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色彩对于电影意蕴的表达
2009-12-15孙霖楠
孙霖楠
摘要以电影中的色彩为主线,运用视觉心理的视角对《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画面色彩进行分析,说明色彩的运用对于强化主旨、深解电影意蕴的功能,引发观众更深刻的文化思考,从而使作品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色彩;隐喻;深解;意蕴;文化
色彩作为电影艺术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不仅参与造型、营造气氛,还能够塑造人物、还原时代风物人情、提高电影艺术审美价值,尤其是可以增进剧情、表达象征意蕴、引导观众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使作品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内涵。其实“第五代”导演对电影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主要就在于更新中国电影的传统造型语言和视听表现手法,尤其是陈凯歌的《黄土地》和张艺谋的早期力作《红高粱》,追求主观性的审美感受,其美学风格也延续第四代导演的写意性风格,以一种“造型感”和“隐喻性”的镜头语言体系改变整个中国电影的格局,使得电影的视觉快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种象征的手法,在精心设计的意象中体现出深沉的历史文化意蕴,而这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把这一手法运用得到位且精彩,在这部剧中色彩便是这精心设计的主谋。
色彩已经成为了张艺谋电影的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品牌。这部有着唯美的画面的电影,由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导演张艺谋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表达方式将色彩运用得淋漓尽致。在这里色彩既是最好的效果道具,又是剧中的主角,它诠释的象征意蕴使观众在噬血的深红或清冷的深蓝的画面中跟着剧中人物经受着一次又一次命运的慨叹,经历着心灵一次次的洗礼。
一、绿和白——希望与苍凉
作为红色的补色,绿在这部剧中戏份最少,预告希望在这个时代环境中的流失。只有开篇去往夫家的路上,一队接亲人吹吹打打的背影左侧的一抹新绿,虽用红黑字幕交代是“夏”,却是主角颂莲微微泛起的一缕生机,她走在接她的队伍的反向,叛逆新派,一步一步接近生命无绿的归宿。至于后来,大太太的摆满神器焚香案几上的古旧灰绿和二太太偶尔身上的一撇暗绿,也不过是早已被压制至死的无望和笑里藏刀、虚伪阴险背后的表面文章。
白,倒是常在颂莲的身上,一开始的淡定、清远和后来的落寞无奈。学生装的上衣、几次出场的旗袍、大少爷的围巾、老爷新婚夜的睡衣……清冷的幔帐和掩盖罪恶的飞雪。也许是在表现进府时命运的未知,未受封建礼教挟制的浸染;也许是大少爷在颂莲酒醉时欲送还收的信物,那当时颈上悬置的一条惨白,说到底也不过是仅有的一瞬间的纯朴的情感和真诚,随着飞浦大少爷远走的脚步,在满是红黑的世界里,礼教的束缚和压制旋即飘然远逝。
正如开篇第一个镜头颂莲在黑窗棂白窗纸的背景前答复着继母将要嫁人为妾的决定;慢慢浸入眼中的泪水预示着素衣的女主人公悲凉的宿命,方方正正的规矩中,一个个黑白的闭合图形,在封建社会中框死了女人的命运。不得挣脱的楚楚可怜。也如结尾处,一直奇艳逼人的三太太梅珊被提奸后的装束,他被两个黑衣的仆人拦腰抱住,后面还紧跟着五个同样黑衣的“卫道士”,镜头中只露两条挣扎的白裤腿,被堵住了嘴的隐约的呼喊,抬入死人屋,死入黑暗。
就像她原来身上偶尔出现的那块嫩绿,这心中偷偷发出的希望的新芽,诅咒般的缢死在黑暗的牢笼中。一辈一辈,从前到将来,都是一样结果。颂莲窥视了这一切,因而疯掉。周而复始又拾起白衣黑裙的学生装在只有几盏醒目的红灯笼的黑暗院落里,茫然踯躅,走不出的漆黑方块,走不出的无底桎梏。这样的对比也是用色彩来点明。还有几场战败和空寂气氛的戏:点缀碎花的锁边白绸旗袍、闪耀暗花的宽袖银缎夹袄都是颂莲落寞、惆怅的道具,在铁灰的老规矩中诉说着空洞和无奈,苍白的反抗和微弱的挣扎也终将消灭在无边的黑暗和象征宿命的暗红中。
二、红和黑——点睛与张力
片中的红与黑总是相映相承,包括每个标题的黑底红字;包括每次夜幕降临的黑墙黑瓦与房内房外的红灯笼的对比;也包括每个屋内陈设在虚化的镜头语言中,只剩黑与红的拼争,倒是更像命运的顽抗与封建陋俗的博弈与拼杀。
红是这戏中的主角。红得古朴,红得喜庆,红得残忍,红得血腥,红得教人身不由己。从整体到细节,片中满目满眼大片大片的红色和一盏盏收了挂、挂了封的嗜血的红灯笼,符号性的一次次向观众昭示着旧礼教的宏大与残暴。
一进府的灰色天空下灰砖灰瓦的狭窄院道中,每个黑色窗棂里都有灯笼形状的红色窗纸。这一布景虽然没有《英雄》武打场面高手对决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但如此细微的细节展示,仍能见到导演的美术道具功力;一种颜色、一个场景、一份情感诉求、一道寓意,在这里红红的灯笼不仅是意蕴表达的视觉载体,也成了张艺谋的御用道具,相信没有哪个导演再会轻易运用它了。
接下来的新婚夜一场,第一件事是丈夫叫颂莲拿起一盏红灯照亮新娶的四姨太陌生的脸,背后是另一盏灯,整个画面是眉目清秀的女人身前身后的两盏红灯。几乎只剩下轮廓分明的黑红两色,而女主人公背后和托起的也正是掌握她命运的大红灯笼。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二院点灯”“四院封灯”,点灯是红色的高悬,封灯是黑色的结束(用黑色布幔套住灯笼)。点灯、封灯、灭灯、烧灯,红黑不断地交替,也正是封建黑色礼教社会中女人明灭的人生。红红的灯笼映照出的不仅是太太们的恩怨悲喜,更是封建一夫多妻制下的女人的无奈与悲哀,或许也是整个人类人性中无法回避的尴尬,被张艺谋以符号性的手法,用民俗化的色彩彰显在世界面前,点睛之笔的神化表达。
黑色是戏中另一主角。不仅代表冥顽不灵的封建制度、不开化的铁板势力和难以匹敌无法更改的悲剧命运,更是渲染气氛表达深意的另一帮手。剧中大多都是暗色调,除了开篇时的几缕阳光。后面的戏份,阳光就从没照进这规矩严明、制作精良的院里来过,最多也只是在漂亮规整呈线状排列的屋瓦上停留片刻。黑暗一直伴随着院子里的每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女人。
这幢以本剧从此蜚声中外的乔家大院,实际是灰砖灰瓦,在剧中却是满眼的暗黑和猩红,而这些主观化的色彩赋予了电影深刻的美学意义,通过色彩暗示引导观众的心理、感情发生变化,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文化思考,也更加深对作品的历史文化意蕴的理解和共鸣。
这座具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的建筑,是晋商乔致庸按照最具儒教思想的礼法重建的。乔家家规严明:子孙世代不许纳妾,即使无子也不许休妻……有关此种种礼法,就连各院各房的牌匾、对联、门楣、屏风的设计也无不遵从儒教文化。恭厚、温和、宽以待人的家风世代相传。不知导演是否着意对比。但这院落宅底确实是方正规矩,就连每个细节都是严格按照儒学礼教的孝行主题建造,无论设计还是材料都精美考究,虽然在这部戏中或被虚化为幽深背景或被渲染为暗沉的黑色,来为剧情服务,但还是难掩其庄严和精美。这种色彩叙事成为一种视觉上的对比,这种对比完全强化了电影所要传达给观众的一种被压抑被毁灭被践踏的思想内涵。它促使观众去思考
去憎恶,进而理解影片更深的历史文化涵义。
三、黄和紫——过渡与隐藏
在没有强烈矛盾冲突和交代场景的过渡戏份中,就会出现橙红橙黄色光的少有的宁静。大部分是美好的夕照,落在老宅的屋顶,随着瓦片流畅的线条潺潺流淌;落在院墙,映着大少爷模糊的身影和颂莲摇动的衣裙。伴着悠扬的笛声,是微风吹动的摇曳的心襟,还是眉眼对话传递的暧昧的情愫;犹如戛然而止的笛声,大太太那急促的呼喊,猛然打断本就难以舒展的真情。镜头又回到暗深的院落,嘶喊的声音仿佛还在、却不见人,无边的黑暗和无奈。昏黄夕阳中一幢屋的两边,两人对望然后走开,流连辗转,再断然走远。就如同颂莲假孕时的黄缎棉袍,这一闪即逝的片刻的辉煌,随着一把扯下的头上的红色布条,所有母凭子贵的梦想,在三千年封建统治和由此毒害生出的战争中,泡影一样的消失了。
紫是黄的补色,这种向来被尊崇是神秘高贵的色彩,在这里也接近辉煌祥和的另一极端。大太太和二太太几次出场的行头,尤其是二太太剪头发之前看望颂莲的桥段,紫衣的二太太问颂莲“是生病啊还是生气?”这一个院里的四个战士,只因昨夜“二院点灯”,为着红色的旗帜,隐藏着怨恨和杀机。紫色在这里倒是有明知故问的虚伪和神秘,也是被剪掉的耳朵的祭礼。
四、构图和音乐——绝配与贴切
色彩的精彩,离不开构图的精巧和音乐的和衬。每一个院落的每个角度的出现,几乎都有房角屋瓦的精美结合。素衣的颂莲倚门沉思,暗调的木门半开半阖,半扇门上的双喜字还鲜红欲滴,怅惘和迷茫却上心头,完美的画面表现的是命运的缺失。寻找丢失的笛子却捉到了诅咒的证据,雁儿被红衣的颂莲逼迫在画面的尽头,在满是灯笼的猩红的房间里,雁儿那倔强的反抗和追求幸福的希望,被这样的构图已经解释成绝望和消亡。
音乐是色彩和意涵绝佳的助手,随着雁儿轰然倒地的刹那,近乎无词的急促的合唱戛然而止,被烘托到顶点的气氛突然凝住,那场应时的飞雪就此飘然而下,封建男权社会外表冠冕堂皇、内里残忍悲惨的情状再次得以具象化。京剧一直就是这片子的主题曲,清亮的唱腔每每在屋顶层院中盘旋。甚至每一段的曲调和唱词都附和着剧情的发展:不愿看颂莲怨恨脸孔的老爷,转而去了梅珊的三院,梅珊也是在老爷的喝彩声中,唱着“苏三起解”为女人喊冤……原本就是戏曲演员的何赛飞扮演妖艳多姿的梅珊把剧情承托得恰当又好看。
悠扬的笛声会给观众情绪上片刻的宁静,然而这些许的轻松与锣鼓齐鸣的鲜明对比,不得不让人又进一步深解封闭的社会和扭曲的思想中真情的难存。就像整部剧中几乎没有正义存在一样,丫头雁儿顽强的反抗和奢望终归是肤浅和不得法,导致最终的被抹杀。吴妈的正义也只是敢怒不敢言,因为生计握在主人的手里,经济的困顿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盲从。构图和音乐就是这样配合着色彩,使观众层层深入体会剧中韵味和深意。
色彩灯光的完美到位成就了这部具有鲜明视觉感的影片的成功,每一种颜色不仅代表其不同的个性,在这里也被赋予更多更深的涵义。在这种基于循环往复的色彩布局中,使观众看到了男性权利对于女性命运的一种剥夺和强制的意义;这种色彩反复循环的波澜壮阔也正是男权之下女人命运的恒定性和往复性的断言。色彩在这里不仅充当角色、营造环境气氛助力于刻画人物形象,对于解读深隐情节和精美画面后的哲学及美学文化意蕴尤为难能可贵。色彩不仅起对剧情人物性格的烘托作用,还赋予电影画面象征性的修辞功能,丰富电影艺术的审美张力和意蕴内涵,亦提高了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使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