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结婚时代》多主题现象解析

2009-12-15梁静华

电影文学 2009年18期
关键词:利益

梁静华

摘要从剧情上看,《新结婚时代》既想表达“门不当户不对”(即城乡差异与文化差异)造成了夫妻感情破裂的主题,又想表达爱情可以战胜一切(包括“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的主题。这样的叙述使该剧的主题不确定,或者说出现了多主题的现象,这使得该剧的艺术价值削弱。本文对《新结婚时代》所表现的多主题叙述进行分析,并指出产生多主题的原因在于电视市场运作的需要,也是对官方意识形态的迎合。意在揭示电视剧艺术创造与市场商业运作和官方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

关键词《新结婚时代》;多主题;利益

一、《新结婚时代》的多主题叙述

《新结婚时代》的剧情紧紧围绕顾小西和何建国结婚6年之后的种种家庭矛盾冲突展开。顾小西生长于北京的高知家庭,丈夫何建国来自沂蒙山区,从顾小西与何建国这一对来自北京高知家庭与边远农村的夫妻组合来看,他们婚姻的主要矛盾是与双方的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何建国的家庭来说,她,顾小西是一个要照顾丈夫、唯夫命是从的媳妇,自己的小家庭是“何家村的驻北京办事处”,生不生孩子也不是夫妻俩的事情,而关系到何家的传宗接代以及自己在这个大家庭中的地位。作为一个在北京生长的女孩,她不能理解为什么老家盖房子要自己出钱,而且出那么多的钱,连何家村的一辆大卡车被扣这种事情也要加在他们的小家庭之上,甚至老家表姑夫家迁坟的事也与他们家挂钩。而对于丈夫何建国来说,对自己贫困家庭的责任是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推卸的。当自己的能力不能完成这种责任的时候,他只能硬着头皮来向妻子的家庭求助,在这个过程中所受的委屈也使他变得越来越敏感、烦躁。两个人的矛盾在老家琐事的干扰下越积越多。顾小西与何建国之间矛盾激化使两人都意识到“爱情”已经不能解决两人之间的矛盾,为彼此的家庭所做的“交换”严重冲击着两人的感情。两人之间的“爱情”对矛盾的化解越来越弱,在抛开种种感情因素之后。他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两个人婚姻关系的完成代表着两个家庭的正式结合。

随着剧情的发展,顾小西与何建国的婚姻矛盾因生育问题而逐渐激化。因为家庭的冲突造成小西的多次流产而形成了习惯性流产,生育问题成了家庭的主要矛盾。来自建国老家的压力使小西喘不过气来。而建国的眼神让小西更是担忧。随后,因为建成(建国的哥哥)妻子的爷爷去世。顾小西和何建国被请回去支撑门面,而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顾小西再也无法忍受了,与何建国离了婚。到此,顾小西和何建国这对城乡结合所产生的矛盾达到高潮。从前面的剧情来看,电视剧表达的主题是:婚姻就像世俗所言的那样,两人之间的结合应该门当户对,否则,两人之间再深厚的感情最终也会被双方的家庭压力摧残,从而使两人分手。

然而,编剧者并不在此结束故事的叙述,剧情的发展是,小西在何建国的对以前抓阄作弊而有机会读大学的故事叙述中原谅并理解了何建国。二人的婚姻关系得以恢复。再者,该剧的结尾让何建国的父亲如何都要“传宗接代”的强硬态度忽然转变,他为儿媳妇带去了治疗不育症的土方子,并强调了“不要孩子也没关系”“男女都一样”的想法。就这样,种种矛盾自动化解,而何父带来的土方子也发挥了其功效,让顾小西与何建国生下了一对龙风胎,一家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称心如意,走向了“大团圆”的结局。

从剧情的转变可以看出,编剧内心的天平由世俗观念一边急速倒向了纯粹爱情一边(爱情能战胜一切,可以使两人的婚姻继续)。这使得戏剧出现了多主题的现象,而且两个主题是相互矛盾的。再者,编剧者花很大的篇幅来叙述“门不当户不对”造成婚姻的毁灭。既然“门不当户不对”这已成为全剧矛盾的爆发点,小西已经认定是这场“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留下的遗憾,是不可饶恕的。从叙述的逻辑上看不可能有二人和好的剧情。加之剧的最后何父“传宗接代”的强硬态度忽然转变,所有的矛盾都自动化解。这样,戏剧的叙述出现了不严密之处,当然这些不严密之处都是编剧者想表达这个主题又想表达那个主题而造成的。这样的叙述使得该剧的艺术削弱。这是编剧者考虑不周还是思想的矛盾造成的呢?我想作为冷峻而又犀利的婚恋生活的观察者的王海鸰不可能出现这样的错误。下面,本文试着分析这种矛盾叙述的原因。

二、原因分析

1、提高收视率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电视业大规模地走向市场化。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甚至是在一种市场崇拜的语境中,编剧者必须考虑到收视率,有较高的收视率就意味着有丰富的金钱回报。作为情感剧本的写作高手的王海鸰,她与导演间的合作是很默契的,她不能不考虑这个市场因素。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觉得编剧的职业让她能把各种痛苦转变为财富,“不是矫情的哲学意义上的财富,而是真正转变为钱和名的物质、精神财富”。编剧就是她的工作,也是她生活的经济来源。因此她必须使她的剧本符合市场运作规律。

“门不当户不对”造成两人的感情破裂和爱情的力量战胜一切的双主题使观众各得所需,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虽然,双主题意味着主题不明确,从创作上来说是失败的。但对于一般的观众来说,他们不会从创作的角度去观赏电视连续剧,而更多地从电视连续剧中找到生活和情感的共同点。如果契合他们生活和情感的共同点,势必引起共鸣,从而热情的、不知疲劳地观看电视剧。9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婚姻结合的几率更高,许多城市市民的婚姻组合是城乡结合、他们面临的矛盾正如《新结婚时代》中顾小西和何建国所面临的、编剧者把城乡结合引起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很多观众从中找到了跟他们生活相同的现象,随着剧情的深入,他们深陷电视剧中而欲罢不能。还有些观众从这些矛盾中印证了他们对生活中的类似现象的判断,内心不由升起自豪感,从而达到的精神满足。另外,对于爱情战胜一切矛盾的主题体现,也是观众所需要的。当代社会,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物质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大,物质对人类美好的东西(比如美好的爱情、亲情以及人类的传统美德)的摧残也越严重。人们一面摆脱不了对物质的强烈占有欲,另一面则比以往的任何时代更加需要、更加怀念美好的爱情、亲情以及优良的品德。《新结婚时代》中最后的剧情写有情人最终生活在一起的故事,体现出爱情战胜生活中种种矛盾的主题,补偿了人们心理上的缺失,使观众在经历了痛苦的情感历程后终于得到了心理的满足。两个主题从不同方面吸引观众,提高了收视率。

所以,我们说编剧者在剧的前部分是尊崇传统世俗战胜爱情观念的,而后则体现了爱情战胜世俗观念,这种多主题的叙述是由电视行业市场化后市场运作的规律决定的。

2、投合官方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

虽说1990年后电视业走向市场,受市场经济的控制,但在中国,官方意识形态的控制是不能放松的。电视业在顺应经济规律的同时,不能不考虑官方的意识形态建设。所以,电视的编剧者要找准叙事的视角,既要提高收视

率、拉来赞助,又要契合官方的意识形态建设。当代中国社会属于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政治上的变革带来家庭上的变化。家庭中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离婚率逐年增长,家庭中的不稳定影响到社会的不稳定,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执政者对国家的治理,因此这几年以来,官方把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重要的治国战略。如果电视连续剧所体现出来的社会经验和观念意识与官方的意识形态建设相吻合。那么观众的观念、意识就会沿着有利于官方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发展。

《新结婚时代》所涉及的门当户对或说城乡恋是较普遍的、很现实的社会现象,在中国特殊的社会语境中一直不乏其原型。由于历史的遗留和改革的深入,大多数城市大众都与农村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大多数人的家庭生活都多多少少受到这种天生不合理的城乡二元对立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城乡混居”的大城市或移民城市,城乡婚姻结合已经成为普遍性的存在。这样的结合产生出来的问题和矛盾也正如剧中所体现的那样,原本相爱的两人要么分道扬镳,搁浅在社会上的是饱受伤害的两个人和双方的家庭,或者是无辜的孩子;要么双方相互谅解,两人和睦相处。从治理国家的官方来说,当然更愿意看到后者。

该剧的创作者不可能不考虑这个因素。该剧创作者一直让顾小西、何建国二人在爱情与家庭的矛盾中煎熬,让“纯粹”的爱情与“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进行抗争。剧中一方面歌颂了“纯粹”的爱情,一方面又展现了“门当户对”对于两个家庭的幸福的重要性。戏中展现更多的是“门不当户不对”造成了小西和建国离婚。然而,我们看到电视剧最终设计了何建国在决定他和哥哥谁上大学时抓阄作弊的情节,来解释他一贯对家里的屈从和顺服,因为“他偷了他哥哥的人生”。而顾小西知道这个“秘密”之后,亦同何建国和他的家庭达到了精神的理解和关系的和解。何父宣称生不生孩子也没有关系,而何父带来的秘方也发挥了作用,一年后小西生下了龙凤胎……一切冲突和矛盾得到解脱。剧中两人相互谅解、和睦相处、生活幸福的剧情传达出来的观念意识是——相爱的人之间多些谅解,任何矛盾都可以解决,什么困难都可以战胜。这与先前的门不当户不对引起的夫妻离婚(这样的剧情固然符合社会现实,但却无法给人希望,而且能引导现实生活中类似何建国和顾小西这样结合的夫妇的离婚)相比,当然更符合官方的意识形态建设。因此,编剧者在戏剧的前面把“门不当户不对”造成的婚姻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后,剧情硬转,表现爱情战胜一切,相爱的人最终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主题。这样的处理除了考虑观众的心理需要(已在前面阐述)外,还有意迎合官方的意识形态建设。早在《新结婚时代》热播时,王海鸰接受采访时说,这样的结局(爱情战胜世俗观念,以光明的尾巴结束)有一些匆忙,既是与市场与政策妥协的结果,也是因为考虑到观众的审美心理,“各自家庭的分分合合,相爱的人不能聚首,这样残忍的故事里,如果再续上一个残忍的结尾,我觉得会让人看不到希望,有点于心不忍。”至此,我们看出电视剧《新结婚时代》其实是一个妥协的艺术。

总而言之,《新结婚时代》出现多主题现象,既是提高收视率的需要,也是投合官方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剧本创作不遵从艺术规律而需考虑市场因素和政治因素,这是中国转型期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所决定的。

猜你喜欢

利益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二条第二款评注(第三人利益合同)
I Love You, Dear China
利益与西瓜
论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
触动利益的改革不动真刀真枪不行
不要让利益侵蚀自主招生改革
斩断“灰色利益链”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