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因素与流行音乐的结合
2009-12-15张晓霞
张晓霞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中国的流行音乐在各种音乐思潮的冲击之下自身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强,这是一种成熟的标志。随着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民族音乐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我们的流行音乐应该具有中国特色,民族音乐更应该具有时代精神。只有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积极拓展各自的生存空间,我们的音乐才能在世界乐坛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关键词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现状;影响,关系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音乐源远流长,而且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着文化交流融合的习惯。在以中原音乐、周边音乐和外国音乐为三大来源的中国传统音乐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了各民族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才能,可以说已经具备了鲜明的民族个性。在不断地交流和交融中,它们交相辉映、衍生、发展。由于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的相对稳定,在无数次的交流和交融中,中原音乐文化都处于明显的“强势”地位。但是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对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来说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等因素对音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的融合、周边之间的音乐交流等都无不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各个领域都受到侵袭的同时,文化侵袭也是一种必然,当然这种侵袭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一次契机。然而那个时期文化思想领域里的否定思潮却高举国学之大旗对“新音乐”进行了全盘否定。从历史的角度看,可以说是“五四”运动的不彻底使得新音乐的发展也变得举步维艰或者说是似是而非(当然期间也不乏精品)。“解放”以来至“文化大革命”这段时间,从音乐发展的角度来说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积累阶段,“自力更生”、盲目排外的思想使得音乐的发展处于一种真空状态,在免遭“文化侵袭”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与外国文化进行交流的机会。
当然,“传统由发展而来,也要发展下去”。虽然改革开放使以往的秩序结构、心理状态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虽然世界音乐文化和学术思潮蜂拥而至时国人显得有点措手不及,但是中华民族一直有着难能可贵的兼容品质,很快使自己从茫然中走了出来。“新潮音乐”和“流行音乐”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新潮音乐”和“流行音乐”以从善如流的态势发展的同时,也力图从全面的否定中达到新的肯定。然而这种“新的肯定”对于中国民族音乐来说有何影响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人自古就提出“百家争鸣”,从不忌讳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在诸多冲击之下,民族音乐显得冷静异常。眼看着在我们华夏民族生存了几千年的土地上孕育出来的民族音乐文化有日渐没落的迹象,电影、电视等各种媒体无不充斥着无病呻吟和病态的呐喊。当一场颇有质量的民族音乐演唱会或演奏会门可罗雀时,某著名歌星的演唱会却异常火爆、一票难求。
可以说音乐文化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脱离了人与人的需要的音乐是不存在的。现在人们不再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重重思想压力和顾虑,法制的健全赋予了我们选择的权利,改革开放更是赋予了我们选择的机会。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就像逛商场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商品一样自由。摇滚乐、爵士乐以及POP等各种流行音乐的风靡,各种所谓的世界名牌服装的大行其市等现象其实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心态,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文化的碰撞。“历经百年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由里及表、由浅而深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失落自我中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然而民族音乐以一种弱势文化的姿势存在成为一种习惯的话,人们就会对我们的民族音乐产生一种自卑感、遗憾感。这样也就不能正确的审视我们的民族音乐,不能具体甄别精华和糟粕,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现代和传统,更不能把握应有的尺度应对文化的继承。
二、流行音乐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样板戏和语录歌几乎是我国音乐的全部。盲目的闭关自守、与世隔绝、长期的思想桎梏使得音乐的发展失去了应有的原动力,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么音乐的百家争鸣也是推动音乐向前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当世界发展的潮流不可避免地向着政治格局多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的同时,长期受到禁锢的中国人民的传统思想与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多元文化和思想的矛盾冲突就很快凸显出来了。
首先进入中国并产生巨大影响的是邓丽君、张帝、刘文正、陈美龄、侯德健等一批港台歌星。当样板戏和语录歌已经让中国人民麻木而不能真正带给人快感的时候,邓丽君的歌像一股清泉荡涤着人们干涸的心田;“机智歌王”张帝的搞笑歌曲也风靡整个神州大地;刘文正的歌曲更是被众多大陆歌星一次又一次的翻唱并随之走红。对于来自外界的种种音乐思潮的冲击和五花八门的音乐形式的诱惑,人们还没有作好足够的思想准备就被其所征服并无条件接受,“靡靡之音”的说法显得那么绵软无力。当人们发现音乐还可以有这样的风格,还可以这样直截了当地抒发感情的时候,我国的流行音乐也就不可避免地随之进入发展的轨道。然而,“当时的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完全处于一种历史性的‘真空状态,而当本世纪的世界音乐文化与学术思潮蜂拥而至时,国人完全处于一种既一无所知又不知所措的尴尬处境。”模仿成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全部内涵和惟一选择,根本谈不上理性地交流和交融,从任何一个层面来看都完全处于弱势地位。当然不可否认,港台歌星及港台流行音乐对内地的流行音乐发展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推动作用。当人们不再满足于某位歌星唱得像不像谁时,我们的流行音乐也向前跨了一大步。
改革的深入不仅促进了经济的不断交流,也加速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渗透。我国的流行乐坛除了以“爱”为主题外,也开始有了另类的声音,如摇滚乐、说唱等。我国的摇滚乐元老崔健以一首“一无所有”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摇滚之风,随后摇滚乐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唐朝乐队、轮回乐队、指南针乐队、黑豹乐队、零点乐队等。狂热地呐喊、震耳欲聋的重金属摇滚,歌词中充斥着“痛苦”“人生”“失落”,这些都无不折射出一种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冲击而变得茫然无措的审美心态。林林总总的各种形态的流行音乐虽然也大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流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确实是以实现个性特征为目的的,他们的创造力也或多或少在自己的音乐中得到了体现。但是随着艺术的超越性被实用性所取代的时候,音乐的本质精神却已失去。他们的音乐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悲观情绪、浮躁心理、求异心理的体现。
三、我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依存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以及新潮音乐在很大程度上都处于一种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状态,而随着各自的生存空间的拓展需要,它们又不可避免地走到了一起,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已经慢慢建立起来。
流行音乐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流行音乐”的概念最早还是来自西方。英文有Pop music一说。但POP之流行,其义为通过报纸、电台等媒介手段流传出去。可见,这是一种手段与手段之结果。手段是以工业文明(如今又使用了信息文明的手段,如电视)的媒体来传播,其结果是在广大群众之中流传开来。因此,“流行音乐不是一种音乐形式,而是一种音乐行为及其被社会认可的程度。”由此可见,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不能完全肯定为音乐本身被认可。但是可以肯定这种手段如果被很好地利用,也会有利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虽然目前对民族音乐的现状和其存在的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的看法,但谁又能说这种争论不就是一种发展呢?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了民歌以流行音乐形式出现的例子。邓丽君演唱的大多是以民间小调为素材创作的歌曲,《小城故事》《原乡人》《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等,台湾高山族民歌《娜鲁湾情歌》的流传更是给了大陆音乐制作人很多启示。随着崔健的一首《一无所有》的流传,整个中国都刮起一股强劲的西北风,《黄土高坡》《高天上流云》《信天游》等一大批以西北民族音乐为素材的流行歌曲到处传唱、家喻户晓。如果说这些都还是一种追求所谓流行、纯粹为获得某种利益的思想使然的话,那么“草原歌王”腾格尔一直坚持把自己的音乐创作扎根在蒙古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使自己能一直保持在中国流行乐坛拥有一席之地;上海著名二胡演奏家马晓晖与电声乐队的完美合作;冯小泉、曾格格夫妇的流行民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都说明中国民族音乐正在逐渐完成一次新的质变,而流行音乐也正在积极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现代社会。当代的音乐文化必然带有当代特征,音乐文化随着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的需要而变化发展,这本身便是一种创造,一种不脱离民族传统并以现代生活为根本的创造。”反过来说,对于流行音乐的创作,这也是一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藏。中国的流行音乐只有扎根在本民族的音乐土壤里才能获得更为顽强的生命力。
随着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中国的流行音乐也在各种音乐思潮的冲击之下,自身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强,这是一种成熟的标志。随着对外开放的步伐的不断加大,我国民族音乐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毫无疑问,我们的流行音乐应该具有中国特色,我们的民族音乐更应该具有时代精神,只有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积极拓展各自的生存空间,我们的音乐才能在世界乐坛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从长远来看,关于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孰雅孰俗、孰褒孰贬已不是问题。因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结合才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