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巧设疑 精点拨”的妙处

2009-12-15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邹忌三味书屋百草园

黄 勇

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促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点拨法就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 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课堂上,如能游刃有余、恰到好处地设疑点拨,那妙处肯定是无穷的。

一、有利于入木三分地解读文本

比如在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设问:“文章最为精彩的是对话艺术,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体会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比照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师点拨:教参和诸多参考书都是作此思考,其实用心对比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妻妾回答的语气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妾少了妻说的前句。细思量应该是妻子和邹忌亲近,因此可以多说些、多恭维,而妾更多的是胆怯,一般是简洁明了就行了。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如此的过程,自然文章描写的精妙也就能令学生领会了。

二、能更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

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屋》中有此设计。“请大家再来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没意思?双方互相挑刺辨析,看哪边同学说得更有道理?”

“百草园派”一同学激动地指出:“在三味书屋里,学生念书不好玩,文不加点,词句生僻,意思深奥,读书阴阳怪调的,没劲!”

“三味书屋派”也不甘示弱:“在百草园里,夏夜听美女蛇的故事,令人毛骨悚然;翻蜈蚣更是危险之极,这些活动使人提心吊胆,哪有无忧无虑的乐趣可言?!”

“百草园派”:“上课问‘怪哉受老师训斥,自讨没趣,好玩吗?”

“三味书屋派”:“在百草园拔何首乌的根,弄坏了泥墙,要挨父母打骂,你受得了吗?”……

一场针尖对麦芒般的辩驳就这样步步升级了。显然,双方同学都有置对方于“绝境”而后快的心理需求,各种犀利而真切的见解纷纷闪现出来。

这样针锋相对的辩驳当然也难得出个水落石出的结论。这时,教师要审时度势,在双方的问题基本上被戳穿以后,再因时点拨:“刚才,同学们积极踊跃的辩论表明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但是,少年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大家还没找到答案,现在,请大家各用一个字来概括两地的生活,以显示不同生活的不同本质。”

一个同学站起来说:“百草园的生活特点是一个‘玩字,三味书屋是一个‘学字。学有理所当然的规矩约束,玩是无拘无束的。”好一个精彩的回答!教师随即把“玩”、“学”二字板书在黑板上并追问:“在百草园玩耍和在三味书屋子念书各有什么利弊?哪儿更能学到知识?”学生陷入了深思。接着便有人说:“在百草园玩耍,可以学到丰富多样的知识,在三味书屋两耳不闻窗外事,只会背诵古板深奥的天书,没用!……”

深入的思辨和激烈的争论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文本的意蕴自然也就出来了。

三、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内涵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一个无论怎样竭力坚持也不过分的,就是在教育中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里所讲的“引导”、“发现”,我认为就是进行设疑点拨:巧妙地设疑,甚至引导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点拨,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会学”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很高的素质。

在教学《蔚蓝的王国》有此设计: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先让学生互相提问、答疑,最后教师再点拨。

1.“并不是风在推动它前进;驾驶他的是我们自己无忧无虑的心灵——我们心中稍一动念,想到哪里去,小船就飘到哪里去,它像是有生命的东西,完全听从我们的使唤。”

驾驶小船的不是风而是心灵,这可能吗?你是怎样理解这种现象的?学生讨论后明确:驾驶小船的不是风而是心灵,随着人的心意前进,人们的心灵在大海上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

2.“周围的一切:天空、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船尾潺潺的水流——一切都在倾诉着爱情,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情!”

让没有生命的事物来倾诉爱情,而且要连续倾诉两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里的爱情指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这里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大海的美丽可爱,充满青春的美丽,带给人们无限的幸福和快乐,表达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和陶醉。这里的爱情指理想。

最后教师质疑点拨:参考资料上都说“爱情指理想”,怎么这两者有相通的地方?难道作者是个爱情疯狂者,把什么都想成了爱情——连理想也不放过?这个“王国”是我们说的大海吗?我觉得就是作者梦里勾勒的自己的王国呀……在那里有梦中人:我、伙伴、女人;有梦中景:大海、小船、仙岛、花鸟;有梦中情:青春、快乐、爱情、幸福。那里的国王就是作者,他是主宰。那里的世界是蔚蓝色的,是梦幻的,是他心灵的家园……学生对老师的入情入理的思考是信服的。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如果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自然是学生主体地位最好落实的必然所在和教学的重要环节。巧设疑、精点拨的很好实现必然能为高效高质的课堂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撑。

猜你喜欢

邹忌三味书屋百草园
学校里的“百草园”
三味书屋
邹忌劝齐王纳谏
邹忌比美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