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初探
2009-12-10戴香智刘志红
戴香智 刘志红
摘要:职业道德教育对于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现实解剖,可以发现高职社工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原因,因此,应将高职教育与社工专业教育两者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从教育理念、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等方面探索有效构建高职院校社工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工作;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中国内地恢复重建以来,已有二百多所高校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招生逾万人,培养出了一大批掌握专业理论和方法的毕业生,其中高职院校约占三分之一,若就毕业生人数而言,则比例更高。专业教育的发展加速了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进程,但中国内地的社会工作是被“引入”的,其起点是专业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明显超前于本土化的专业实践。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具有“后生快发”、“教育先行”、“师资滞后”、“拿来即用”等特点,大量的引进或移植,自然会影响本土特色的形成,也就带来了诸如国际通则与本土经验、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专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矛盾。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而且将制约社工教育的发展。笔者拟就高职院校社工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初步探究,以期寻求适用的方法和途径,将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党的十六大明确强调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人与社会良性互动过程中,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是服务者。服务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涵盖了从业者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是职业活动中要遵循的行为规范,影响到每个岗位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无数环节、无数个体的共同努力。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要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所谓职业道德,即指从事某种特定行业或职业活动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就培养目标而言,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毕业生未来就业的岗位需求,不仅要注重岗位能力培养,更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学生明确行业职业道德要求,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意识。
社会工作专业更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社工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技能传递的过程,更是专业价值培养与塑造的过程。只要是触及人们的生活、生存和福祉,就必然会出现道德问题。对于社会工作者日复一日的工作来说,道德问题更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工作之最深刻的本质特征是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①可见,较之于其他专业,社工实践更突出了工作者对于服务对象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正是专业人士职业活动中特有的道德意蕴,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也是专业本身的需要。基于培养大量的一线社工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更要强调道德实践。
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
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据本课题组在湘、鄂、渝等地区高职院校进行的调查,有6所高职院校社工专业迄今未开设职业道德专门课程。有一半院校社工专业的负责人认为职业道德已在专业课程中涉及,没有必要另行开课;有三分之一院校社工专业的负责人认为高职院校已对学生开设了德育课程,也会涉及职业道德教育;另有部分院校社工专业的负责人表示已认识到社工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或者准备将其列入本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尚未正式开课。可见,高职院校社工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状况并不乐观。
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缺乏操作性就教育目标而言,职业道德教育无疑是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受我国大学长期以来德育目标过高的影响,过于强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方向、世界观及人生观的培养,至于高职院校如何实践,则因缺乏可操作的参照系而变得有些无所适从。
职业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高职教育尽管强调职业技能培养,但社工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基本靠教师的课堂讲授进行,注重知识的灌输、说教,学生参与度不高。虽然形式上便于职业道德知识体系的传授,利于学生通过有关考试,但效果的内化则未必理想。社工专业约80%以上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对今后从业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学习有关课程,缺乏主体性和能动性。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弱化或丧失,使高职院校社工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陷于困境。另外,社工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仅停留于校内,忽略了行业机构的参与,也影响了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职业道德教育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居于弱势地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部分院校将其片面理解为从职业准备的目的出发,单纯训练职业技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自然被弱化,甚至被忽视。很多高校在论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尽管也提及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大多泛泛而谈,加之社工专业本身又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其职业道德更易被模糊化。因此,社工职业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自然也就处于弱势地位。调研发现,社工专业教学计划中,各种理论、方法、课程琳琅满目,而综合人文课程大多也就是传统的几门德育公共课,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几乎没有,更不用说针对本专业特殊设置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了。
缺乏适合国情的社工专业职业道德内容体系目前的社会工作专业无论是专业理论、方法、技能,还是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基本上是从国外或港台地区引入的,创办专业教育时,社会尚无专门岗位设置,专业化的职业道德体系更是难以说起。高职院校在兴办社工专业教育时仍是照搬本科课程模式,尚未形成专业教材体系,要么直接移植海外理论,缺乏鲜活事例,要么照搬德育教材,内容陈旧,结构死板,自然难以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内容体系。
缺乏科学的社工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与评价体系在教学方法上,高职院校基本还是采用直接灌输的方法,简单讲解有关职业道德的基本原理、知识、规范、戒律,告诫学生哪样的行为为职业所提倡,哪样的行为为职业所禁止,而少有师生智慧的碰撞、感情的交流,难以像专业理论那样深刻,难以像专业方法那样吸引学生投入,似乎只是一种道德说教。另外,导致高职院校社工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被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评价。调研发现,尽管部分高职院校社工专业培养方案中涉及职业道德教育,但大多还是以考试的卷面分数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这样的评价方式使职业道德教育限于知识点的机械记忆,而非伦理的积淀、理念的内化与习惯的养成,从而弱化了学生积累、修炼职业道德素质的积极性。
构建社工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对策
社工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就是在一定课程观指导下,职业道德课程设置、内容选择、进程安排等在特定时空情境下的组合方式。就我国社工专业的发展而言,形成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尚有难度,笔者拟从如下方面提出对策:
学科性质决定了社工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有关学科理论的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专业发展中,通过从业人员的反复提炼、概括、修正、完善,形成了特有的职业道德价值观。缺乏行业经验的学生难以将社工专业的职业道德内容理解、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行为指南。因此,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后,必须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加以运用、反思,才能逐渐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理念。
专业方法决定了社工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个体自省与团体互助相结合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社工专业的三大基本方法。社工专业职业道德的修炼与提升,一方面,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到特定时空范围内体验、实践,在真实情境中认识、反思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与行业职业道德之间的差距,并不断加以修正;另一方面,社工专业强调团体工作方法,专业团体整体力量的作用对于个体职业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比如,可以小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在互动中使之学会接纳、尊重等基本的专业理念,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学生特点决定了社工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教师教化与学生自律相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较之于普通高校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少学生可能是高考的失败者,处于无奈才进入高职院校,于是不少学生心理上有很大的落差,专业认识不清楚,职业理想模糊,缺乏学习动力,有部分学生更是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淡薄。要将这样的学生培养成热心服务于弱势群体、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工作者,对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社工专业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立足实际编写适用教材,构建社工专业职业道德理念体系,还需要改进教学方式,将教师的教化与学生的自律有机结合起来,协助学生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社工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课堂学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高职教育正在改革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并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基于学习的顶岗实习”和“基于工作的课堂学习”。因此,社工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也要将课堂教育与实习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变为激励者,更多地提供素材,激励学生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实习中,教师既要亲临实习现场督导学生践行专业职业道德,又要由“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面对具体问题,使习得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实践中得以内化和提升。
专业发展的现状需要构建适切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及评价体系“离开了道德建设,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就不仅失去了其应有的制约,而且势必事与愿违。最终不仅不利于提高,相反会降低人类生存的品位、价值和境界”。②可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规范的有效性具有认知的意义,并可以被看作类似于真理的东西”。③就是说,职业道德规范的有效性必须以理性的论证和认知为基础。并且“价值准则并不能帮助我们选择生活的道路,除非他们已经变成我们自己的,比如说变成我们思想的一部分”。④准则不是教条,而是思考和感受的工具。因此,高职院校加强社工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实际需要,结合专业特点,以日常生活、社会心理为起点,从职业态度和责任、职业纪律和作风、职业良心和荣誉等方面构建专业职业道德的框架体系,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同时,有效的评估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职业道德规范,提高修炼职业道德素质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高职院校改善职业道德教育的条件,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成效。因此,高职院校社工专业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构建起以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提高为目标的评价体系;要坚持评价标准全面、评价方法多元的原则;既要运用定性方法,也要尽可能运用定量手段;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的自评;既要重视对学生“学”的结果进行判断,也要重视对教师“教”的过程进行评定;既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进行评价,更要在实践活动中、在具体的职业道德情境中对学生进行评判;不仅要把职业道德评价作为高职院校社工专业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手段,更要将其作为一种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注释:
①王思斌:《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年版,第4页
②郭广殷,陈延斌,等:《伦理新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建设》,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③Juergen.Habermas:《M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The MIT Press1989年版,第68页
④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50页
参考文献:
[1]熊跃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理论解释与经验反思[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史柏年.新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对的选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许良英,范岱年.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4]拉夫夫·多戈夫,弗兰克·M·洛文伯格,等.社会工作伦理实务工作指南[M].隋玉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朱志强.社会工作的本质:道德实践与政治实践[C].何国良,王思斌.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M].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94.
作者简介:
戴香智(1975—),男,湖南武冈人,硕士,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职业教育、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政策。
刘志红(1968—),女,江苏淮阳人,硕士,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