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立体、开放、互动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实验平台
2009-12-14陈珊
陈 珊
为了改变中国古代文学史数字化资源零散无序的状况,使广大师生能够在教学进程中便捷地共享国内外丰富的学术资源,有效地整合高校内外更多的教研力量与学术资源参与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建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从2004年底,开始提出实施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工程的设想,力图探索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先进技术进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育、教学及传播工作,建立一个融合国内外各种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资源的开放的、立体的、共享的平台,尝试一种进行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有效方法,并探索与实践其作为进行互动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新模式的实际效果。基于上述理念,由古代文学研究所郭英德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实验平台——“中国古代文学苑”开始建设,并被列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承担的教育部“211工程”项目和北京市教改项目。
在实施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工程中,开发小组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科发展和教学需求的前提下,根据现阶段财力、物力、人力,确定数字化的资源范围,精心设计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网主页面的板块,尝试文学史的立体呈现。首先,从文学构成方面进行多角度叙述,包括“大文学史视野”、“断代文学史”、“分体文学史”、“主题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文学流派”、“文人群体”、“文苑传”、“艺文志”、“文学典故”、“名作欣赏”等板块。其次,以此基础上扩展多文学形式,包括“音画经典”、“影视剧”等板块。第三,充分展示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信息,包括“学术动态”、“学会综览”、“学术杂志”、“学术讲座”、“名师风采”等板块;第四,积极推动古代文学教育的普及,包括“教育机构”、“精品课程”、“中小学课程”、“BBS”等板块。最后,特别关注国外汉学教学研究的动态,设立“域外汉学”板块。开发小组组织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对几套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进行系统的、细致的信息标引工作,对与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相关的各类信息与资源进行归纳整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文本数据库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最终将建成一套完整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化的软、硬件环境,借此建设内容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信息库,包括电子文本数据库、图像资料数据库、音频视频资源库、教研动态信息库、教学软件资源库等。同时,为了实现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网站的开放性、立体化、互动性的全新教学模式,开发小组在建设“中国古代文学苑”数字网站时,率先采用了当今先进的支持多人协作写作的Wild超文本系统。Wild是一种人类知识网格系统,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网站内任何Wild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Wild文体的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利用Wild系统支持面向古代文学学术群体的协作式写作,从而自然构成一个中国古代文学理性化的社群,便于人们共享中国古代文学领域内的知识。另外,利用Wild技术,可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都可维护网站。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探讨,更具开放性共享空间,从而使人们很方便地分享新理念、贡献新知识。
Wild技术的利用使“中国古代文学苑”数字网站逐渐达到如下特点:第一,使用方便。Wild网维护快捷,可以快速创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页面;可以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HTML的复杂格式标记;可以通过简单标记,直接以关键字来建立链接(页面、外部连接、图像等),采取标签化管理,关联有关学术的研究;而且命名平易,关键字名就是页面名称,并且被置于一个单层、平直的空间中。第二,组织性强。同页面的内容一样,整个超文本的组织结构也是可以修改、演化的;而且,系统内多个内容重复的页面也可以被汇聚于其中的某个页面,相应的链接结构也随之改变。第三,具有可增长性。通过点击链接,我们可以创建这些页面,从而使系统得到增长;同时,系统记录页面的修订历史,页面的各个版本都可以随时被获取。第四,具有开放性。注册成员可以任意创建、修改、删除页面,此外,开发团队、面向不同应用新技术,并可为将来创建投稿杂志做准备;同时,系统内页面的变动可以被访问者观察到。如:热点,动态图片新闻可以被访问者观察到,具有很强的滚动功能。
开发小组之所以利用wiki技术来建设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网站,是因为我们不仅要建立完整的中国古代文学资源数据库,而且也要利用Wiki技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使任何用户都可以参与讨论、编辑。为了维护网站的正确性,本工程利用了wiki技术的运行规则,做到既坚持面向大众公开参与的原则,又尽量降低众多参与者带来的风险。目前,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网站已达到了诸多辅助教学的效果。这包括:传播媒介的双向构成、多向交流;传递系统的多媒体化;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和相关网站的信息资源的永远开放性;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信息跨越时空限制的获取。该网站的建成,将促进学生学习空间的开放性和全球化,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从而充分满足学生的人本主义和学习个性化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要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型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传统教学是单一的书本形式,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通过教材分析进行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设计,课堂结构基本上是在围绕目标和知识内容的传授顺序而进行。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网站的建立,则力图打破这一传统模式,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学生不仅可以在网上进行电子阅读,而且,还可参与网络信息库的添加、修改等建设管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网站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更有利的学习舞台。所以,该网站的建成将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形态由被动型向投入型转移,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具有极大的意义。
再进一步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网站的建成,也使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播者。在网站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对于学习内容的辅助资料和问题的分析“答案”不再被教师个人占有。而教师的角色变为教学信息资源的引导者、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表现从前台走到了后台。同时,网络课堂教学也使教师自身走向现代化。当然,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整合作用外,还要在教学当中起到辅导、督促、观察学生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工程——“中国古代文学苑”预期要达到的效果是:第一,促进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的信息化程度,探索一种传统文化借助现代先进技术传播、传承的成功方式;第二,建设虚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活动平台,探索一条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开放地、互动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便捷途径;第三,促进优质教学资源为全社会所共享,并通过与社会互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一个可供完成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化及进行信息化教学实践的软、硬件环境,一个提供丰富的、立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与社会互动的网站。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立体文学史的信息分类与主题提取,力争做到科学、准确;不断完善系统功能,提高资料编辑与上载的效率;加强网站安全防护措施;听取有关专家和用户意见,完善细节,力创精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网站的建成,将不仅成为高校中文学科的共享课程资源,成为网络时代“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建设理念的全新代表,成为高校文学史教学实践的全新模式,成为文学史在新世纪的最先进的表达方式与叙述方式,而且成为高校专业课教学及其知识储备得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陶冶社会文明的重要角色与重要手段,成为向海内外输送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化丰富资源的重要港口。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过程,我们将逐步提升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在全国高校及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育教学的改革能够成为一个可资示范的典型。同时,促进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国内外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与研究机构建立资源共享渠道,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