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贺岁片流行语的现象分析
2009-12-15周梦焱
周梦焱
摘要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品牌,他是贺岁电影的创造者之一,也是贡献卓越的导演。“冯式幽默”是冯小刚贺岁电影语言艺术中的最大特色,其电影已经成为每年各领域流行语产生的摇篮。本文仅从语言因素、风格因素、文化因素几个方面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种现象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冯小刚;贺岁片;流行语;原因;价值
“贺岁片”这一说法是由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传入内地的。所谓贺岁片,是指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寻求欢乐和放松,是观众在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期间普遍的心理需求,这就决定了贺岁片的风格:轻松、幽默,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因此其题材多与百姓节日期间喜庆、祝福的生活与习俗相关,形式多是娱乐性、消遣性较强的喜剧片和动作片。
提到中国内地的贺岁电影,就不能不提到冯小刚,他是贺岁片的创造者之一,也是贡献卓越的导演之一,1997年底1998年初,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亮相北京,这部讲述梦想与现实之间可怜又可笑的矛盾的贺岁片备受国人喜爱,当年即创下了良好的票房,给国产影片打了一剂强心针。1998年底1999年初,尝到“贺岁”甜头的冯小刚再度推出贺岁片《不见不散》;1999年底2000年初,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投资冯小刚导演的第三部贺岁片《没完没了》出炉。2001年底2002初贺岁片《大腕》也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投资巨大、阵容强大、质量上佳、故事新颖让众多观众再次对电影充满了好奇,不仅可以大饱眼福,也可以在年底品尝一次盛大的精神大餐。“冯小刚的电影将当下中国普通人的梦想和尴尬都做了喜剧化改造。所采用的幽默、滑稽、嬉闹的传统喜剧形态,最终将中国百姓在现实境遇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无奈、困惑、期盼和愤怒都化作了相逢一笑。”
一、冯氏贺岁片成为流行语的摇篮
“冯式幽默”是冯小刚贺岁电影的语言艺术中的最大特色。我们总是对电影中的经典台词久久不能忘怀。影片中的语言在给观众带来欢笑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思考。在让观众得到娱乐的同时也使观众受到了一些启迪,甚至是教育。从1997年至今。冯小刚电影已经成为每年各领域流行语产生的摇篮。
流行语是社会中一种独特的流行现象,最能敏锐反映时代和社会心理的变迁,它与新的社会现象密不可分,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表达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化心态。人类进入2l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节奏的加快,流行语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现,更新率越来越快。同时,对流行语的研究也出现细分趋势,不仅关注全社会综合流行语的测定,更扩展到了单个领域的流行语测定,譬如时尚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体育流行语等等。人们不再满足慢节奏、单一范围的流行语,快速前进的社会希望看到的是最新鲜的最细化的流行语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冯式贺岁片永远是流行语的摇篮,每部贺岁片,必有一句流行语。
打死也不说——《甲方乙方》
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大腕》
做人要厚道!——《手机》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天下无贼》
非诚勿扰——《非诚勿扰》
语言是社会的镜像。流行语,作为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词语,无非是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最受人关注的事件、现象,在人们语言中的折射。语言又是人们思想和情感的流露。流行语作为一种流变着的符号表征,最能敏锐反映时代和社会心理的变迁,反映着当代社会时局与人们文化心态的变化。
二、冯氏贺岁片产生流行语的原因
冯小刚贺岁片之所以成为流行语的摇篮,有着非常复杂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语言因素:简洁的京味调侃与各地方言
京味幽默是冯小刚对中国贺岁电影的最大贡献之一。在冯小刚最卖座的几部影片中,他将市民气十足的北京方言的幽默特质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冯式贺岁电影最具特色的标志和百试不爽的促销手段。在其电影大段大段的对话场景中,人物操着满口的北京方言,谈论的内容丰富多彩,从流行文化到就业问题,什么时髦有什么,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尽在其中。
冯氏贺岁片中对台词的锤炼是非常用心的,层出不穷的经典台词很快成为时下的流行语。
《天下无贼》中黎叔对两个小强盗很不屑地说:“我最烦你们丫这帮打劫的,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这是最为典型的京味调侃式幽默。《手机》中费墨先生用四川口音说:“20多年都睡在一张床上,的确有些审美疲劳。”这堪称描写中年男女婚姻感受的神来之笔,相信有无数个中国家庭在听过之后都会做一番深刻的思考。
冯小刚早期的贺岁电影把北京方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之后的《手机》《天下无贼》等影片中也引入了其他一些方言。如《手机》中的河南方言和四川方言,《天下无贼》中更有河南方言、陕西方言和东北方言等。方言的运用增添了生活的“毛边”,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扩大了欣赏范围,也直接参与到幽默情景中来,带有特殊的审美韵味。《手机》中费墨先生那句带有四川口音的“做人要厚道”,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冯小刚在运用方言制造幽默时“度”的把握是比较成功的。他注重方言的韵味与简洁,而不求逼真,让观众能接近听懂,不至于产生表意上的阻碍。
2、风格因素:喻庄于谐
贺岁片,顾名思义是为了迎接新春的到来。中国人对节日的热情是很浓烈的,贺岁片借助了节日效应,烘托了节日气氛,以喜剧的形式突出了浓郁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
“喜剧片,顾名思义。是那些能够制造快乐的影片。”“老百姓爱看喜剧片。喜剧情节喻庄于谐;喜剧表演给人快乐;戏剧造型创造视觉愉悦;喜剧语言在笑声中引人思考。”冯小刚影片当中具有喜剧效果的语言很容易被大众接受、成为流行语。
贺岁片《命运呼叫转移》中,葛优扮演一个山区农民,片中,村里不育的丈夫怯生生地问“那我晚上再试试”时,葛优一本正经缓缓说出三个字——“我看行。”全场观众笑喷。葛优为中国移动神州行打的那句广告词“神州行,我看行”早已深入人心,所以这次这句台词再次让所有观众喷饭。此后这一台词进一步推开,比如“赶快抛,我看行”等等。
《天下无贼》中两个强盗在火车上打劫。范伟和冯远征两位演技派演员的精彩演义,将喜剧的搞笑发挥到了极致。甚至有一段时间里,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听到人们调侃范伟的那句经典台词:“集成电路,IP,IQ卡,通通告诉我密码。”
幽默的语言,调侃的风格,从每个人的口中不断涌出,诙谐自如,仿佛那绝妙的语言就塞在嘴边,一张口便喷出来,笑声也随之而来。“他们说别人,也说自己,让最实在的高尚与最猥琐的隐私一起经由语言表达出来。坦白,不装假,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编织了一个交流网,将观众网起来,不仅看他们演,更听他们‘说,在随之引发的笑声中获得对现实生存状态,特别是某些困境、困惑、无奈、无助、忧虑、忧伤等的暂时摆脱和超越,在轻松心
境中还可以获得对智慧的品味和学习。”
3、文化因素:大众化、平民化
冯小刚刻画的人物形象大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人,他们身上有我们所常见的悲欢离合,他们的日常生活呈现在一种悲喜剧的状态之中,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悲喜剧。选材上的特点使得冯小刚的贺岁片具有明显的平民化、大众化的韵味。
“‘平民化意味着影视创作在内容、题材、主题选择上的贴近性,在创作视角、表现视角、叙述视角上的平民意识及在创作心态上的平民意识。”这种大众化、平民化在冯小刚的贺岁电影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电影和观众的亲和关系是很多电影观众进入影院的动因。广大群众可以在他的影片中找到一种自我的投射。我们可以想象我们认识这样的人,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他就是我们自己,可以想象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
“不求最好,但求最贵。”——这句冯小刚贺岁片《大腕》中的经典台词,早已成为大众流行语,而影片本身通过一个在太庙举行虚拟的葬礼“秀”,透视当今各种政治“秀”、经济“秀”、文化“秀”的滑稽本质,那种猫咬自己尾巴一样的用广告解构广告的自我“秀”,都依然使它成为这一时期不可忽视的电影文本,无论我们是否喜欢它,也无论我们如何评价它,它都是重要而生动的。
“审美疲劳”原本是美学术语。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现指在生活中对任何人或任何事物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厌倦或麻木不仁的感觉。因导演冯小刚“审美疲劳”是随着中国导演冯小刚2003年底在贺岁片《手机》中的点睛妙用,而迅速成为2004年不少人嘴里时髦的口头禅和流行语的,以致许多人动辄就说“审美疲劳”。
冯小刚讲:“我要一直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影。”冯小刚的贺岁片体现了他一贯的亲民性,这也恰到好处地契合了他影片的本土化商业策略。他说自己这些年来孜孜不倦地做着一件事情,就是希望中国的观众走进电影院看中国的电影。他朝着这个信念在苦苦求索、拍摄作品,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冯氏贺岁片创造流行语的价值
电影是20世纪以来人类诉说自己的最重要的语言方式,进入新的世纪,这种诉说方式应该是既有传统精神的继承又有时代脉搏的律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电影首先应该是我们的电影,是应该贴着中国人精神标签的电影。记得辜鸿铭在他的那本《中国人的精神》里是这样说起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人的精神的: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流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这种精神的传达在我们的电影里是曾经有的,而且我们也非常珍视,这才是我们电影里所应该传达的主流价值,它是和我们的民族精神相契合的。
电影艺术的最高使命是审美地把握世界,要承载的是对人类情感的护卫、对生命意义的关注、对人类终极关怀的表达。在谈到电影《乡愁》的拍摄时,塔可夫斯基是这样说起他的构想和开始的:“我对情节的发展、事件的串联并没有兴趣——我觉得我的电影一部比一部不需要情节。我一直都对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感兴趣;对我而言,深入探索透露主角生活态度的心理现象,探索其心灵世界所积淀的文化传统,远比设计情节来得自然……我的兴趣在于人,因其内心自有一个天地;要准确表现这一想法,表现人类生命的意义。”
冯小刚电影中的很多台词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产生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浓缩和精华,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这类台词也作为冯式贺岁片的“地标”,使观众在多年后仍能清晰地回忆起当年的电影和社会气氛。台词成为一个凭借,借助于经典台词所形成的流行语,表现出对人类共同的生存本质、生命意义和精神世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