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探讨

2009-12-11沈文兵

商情 2009年28期
关键词:社会需求计算机创新

沈文兵

[摘要]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这就必然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本文从学校课程设置、教师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三个方面入手,探讨解决社会需求、学生状况和教育现状中计算机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 社会需求 教学 创新

一、现状分析

1.社会需求。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熟悉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发展,就必然要求劳动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也是信息社会对未来劳动者的要求之一。

2.学生状况。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生源因素,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上大体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少部分学生家有电脑或经常上网吧。他们计算机操作实用技能较熟悉,尤其对计算机的娱乐功能非常感兴趣,但基础理论知识贫乏,面对把计算机当作学习和工作的工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

第二个层次,大部分学生有一定基础,他们在中小学学习过计算机基本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是操作技能不熟,理论知识不精。他们对由浅至深的按部就班的授课不感兴趣。

第三个层次,小部分学生,他们由于地处教学资源贫乏的地域,没有或者极少接触计算机,他们不知道怎样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理论和实践知识匮乏,他们学习计算机要有一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过程。他们占学生极少部分。

3.教育现状。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一直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文化课轻专业课的现象。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理论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学校主要是按学科设置科目,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各科之间缺乏协调,教学内容有不同程度地重复,教材相对滞后社会最新技术发展。这样,学生需要学习较深的理论知识,但操作技能学习却较单一,综合性的职业能力较为欠缺。

二、应对思路

1.课程和内容的设置要创新

(1)课程体系要创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往往存在重基础,轻应用的现象。作为计算机教师,我个人倾向于教育理念的创新,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就业的实用角度。主张学以致用。如非计算机专业可以不开设计算机语言课,如C语言。少讲甚至可不讲计算机的技术原理如: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的转换等。理论教学尽量减少繁琐晦涩的原理分析和理论推导。要把教学重点放在侧重于专业技术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出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就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是面向市场和就业。深入的了解社会,了解市场的需要,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满足今后工作岗位的需要,才能科学合理的设置计算机课程。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和企业需要的学生。

(2)教学内容要创新。要使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既要注重基础课程的设置,又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态,不断将一些社会上较新的科技成果向学生作介绍并进行分析,及时地开设社会需求的应用软件课程。

2.教法理念要以学生为中心

(1)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上机实践中,应使学生感到在玩中学、学中玩。上机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其次,还要维持学生的兴趣,学生刚开始学习时还有兴趣,但慢慢热情就会下降,直至不感兴趣。教师可采用一些方法,使原来枯燥乏味的练习变得生动活泼。最后,对于高年学生应以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以致用为主,可以开展如组装电脑、用计算机编排打印校报等活动,来增强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

(2)理论教学要精讲多练

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理论课的教学并不一定要讲满一节课。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大部分学生都能看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可以只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和学习方法,从而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学能力。授课中安排一定时间解答学生在上机中遇到的问题。在上机课把一些重点难点的地方演示给学生看,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去摸索体验,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在教师安排下好得多。

(3)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教学要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要综合运用“问题提出”、“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4)针对学生状况因材施教

职业学校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基本分上中下三个层次,可采用“抓住中间,以优带差”进行教学。以中层学生水平为主进行授课,在上机练习时,以中间层学生为主布置训练。第一层次学生完成较快,可以专门安排其为第三层基础差的学生辅导,让他们尽快跟上整体步伐。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安排上层学生对其他同学做操作示范。这样,在同一个时间段里,各层同学才都能有所收获,才能和谐发展。

3.要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

(1)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就是指灵活地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发现和创造一种新观念与新方法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于每一概念、每一问题的提出都应精心设计与安排。提出的问题要尽量从实际应用出发,贴近日常生活,使学生对问题感到有解决的需要,激发创新意识,形成创造性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关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大事,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掌握自学能力后,在日后的发展中能立于不败之地。尤其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具有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够及时地学习新技术的相关内容。对于计算机老师来说,我们可以摆脱常规教学模式。把常规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练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施伯乐.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参考书.2002.

[2]马建富.职业教育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3]沈军飞.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与管理.

猜你喜欢

社会需求计算机创新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一体式,趋便携雅兰仕AL-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