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2009-12-15张学峰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差生思维数学

张学峰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十分重要,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师生互动的桥梁。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既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恰当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古人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巧妙的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运用得当,就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究知识的心理基础。孩子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就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教师含蓄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

二、指明思维方向,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差异,每一个学生面对出现的任何一个新问题时,都不可能马上领悟和掌握,思维的方向和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教师的提问肤浅,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或只停留在“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的层次上,容易使学生思维懈怠,妨碍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充分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指明方向,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指导、培养。在课改理念进入课堂的今天,还是有部分教师以循循善诱的名义让学生按部就班、不思突破,总是千方百计嚼碎咬烂,一口一口地喂养。殊不知,过分的呵护让学生养成了惰性,对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利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提问也是一门学问,要讲求科学性和艺术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能力:

1.提问的语言要科学规范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它本身就有一套规范的语言系统,切不可随意杜撰数学符号和数学术语,让人不知所云。

2.提问的目的要明确到位

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会出现什么情况。否则乱问一通,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没什么帮助的,还可能远离教师的提问本意,给学生设下障碍。

3.提问要面向全体,关注“差生”

一个班的学生其知识和能力并不是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因此提问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的问题不要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同时要关注对“差生”的提问,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的课堂教学,忽略了对“差生”的提问。课堂上出现错误的回答又何妨呢?这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通过对“差生”的提问,既能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

4.要鼓励学生提问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方向看旧的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建立起更清晰的数学概念,学生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说问题已解决了一半。

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巧妙、科学的提问,可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突破关键、引导探索讨论,可以避免“启而不发”或“启而乱发”的现象,保证数学课堂中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差生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让“差生”在你眼里美起来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