌、故事来导入新课,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我在上《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一课时,先让学生听《台湾是我的故乡》这首歌。听完后,我接着提问题,为什么台湾是作者的故乡,请用史实证明。要小组内部合作,小组与小组间竟争,一步步的深入课堂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但一堂课搞搞小品,这一点是值得借用的。但这种教法最大的不促是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突破重点难点,很难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这需要《目标教学法》来补充。
1.1 吸收目标教学法中的优点
《目标教学法》是先确定目标,围绕目标教学,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突破重点,难点是很好的教法,但很单一,最大的缺点是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提出问题,那么,培养学生创新就成为一句空话,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国家的教育是失败的,特别是《教师教学用书》、《优秀教案》更不可思议,先确定教学目标,而目标中也没有这个问题,只有把《目标教学法》与《题型设计教学法》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培养学生既能科学提出问题,又能科学解决问题的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使学生被动的由老师“填鸭”变为主动“觅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达到上述目的,只有充分利用好《题型设计教学法》。
1.2 题型设计教学法的作用
(1)培养学生科学的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教会学生学习。这是老师最根本的任务。明天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只教给学生解决问题,或者只教给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课本要求回答的问题是不够的,更应该教给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设计题目不只是老师的事,更应该把设计题目的方法技巧教给学生,要他们自己设计,科学的提出问题,比如,我在上《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课时是这样展开的,首先我提供的材料是: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和这一课的内容,指导学生把两者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讨论,提出问题:
①此材料出自哪部作品?
②作者是谁?
③作者的另外两部作品是什么?
④作者创立了拜上帝教,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⑤作者建立了“太平天国”,请问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⑥作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动起义?又在什么地方封制?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加以筛选、评比,指出题目的优点和不足,如果教师设计“列举中国从古到今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以指导学生设计从古到今同娄性质的题如“从古到今的赋税制度”等等,设计问答题时,要求学生把握好“限定语”“主干语”“答项语”的要求。让他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学会同娄找异,异娄求同。
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创造力火花的开端,因而引导学生设计题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中心环节。积极地寻找问题,敏锐发现问题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掌握了“学会学习的本领”
(2)题型设计教学法在课堂中的作用
题型设计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科学地提出问题,也是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一种教法,它能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因为问题提出后必须解决,教师要加以引导、点拔,把竟争引入课堂,让学生互动。
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科学,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准确,也可以让一部份学生当评委,对题目的提出和问题的准确要评价,使课堂更有生机、更有活力,同时,教师不断激发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差生设计选择题、填空题,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让中等生、优等生设计问答题、材料题、配对题、连线题、识图题,培养其概括能力,以达到都能扬起自信的风帆,朝着美好的披岸前进的目的。
(3)题型设计教学法对预习新课的作用
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方法,预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预习主要在课后进行,但如果教师按传统教学编写预习题纲,或先提出小标题,让学生在小圈圈里读记,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更不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让学生预习,才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呢?我教他们去设计各种不同题型,因为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看书,分析材料、寻找知识点,不但提高了读、思、议、记的能力,更重要的提高了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关键时,老师要加以指导、点拔、学生得到的收获远远高出传统教育的若干倍。自从我采用这种教法,学生高考突破省极格率。统考时,全县第一名,而且是在学生素质较差的情况下取得的。各位教育工作者,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取得了好的成绩,这不算是应试教育吧!
(4)重点、难点的突破要科学
对于突破重点、难点,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一个问题分散成几个小一点的小“疑”降低坡度和难度,由浅入深,各个突破的方式进行,如初二课本第1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共十大和抗战胜利是重点和难点,几年来我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突破,但效果都不佳,今年我给了学生这样一则材料“放手发动群众,状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我要求他们根据材料和课本内容,设计题目,他们提出的问题是:
①上述内容被概括为什么?
②材料中有“打败日本侵略者”一句,请问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标志是什么?
③在制定此材料的会议上,毛泽东做了什么报告?
④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中心任务和意义是什么?
老师要求回答上述问题,并进行综合,引导、点拔,把知识编成网络,重点和难点就轻松突破。
(5)《题型设计教学法》与《讲授法》有机结合
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把知识点落实到位,挖掘教材内涵,这些需要教师精彩深刻的讲解,需要把知识讲活,讲得具体生动,深入浅出,所教的学科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不是一堆死的知识,而是一个无比瑰奇的迷人的知识世界。要升华到理论的高度,要象一个出色的导游,把学生一步一步的引入知识的胜境,善诱不仅贯穿讲读教学中,而且要贯穿在听写和设计题目过程中,《题型设计教学法》与《讲授法》有机结合,使学生得到丰富的知识,提高学生高度的思维能力。
2 时空上的交叉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将历史教学延伸到当代,发挥历史的现实功能。多角度,多层面的展现历史,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为现实服务,充分关注现实、关注时政热点、纵横古今,贯通中外思维开放而活跃,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感觉相结,增强历史亲切感,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书本走向社会,真正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并不那么遥远,历史与自己的生活,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要把古人的东西借到今天利用。
教师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学会穿越时空,把学生带到另一个“世界”感受到当时的情境,想到当时的状况,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我在上《抗美援朝》一课时,讲到上甘岭战役,我说,“当时我也在现场,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敌人的一挺机关枪,我呢,也用身体堵住敌人的另一挺机关枪,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看上去是几句话,但课堂一下活跃起来,说实话,一堂课中,有一个学生不听课,你这堂课就应是失败的,为此,认真利用《情境教学法》,才能使教学更加完美,才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3 学科间的交叉
学科与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上课时,就不能按《教师教学用书》或《优秀教案》给出的目标去教学,哪样会让学生学到的东西似懂非懂,知所然,不知其所有然,在拿小学语文《长征》这一课做了一实验。先出示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流,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河水柏追崖暧,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历史课本《红军的长征》这一课的内容,指导把材料和课文有机结合,让他们提出问题。
①这首诗是谁写的?它描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次最艰苦的斗争?
②诗中反映了红军长征中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
③这场斗争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④诗中的泸定桥是我国的哪一省?请描述泸定桥战斗情景?我们应怎样向当时的红军战士学习?
⑤诗中三军指哪三军?
问题提出后,把竞争引进课堂,要求学生认真回答。再回过头来,按上语文课的要求,对这节课进行讲解,过程如下。
内容结构图示
第一句、第二句总领全篇
第三句、第四句 红军长征路途的艰险
第五句、第六句 红军长征中战斗的激烈
第七句、第八句 总结全诗
〔重点句子解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里不仅包括自然界的险阻,还包括军事上的激烈战斗和政治上的复杂斗争。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开头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全诗的总括。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概括了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泸定桥的两面三刀次战斗。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很严,但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泸定桥横空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军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密集的弹雨前进,不惜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两名诗的意思是:更使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分段及段意〕
《长征》全诗共四句。
第一句:总领全篇。
第二、三句:选择了长征途中跨五岭、越乌蒙、渡金沙、夺泸定这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场面,高度概括地描绘了长征途中动人心魄的战斗场面和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第四句:总结全诗。用“更喜”、“尽开颜”写出了长征即将结束,展望美好的革命前景时,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中心思想
本诗对红军长征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写作特点
(1)运用夸张的手法。如“细浪”、“泥丸”等词,形象地烘托出了红军战士豪迈的气概。
(2)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暖”字抒写了红军战士渡江时的热烈情景,“寒”字烘托出泸定桥的险恶环境,景中有情。
(3)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对仗工整。
通过上面措施,得到的教学效果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会这么的好。
通过立体交叉型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效果。课怎样上,是最值得研究,多研究教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为教师设计一条正确的教学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