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光、电与语文教学的完美融合
2009-12-10许琳
许 琳
摘 要:21世纪的今天,声、光、电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美丽的风景,声、光、电应用在教学中具有生动形象、主动灵活、及时反馈、适时展现、人机互动和信息下载个性化等特点,它可以较好地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使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固有的教学模式上达到最优化,促进语文教学的跨越式发展,使语文教学“香”气四溢。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1)运用声、光、电渲染情境,激发兴趣,让语文课堂生动有趣。(2)运用声、光、电,扩大课堂知识量,并给学生提供课外学习的平台。(3)运用声、光、电,给学生广阔的阅读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4)利用声、光、电,丰富课外作业的内容。
关键词:声、光、电 语文教学 学生
新世纪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1世纪的教育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崭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组织形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必须加强声、光、电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充分发挥声、光、电“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使语文教学“香”气满堂。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产生的影响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运用声、光、电渲染情境,激发兴趣,让课堂生动有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要使课文“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必须激发他们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而声、光、电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正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色彩斑斓、图文并茂、动静相融、视听结合的教学情景,它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一个地球》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既让学生真切地看到了晶莹透亮的地球外形,又让学生明白了地球只是浩瀚宇宙中的一叶扁舟……通过课件把学生带到北京的天安门、迷人的张家界、美丽的大草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身临其境,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运用声、光、电,扩大课堂知识量,给学生提供课外学习平台
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少、阅历浅,这必然导致他们的阅读视野与文本视野产生差异。要想缩小差异,就要让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找到深层理解课文的钥匙。而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正好可以让学生搜索到所需知识,如《飞夺泸定桥》写红军战士为了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而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这篇课文讲述的内容距现在比较远,理解课文体会感情上学生有一定难度,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预习时让学生收集有关飞夺泸定桥的资料,到网络上观看《飞夺泸定桥》的电影。课前几分钟,让学生介绍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使学生了解当时环境的艰苦、自然条件的恶劣,深切感受到红军为夺取泸定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不仅如此,还可以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教学博客,为学生构建一个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博客上写感受,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在博采众家之长中有所进步,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多彩。
三、运用声、光、电,给学生广阔的阅读空间
语文教学的范围是很广的,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让学生有长足的、可持续性发展,所有关于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以纳入语文学习的范围。而现代教育网络正好就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信息化课程资源和精彩多变的学习环境。如学习《海底世界》后,学生纷纷赞叹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这时,我便从网络中搜集到相关的课外阅读信息——《海底的鱼》、《海底之春》等,这些内容突破了只围绕教材进行的“小课堂”学习局限,扩大了知识面。
四、利用声、光、电,丰富课外作业的内容
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设计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独特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如学习《海滨仲夏夜》,我就布置学生上网搜集关于海滨小城的诗歌、图画、散文等,经过自己的设计,做成一份份图文并茂的作业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海滨仲夏夜的美景,这样的作业学生从情感上乐于接受,同时还可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
综上所述,“网香”与“书香”的融合,必将让语文教学“香”飘千里,硕果累累,但是教师必须明白声、光、电只是辅助手段,文本才是主干、重点,不能本末倒置。我想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挖掘声、光、电的潜力,让其发挥出它的优势,就会使语文教学更具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黑泉中心小学(支教单位) 甘肃省高台县解放街小学(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