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的演奏艺术
2009-12-15黄芳
黄 芳
摘要在19世纪的欧洲音乐界中,李斯特是当时匈牙利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音乐创作与匈牙利民族音乐息息相关,19首《匈牙利狂想曲》便是他的“爱国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民间音乐色彩。本文以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为研究对象,对该曲的曲式结构、创作特点以及演奏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诠释这首作品。
关键词匈牙利狂想曲;乐曲结构;演奏方法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天才作曲家兼演奏家,现代钢琴艺术的创造者。钢琴创作是李斯特一生中涉及得最多的领域,他在这方面所做出的成就不亚于同时代的“钢琴诗人”肖邦,在钢琴音乐史上,他们两人都达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最高峰,成为十分重要的创造者和奠基人。李斯特在钢琴创作上能很好地吸收德奥传统,努力开拓,同时融入自己民族的音乐精华。从音乐要素来看,无论在和声、曲式、复调各个方面,李斯特的钢琴音乐语汇几乎都是德奥式的,但其中融会了很多民族音乐元素,他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便是很好的例子。在以下的篇幅中,笔者将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的曲式结构、创作特点以及演奏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简析《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
关于《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具体的作曲年代说法不一,但它与《习作》第十四号相同,据推测应该是1840年左右的作品。该曲1853年由舒勒辛格(Schlesznger)出版,献给了欧尔齐(Fery Orezy)男爵。从整体上说,这首狂想曲是一个复三部曲式。
该作品的结构为A[(a+a)+b+a”1+B[c+c]+C[(d+d')+(e+e)+(f+f')]。A部分是单三部曲式,速度较自由,带有即兴特点,在情绪、力度、调性上的对比较为强烈。
b(11—12)部分只有两小节。但调性和曲风却与A部分其他段落完全不同,谱面上出现了Venergico的音乐术语。第11小节是C大调,第12小节是E大调,而且中间没有出现转调时过渡的和弦,这是吉普赛音乐的特点,也恰恰体现了作曲家在创作上与吉普赛音乐的密切联系。乐曲第12小节最后一个和弦是E大调的主和弦,同时又是a小调的属和弦,由此,很自然的就转到了下面乐段的a小调。
B部分是一个乐段,由c(18~25)与它的带有扩充性质的再现c(26~41)组成,调性在A大调、d小调、D大调三个调中相互转变。
全曲的c部分也是一个单三部,但是它并非A部分的再现,而是采用完全崭新的素材,这样的结构处理只可能出现在浪漫派后期作品的复三部曲式当中。
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的演奏
乐曲的序奏部分是a小调,标有Lento a capriccio。Lento意为慢板,而a capriccio正是李斯特十分喜爱的音乐术语,不仅表示速度的自由处理,而且还表示节奏对比的自由处理。序奏部分整体上应该演奏得不慌不忙,而且在速度和节拍上不必过于受限制。在这一部分中,作曲家似乎在幻想着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显得自由而浪漫。从第1小节直至第10小节,应该按照una corda进行,这几个小节的右手部分有大量快速的震音,演奏时要最大限度地放松手腕,避免手腕不自觉地僵化,必须由手、手腕、手臂共同配合,以肩部为主轴沿途牵动所有的关节到达手指,整个手臂感觉到好像通了电流一样。演奏者在最初的练习当中可以慢速练习,然后再讲究力度,通过渐进的方式,根据熟练的程度加快速度。1~3小节在弹左手琶音时运用右踏板,必须注意让左手的琶音与右手的震音紧密结合,听起来应感觉像由一只手演奏出来似的,平滑而且连贯。
第2小节的最后两个音采用portato,两个音之间断开,但要比staccatd连贯。从这两个音开始到第3小节有一个渐强到渐弱的过程,第4小节由a小调第V级的减七和弦构成,弹奏时要小心控制力度,在振动的过程中慢慢渐强,然后积蓄的力量落在这一小节的七连音上,随之慢慢渐弱。第5小节副导和弦解决到其临时主和弦第V级,似乎是对这几小节音乐的总结,演奏者要在这一小节的末尾做“深呼吸”,不仅要弹奏出渐弱的效果,而且要用内在的感觉使这些音听起来温柔甜美。
第11小节和第12小节全部采用大三和弦,由左手连续的分解和弦与右手的震音形成主要音型。从第11小节起放开弱音踏板,演奏第一个带有装饰音的音符要有冲击力,似乎平静美丽的海面上突然掀起了惊涛骇浪,作者在这里似乎有意要打破前面宁静的思绪。随后是一个短的上行琶音音阶,略带渐强地弹奏到达最高音;接下来的两个断奏和弦可将音量稍作收敛,但要弹得饱满、利落;紧接着的右手震音部分手腕必须尽量放松下来。这里要重点突出左手声部的果断有力,配合增音踏板的使用达到洪亮辉煌的效果。另外,注意在第12小节末休息时酝酿下一部分的不同情绪。
第13小节恢复了piano的力度,右手部分用指尖去弹,要弹得灵巧而富有弹性,并在不“虚”的基础上演奏piano的效果,这里的双音需弹得均匀、严谨,要多下工夫练习。左手部分是旋律线,除了要严格按照作曲家的踏板记号处理以外,还须弹奏得清晰可辨。
乐曲的第二部分是A大调,2/4拍子的稍慢的行板,作者标明这一段的情绪是quasi forte,altieramente,演奏者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个打了胜仗凯旋的将军,所到之处都引起人民狂热的欢呼。第18—25小节为第一个乐段,其中倚音较多,这是李斯特惯用的写法。注意这里用双音构成的倚音,弹奏时手腕必须放松,双手均匀触键,并灵巧的带过。第24、25小节的双倚音弹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将指尖和手腕结合起来运用,还要注意正确的指法。
第26~33小节是这部分的第二个乐段,从b和声小调转到b自然小调再进行到A大调,第26—29小节旋律在左手部分,右手的和弦伴奏耍饱满有力,表达出神气高傲的情绪。要注意弹出这里的每一个重音记号,它们有助于节奏和情绪的体现。
整个B部分在力度、调性、色彩方面作了丰富的对比,演奏时一定要多加体会,好好把握。
乐曲c部分以#f小调开始,2/4拍子,活泼的甚快板。这部分的曲风与B部分相比来了一个大的转变,洋溢着欢快热情,左手大部分是灵巧的断奏,而右手基本上由16分音符组成的快速跑动的音型组成。
这部分速度虽然很快,但是要用左手小心控制节奏。练习时要在慢练的基础上时常增加次数,加快速度,尝试快速弹奏,即使这样做会暂时使演奏失去清晰性,但这种损失很容易从以后的慢练中弥补。左手的手指断奏不要运用手臂,手指不能垂直地落在琴键上,而是让指尖做一种好像要从琴键上拂去一个污点似的动作,快速地将手指收拢。演奏时要根据右手旋律线的起伏而做力度上的变化。第71小节的三连音注意不要受前面手指快速跑动的影响,一定要稳住节奏。
从第72小节至第103小节,右手的16分音符要弹得要有颗粒感,整体感觉辉煌、炫耀,左手伴奏部分在每小节的前两个8分音符处运用增音踏板,第87小节右手的持续的颤应该一直保持较强的力度,心里要想得快,第94~101小节的伴奏部分要注意每小节第三个音上加进来的声部,要弹得清晰而突出。
第104~106小节以及第111~113小节需演奏得不慌不忙,甚至可以稍微慢一点点,要弹出优美雅致的音响效果,为紧接着的快速上行半音阶作铺垫。第114~117小节的半音阶要流畅连贯地冲上去,渐强的效果一定要十分明显。紧接下来两个小节的8度音与和弦极狂。左右手交错,这是李斯特的特点。下键的一刹那前臂是紧张的,支撑手腕要有架子,但手腕要松,不可以僵硬。
从第118—127小节处,速度要加紧加快,琶音要保持在很强的力度上,增音踏板一直踩到琶音结束,使音响得到发展,显示出洪亮、气势磅礴的效果。
从第119小节起,乐曲逐渐趋于高潮,由#f小调第V级的副导和弦过渡到#F大调最急板(Prestissimo)的结束段落。第127~166小节可以说是全曲的高潮,也是最体现技巧的部分。左右手连续快速的8度和弦对演奏者的要求相当高,并且要求力度从mf——cresc——rinf——ff直至最后的con tutta forza。
表现音乐必须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行,演奏好该曲需要了解李斯特钢琴音乐的风格、内涵、结构以及美学追求,尤其是《匈牙利狂想曲》整体的风格。除此之外。演奏该曲还必须对触键方法有总体考虑,对音响效果有预先的设计。在这首乐曲中,既有指尖灵巧的快速弹奏,又有需要极大力量的8度和弦进行;既有温柔甜蜜的幻想,又有李斯特独有的热情狂放。演奏时要注意层次分明、张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