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者

2009-12-11杨用成

商情 2009年28期
关键词: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实践

杨用成

[摘要]中外优秀文化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文化基础。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领导者,而且还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者。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创造了丰盈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先进文化 实践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外优秀文化的结合是其文化基础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陷入了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西方文化也伴随着血雨腥风乘机而入,对中国固有的文化进行渗透和冲击。最初,有人把学习西方的物态文化作为实现民族振兴的切入点,如洋务运动等,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击碎了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中日战争之后,一些人倡导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如维新思潮与变法运动的兴起,但是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彻底废除封建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强国富民。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以西方共和制为蓝本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理论和广阔社会力量的支撑,封建势力卷土重来。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事实,提醒先进的知识分子重新审视汲取西方文化的角度与内容。在这种背景下,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他们高扬民主、科学两面大旗,积极吸收和宣扬西方的政治文化与科学文化。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学说是人类十九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科学思想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从此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有机结合中诞生的政党。从文化来源区域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属于西方文化,中国共产党能够用科学的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初时就有突破地域限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接受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理念并建设于先进文化的能力。

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铸造时代先进文化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始终注意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所有这些丰富和发展,不仅指导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而且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先进文化建设实践,锻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先进文化和体现先进文化的时代精神。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始终坚持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进行文化建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建设的最伟大实践。

先进文化是与时代紧密联系着的文化,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理论。它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它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纲领,建设先进文化,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六大报告说:“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三、中国共产党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先进文化不仅有时代特征,而且还有它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面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挑战所持有的精神理念和价值选择。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的伟大在于她的不平凡历程和对人类的巨大贡献,还在于她那独具魅力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热爱和平,自强不息,忧患意识等优秀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地充实发展。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实际上就是对民族精神一种新的表述。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坚持和发扬革命和拼命、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一切困难去争取胜利等五种精神,是对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新发展。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2001年,他又提出要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精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这五种精神是对新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精辟概括。在新的世纪,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求“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但爱国主义则是它的主线和基点。当代的爱国主义,是传统爱国主义内涵的继承和发展,并已经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爱中华民族统一了起来;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当代要求是要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56个民族亲密无间、同心同德、精诚团结;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平统一祖国的强大精神支柱,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风貌。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

[2]胡锦涛.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5]武国友.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人民日报,2003-4-29.

猜你喜欢

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实践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浅述如何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
谈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完善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