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冀东民歌演唱家曹玉俭的艺术风格
2009-12-15徐丽君
徐丽君
摘要本文以冀东民歌演唱家曹玉俭为主要对象介绍了冀东民歌的风格及演唱技巧的运用,文章也预示着在中国需要有千千万万个像曹玉俭一样的民间音乐工作者为传承民族音乐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国民族音乐硕果累累、百花齐放。
关键词冀东民歌;老呔儿味;特色浓郁
曹玉俭(1901—1977),河北昌黎大蒲河村人,他在冀东民歌演唱方面造诣非凡,是近、现代冀东民歌演唱家中的代表人物,并且在传授、改编、整理冀东民歌和培养民歌手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曹玉俭一生思想进步,生活俭朴。文化虽然不高,但是他对民间艺术的热爱,表达了他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纯朴品质。他不仅唱冀东民歌,还会唱乐亭大鼓和二人转。为了冀东民歌后继有人他除了自己演唱,还培养出了齐凤英、曹惠芬等民歌手十多名,在培养新民歌手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1959年曹玉俭的学生齐凤英参加河北省文艺汇演,演唱了《绣灯笼》,震动全省,不久齐风英被调到河北省歌舞剧院,专门演唱冀东民歌。此后又到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一年,又调到天津歌舞剧院工作。学生曹秀华1956年曾在河北省民间音乐舞蹈文艺汇演中演唱《拣棉花》受到好评,至今她还珍藏着当年河北音乐杂志以她演唱时的照片为封面的那本杂志。同年,中央音乐学院慕名来请曹玉俭去教冀东民歌,消息传开后,乡亲们无不称赞,曹玉俭本人也是意想不到,感到非常荣耀,谁曾想一个唱小曲儿的农民,能当上大学教授,这种事情只有新中国才能有。他先后在天津音乐学院、中央歌舞团、上海音乐学院、杭州歌舞团、兰州歌舞团、河北歌舞团等专业院校、团体传授冀东民歌。在唐山有一位退休女军人,1960年在天津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她说当时上民间音乐课时曾有幸与曹老先生学过《绣灯笼》等冀东民歌。她还清楚地记得曹老先生的胡须很长,人很瘦,没有牙,一边打节奏一边教唱代替打板。1963年曹玉俭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歌汇演,他演唱的昌黎民歌《茉莉花》独树一帜,再次震动了首都乐坛。曹玉俭的关门弟子刘荣德现在唐山退休,曾任昌黎文工团乐队队长、编导兼独唱演员,昌黎文化馆音乐馆员,唐山地区歌舞队队长、编导兼演员,唐山地区文化局群艺组组长,唐山地区和唐山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唐山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现任职音乐研究馆员,是《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和《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常务编委。他曾与曹玉俭共同生活一年多,对曹玉俭的演唱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和研究,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舞台上不断实践,也曾多次与曹玉俭在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参加过演出。中央音乐学院至今还有他当年演唱的冀东民歌录音。
曹玉俭演唱冀东民歌近50年,一直从事唱民歌、学民歌、编民歌、教民歌的工作,视冀东民歌为艺术生命。他以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得到社会认可、赢得较多赞誉。概括起来说,就是声音嘹亮婉转、字正腔圆、感情充沛、节奏准确、细致入微,使其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演唱的《绣灯笼》《拣棉花》《茉莉花》《正对花》《反对花》等二十多首昌黎民歌独具一格,深受群众欢迎。
一、以字行腔,清澈婉转
根据王世杰、刘荣德、罗进梦等当年听过曹玉俭唱歌的人介绍:曹玉俭的嗓音透亮、甜美、水灵,音域广,说他的声音像天上飘着的白云,自由自在。带着好奇的心理我从刘荣德老师那里复录了12首歌曲。据刘荣德老师介绍这是曹玉俭六十多岁时演唱的录音,当时他满口的牙都掉光了。首先十几段歌词连着清唱下来不跑调。例如,《正对花》《反对花》有12段歌,有的民歌甚至歌词更多。即使这样,他歌声中的每字每旬都是那么字正腔圆,而且音准节奏十分准确,可见他的基本功深厚。其次声音明亮婉转动听,气息用得很科学,地方特色很浓郁。曹玉俭曾经对弟子刘荣德说:“耪地要有劲儿,唱歌要有气儿。”他的话虽粗,但理不粗,是他根据自己多年演唱积累的丰富经验形象地总结出唱歌要善于运用气息的原理。例如,他演唱的《红月娥做梦》中衬词演唱听不出来他有换气的痕迹,但是从唱“呀”字来看,是连顿腔,每个mi音既连贯又顿出重音。这里他在运用气息时采用了补气的技巧。再如,他演唱的《铺地锦》中的8度大跳的演唱做到了气、声、字的整体配合。这与他用心揣摸刻苦钻研是分不开的。从声音共鸣上分析,他的演唱、鼻咽腔能打开有高位置的明亮、圆润集中的发声,相对稳定的喉头,声区统一抒展,有较宽广的音域,有适合需要的共鸣,合乎自然的波动。在咬字吐字上做到了字正腔圆,咬而不死,咬而无痕,行腔如云。他常说“快要有字儿,慢要有味儿,悲伤挂叹气儿;短腔亮字,长腔亮声”等等。他演唱的《丁成巧得妻》这首歌的语言非常有地方特色,声音朴实不过分渲染。这首歌里的“华、国、河”等字的润腔突出了冀东地方语言的特点,使声音更加清澈婉转。曹玉俭的歌声里无处不蕴藏着冀东老呔儿语言的特色,这也正是他的风格所在。
二、演唱感情丰富细腻,老呔儿味十足
曹玉俭本身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是植根在冀东的民间演唱家,他的演唱风格与当地土语乡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歌中的这些土语、乡音更加突出了冀东民歌的演唱风格。
作为冀东人的我听起来倍感亲切,他演唱的每首冀东民歌的语言都有如此特点。他的演唱还特别注重民歌的艺术处理和感情抒发,字里行间的行腔中有很多是用文字和曲谱无法标记的韵味和规律。如他演唱的《正对花》如果看着谱子唱,可能韵味差十万八千里,只有听了曹玉俭的演唱,了解地方语言的特点,掌握了韵腔的规律,才能了解其中的奥妙。他的演唱还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例如,他演唱的《红月娥做梦》更具有抒情性,润腔色彩丰富,其中既包含着皮影的音调,也包含着二人转的音调,尤其是具有一板三眼的板腔提上、下旬结构的雏形,从中可窥见民歌向戏曲发展的轨迹。这首《红月娥做梦》润腔主要在衬词部分,歌词仅占28小节,而衬词就有51小节之多,衬词的委婉温馨,独特的角调式、余味无穷的尾音波动把红月娥的梦境刻画得惟妙惟肖。
三、独特的演唱技巧
曹玉俭演唱的民歌全部来自生活,表达的是普通百姓的真情实感。他曾说:“心中想,口中唱,手中打板,脸上挂相。”他演唱时非常注重内在感情与面部表情的统一,反对那种“榆木疙瘩一脸谱”的表演。因此,曹玉俭演唱的民歌曲调细腻、感情丰富、老呔儿味十足,是直接与生活有着内在的联系,包括他演唱的《采茶》《茉莉花》《铺地锦》等等,感情细致入微。在艺术实践中,专心研究,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他演唱昌黎民歌与当地语言结合非常紧密,老呔儿味十足,特别是他对卷舌音、嘟噜音、呼噜音、喉控音、颤喉音、鼻控音、滑音、重尾音掌握得十分熟练。他认为,别看民歌中的这些小零碎不起眼,它如同炒菜里的花椒面一样,起到调味儿的作用,炒菜没有作料就没有滋味,唱民歌如掌握不了特殊技巧,也就没有地方风味。如《合钵》曲调很慢,仔细听起来就能听出与当地妇女哭坟的曲调相似,也像赶庙会时一些乞丐跪在路上要钱时的哭腔。
1、卷舌音
冀东地区地方语言的儿化音较多,因此唱词也多卷舌音唱法。舌尖向上卷起和硬颚贴近,造成适当的口腔共鸣。如《铺地锦》《小看戏》《采茶》里卷舌音,有影儿、姐儿、戏儿、样儿、咳儿、门儿、沉儿、灰儿、对儿……
2、嘟噜音
歌词衬字的“呼”“嘟”
“得”等字多用嘟噜音唱法。唱法有两种:a、气流吹动舌尖,使舌头一展一卷地震动起来发出嘟噜音,如他演唱的《反对花》《小看戏》中的“得”便是。《反对花》里的嘟噜音演唱技巧是高难的。
3、呼噜音
喉头紧张后气流带动舌头,特点是喉头在舌尖震动时,颤动起来。如他演唱的《拣棉花》《绣灯笼》中的“呼”字。
4、喉控音
唱时由喉腔将母音切断两次。如他演唱的《茉莉花》《红月娥做梦》《小看戏》中的“他”字听起来好像“他哈哈”呀、“章哈哈”呀、“观啊啊”那。
5、颤喉音
是喉头颤动而成的音,很类似波音,如他演唱的《茉莉花》《合钵》中的“好、尊、狠、夫”等字。
6、鼻控音
是鼻腔控制下将母音切断两次。如他演唱的《拣棉花》《合钵》中的“游、夫、妇”字。
7、上挑下滑音的唱法
抒情的小调上挑的语音加重,下滑音演唱时必须处理得当。如《绣灯笼》,“上”字从“1”一直滑到“3”,“边”字滑到“6”,滑要从容不迫;《反对花》“得”字既要唱成嘟噜字,又要同时上挑下滑。首先从“3”滑到骨干音“5”,再继而下滑到“7”。
8、重尾音
有些民歌由于语气中感情上的需要,必须强调尾音,将本来处在弱拍的字强处理。如他演唱的《红月娥做梦》中的“呀”字语气加重并下滑;《婆媳顶嘴》中第5、10、12、14小节中的第二拍都唱成重尾音,这样处理造成了紧张的气氛。很像当地妇女吵架和大声嚷嚷的语气,非常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