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路,漳州的时空隧道

2009-12-17

旅游 2009年12期
关键词:探花官帽牌坊

陈 平

关键词:漳州

闽南民居

石牌坊

伽蓝庙

漳州市区南部九龙江畔有一条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时空隧道”,起着好听的名字,叫“香港路”。

漳州,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闽南古城。公元7世纪,唐朝在漳州设置州治,从此,中原文明与闽越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千年的岁月给这片古老的土地烙下了璀璨的印记,走进古城老街,就像走进一段凝固的历史。

漳州市区南部九龙江畔有一条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时空隧道”,起着好听的名字,叫香港路。香港路始建于唐,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的城市中轴线。明代的漳州月港,与广州并称为“东方大港”,九龙江边货船穿梭往来,商贾云集,“涨潮声中万国商”就是当年漳州的真实写照。清末民国初期由于工商业发展,香港路南端的九龙江边形成了河运码头,香港路逐渐成为市区南部的主要商业街。

街道巷陌错落有致,建筑材料是清一色的红砖红瓦。街道两边一个门店挨着一个门店,都是独具闽南特色的“竹竿厝”骑楼式建筑,每个店面宽度统一为4米左右。一个店面通常是一个家庭生产、销售、生活空间的组合,楼下是商场店铺,店后开工厂作坊,楼上为生活区。每间店两边都没有窗户,漳州人便把窗户开到房顶上,在顶上瓦片里面挖个洞开个天窗,用玻璃盖上去。据说除了采光还有一个作用,老板娘坐在楼上就可以看到底下店员有没有守规矩,有没有偷东西。

小街的北端,高高矗立着两座宏伟又古趣盎然的石牌坊,一座是“尚书探花”,一座是“三世宰贰”,都是漳州现存石牌坊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每座牌坊上都雕刻着石雕小人,这些石雕小人形态各异:有的在读书,有的在吟诗,有的在弹琴,有的骑在马上颔首低眉、若有所思。最有特色的是一个洋人在学中国人端菜,他一手端着菜肴,一手叉着腰,笔挺地站在一位手持拐杖的老爷爷面前。老爷爷正捋着胡须含笑点头,好像在夸奖他端菜的姿势够标准的——这可是迄今罕见的有洋人形象的石雕作品。从牌坊走过,仿佛能听见学子朗朗的读书声,诗人饮酒赋诗的笑声,艺人弹奏的阵阵琴声……这些石雕小人在古代雕刻家手里变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香港路上有一座被认为是全国最小的庙宇——伽蓝庙。没有人能说清这座庙建于何时,有何来历,但它显然已存在了数百年。有人曾查过吉尼斯世界纪录,其中记载的最小庙宇面积是6平方米。所以当地人认为,只有3平方米的伽蓝庙应该占据“最小庙宇”的宝座。小庙正好位于 “尚书探花”牌坊边上,从牌坊下的石板路走过一人多宽的小巷口,再沿着木制楼梯,就进入了这个仅容一人转身的小庙。庙虽小,却样样俱全,干净整洁。伽蓝圣王像前日日香火缭绕,供品也随着时令更新。庙内的莲花灯台擦拭得干干净净,鲜花也是水灵灵的。小庙里供奉的伽蓝圣王,与其它地方的伽蓝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它的头上戴着一顶官帽。坊间传说清代重修小庙旁边的“尚书探花”石坊时,不知怎么回事,石坊总是摇晃,立不稳,县令十分着急,忙上小庙烧香,随手把官帽戴到了伽蓝头上。随后,牌坊便稳如泰山。县令于是下令重修伽蓝庙,并为他戴上官帽。传说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但它显然给小庙抹上一丝神秘色彩。

而香港路上最鲜活动人的,是如今还生息在这里的芸芸众生。每一天每一刻,他们用自己的岁月给这条老街带来生生不息的活力。在这里,既能看到戴着斗笠的小贩沿街叫卖龟苓膏,倚靠着朱红门扉的白发老妪安然地晒着正午的暖阳,也能发现打扮入时的红男绿女招招摇摇地穿街而过。宁静而悠闲的古街,穿过长长的光阴,静静地讲述着过去与现在……

猜你喜欢

探花官帽牌坊
洛阳:校长摘“官帽”
看图猜成语
中国现存牌坊文化遗迹的地域分异及成因
假冒探花
有些官员
安徽桐城六尺巷
探花
校长摘“官帽”队伍专业化
两字探花
断剑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