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图时代与当代读者

2009-12-11王伟杰

商情 2009年27期
关键词:读图时代图像

王伟杰

[摘要]当下社会已经从“读写时代”进入到了“读图时代”,图像的影响开始超越书面文化,广泛影响着大众的日常生活、文化品位、行为方式、思维习惯甚至是世界观。

[关键词]图像 读图时代 当代读者

读图时代来临了,各种技术不仅使物质世界越来越脱离现实本身,而且还将传统“想象界”的艺术转变成可以直观的景象。图像以无可抗拒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征服着读者,人们开始调整一种更为视觉化、形象化地看待世界的眼光。

一、图像与读图时代

“图”泛指一切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不是语言,也不再是阅读的辅助方式,已成为阅读本身,用于表现含有大量细节(如明暗变化、场景复杂、轮廓色彩丰富)的对象。大体来说,我们可以把图像分为两大部分,一为视像部分,即包括摄影、影视、广告等;一为图画部分,主要包括漫画卡通制品等,这些画面与造型,都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当下社会进入到“读图时代”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读图”渐渐成为人们首选的阅读方式 ,甚至成为一种时尚。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眼睛的图像活动才是眼睛认识事物的方式。通过图像的方式认识事物,是眼睛的一般性的观看活动,一个成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有90%以上来自视觉。也就是说,当代文化的言说方式,由原本文字语词暗示性表述主流渐次为直接性的视觉冲击,集中体现在以电子、网络为核心的大众传媒对图像感官的强化,还意味着文化思维方式的转变。人类从口传文化、印刷文化到电子文化的进程,也必伴随着文字——图像、中心——边缘的更迭。

二、读图时代与当代读者

实验心理学证明,如果人类用视觉接受一个信息,而另一个信息通过另一感官接受,当两个信息彼此矛盾时,人们反映的一定是视觉信息。这就是“视觉优先”说。可见,图像文化在人类文化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绝不是偶然的。美国当代艺术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理论家不管是否承认意识到“他们正在从心理学中受益”,而“他们自始至终都是在实际应用着心理学,——不是家传的,便是其他人流传下来的”。

首先,读图时代促使大众改变了接受习惯。随着消费社会商品物化的普及,“真实的物”与其使用价值之间的媒介的引导,加快了现代社会生活的现存模式的转变,即生产向消费转移,物质向形象转移,真实向虚拟转移。而文字承载了精神文化与物质利益的双重功能。在此背景下,正在依托各种媒介迅速延伸普及。文学的生态环境传播乃至写作方式、价值取向都在发生根本性的扭转,新型的文学关系是“作家(生产)——媒介(传播)——受众(消费)”三者组成的。莱斯利•斯蒂芬在《18世纪英国文学和社会》一书中提到,读者阶层的逐渐扩大影响着以他们为对象的文学的发展。在读图时代,人们长期处于“演—看”的视觉接受中,传统的读者成为现代文化的观众。图像具有直观性、当下性,使世界视觉化,在受众的选择量上超越了文字。现在的读者其实不仅仅在“读”,而是在“看”,“鲜明”“易读”正是当代的文化追求,这种追求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的读者是‘电视的一代,影视文化的影响使他们喜爱画面和色彩,习惯于通过形象的方式获取信息。”

其次,读图时代满足了大众的视觉欲望。民间喜传奇,百姓爱热闹。民众的审美取向,偏重于娱乐和轻松,偏重于愉悦和休闲。用俗话来说,就是“好看而热闹”。大众审美原则中的“好看”就是色彩的绚丽,服饰的光艳,景象的缤纷,不仅赏心,更加悦目。“热闹”就是情节的紧张,故事的离奇,气氛的渲染,为剧中人物的乐而笑,为剧中人物的悲而哭。观看电影或电视会使我们远离现实的生活,给了我们无功利的快乐。

大众传媒在需求上为人们提供了图像的个人消费,同时这种消费也是主动的、有鉴别力的。我们知道,美是凭借虚构的或可感觉的具象的形式,通过接收者接受并加以想象地发挥激活了概念。人受到社会和自然的限制,感受到人生的种种痛苦,由此需要审美——阅读小说去超越。有种种欲望,有追求新奇、走在流行浪头的心理,更有显示自己的欲望。人是有情欲、梦想、冲动的,人都有自己的感性生活和从中享受到的乐趣。从“口之于味,有同嗜;耳之于声,有同听;目之于色,有同美”这句话可知,我们鉴赏艺术,首先是凭感官去感知作品,以来感性去判断作品是否美,艺术向欣赏者提供一个形象符号,欣赏者作出符合自己心愿的选择,接受它,进入它提示的世界,在精神上与它共感、契合、解除了内心的骚动、孤寂,享受到快乐。

再次,娱乐是大众最喜爱图像的直接心理起因。在人的感性生活中,娱乐占有相当的份额。特别是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也大大加快,人在承受了紧张劳动、工作之余,还需要有娱乐来缓解和松懈紧张的身心。现代艺术也越来越从少数人享用的高雅的精神佳肴,变为大众享受的精神食粮,从华贵的殿堂、沙龙,走向大众的娱乐场所。人为娱乐而享受艺术。

更重要的是,读图时代满足了大众强烈的好奇心。所谓好奇心,无非是寻求新事物的精神,更确切地说,是对我们所不了解的、未知的新事物的期待。日本文艺理论家桑原武夫调查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如“窥视他人秘密的感受”、“有关人生和社会的发现”、和“作品的惊险与悬念”等,都可视为好奇心的表现。就满足好奇心来说,有什么比直接观看更能给予接受主体新鲜的刺激,更能扩展接受主体的精神眼界呢?

我们四顾环望:手中的书籍、家中的电视、街头的广告——图像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感知事物和处理事务的常见方式,进入到家庭和工作之中,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使我们不自觉地受它的影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郑发祥.主体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读图时代图像
雨伞
A、B两点漂流记
读图时代”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读图时代城市画报发展策略探析
读图时代的文字符号发展
“读图时代”视觉传播的利弊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