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
2009-12-10刘浩
刘 浩
摘要:运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附加表对安徽省5所高职院校的92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有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6.2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2.82%。由此可见,在解决贫困生各种实际生活问题的同时,还要注重对贫困生的“心理扶贫”。
关键词:安徽省;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调查
对很多人来说,健康就是没有疾病。不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是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该定义自1948年以来从未被修订过。由此可见,人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等内容。
贫困生是泛指家庭收入低,经济特别困难,靠家庭收入无法解决学费及生活费的学生。贫困生是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又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危机,长期的心理压力和不当的排解方式往往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贫困而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意志、情绪低落、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无热情。为此,笔者通过对安徽省5所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深入分析贫困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探索贫困生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
调查对象、调查方法与调查程序
调查对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安徽省5所高职院校的学生1000名,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21份,有效回收率92.1%。其中,男生448人,女生473人。按本人月平均生活费、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50元以下作为界定贫困生的标准,共筛选出贫困生142例,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5.42%。
调查方法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和自编附加表作为评价心理健康状况的工具。SCL-90症状自评量表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测验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 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它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量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该量表有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分为无、较轻、中等、较重和严重五个等级。
调查程序采取团体测试的方法,以学院为单位,由经过培训的教师采用统一指导语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收回。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最近一周经常感受到的情况,如实填写问卷中的有关项目。以不署名的方式进行测试,被测学生也不得与他人讨论或受他人影响。测试时间为2008年6月1日至2008年7月2日,统计和分析时间为2008年7月21日至2008年12月29日。采用武大心理咨询软件3.1和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11.5进行统计和分析,t检验。
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921名学生中共有贫困生142例,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5.42%。其中,有107人来自农村,占75.35%;30人来自小城镇,占21.13%;5人来自大城市,占3.52%。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各因子均值均高于非贫困生。经t检验,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等5个因子有显著性差异(p<0.05);焦虑、偏执等2个因子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因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如表1所示。
根据SCL-90评分标准,凡有一因子等于或大于3分视为阳性,即存在心理障碍;凡有一因子等于或大于4分视为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在142名贫困生中,阳性检出者为23人,检出率为16.20%。在779名非贫困生中,阳性检出者为81人,检出率为10.40%。贫困生中的阳性检出率高于非贫困生中的阳性检出率。
在性别方面,贫困女生除个别因子低于男生以外,绝大多数因子都高于男生,一定程度上说明贫困女生与男生相比更为敏感、脆弱,遇到困难时更容易悲观失望、踌躇不前。
在年级方面,低年级学生除了个别因子低于高年级学生以外,绝大多数因子都高于高年级学生,一定程度上说明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于高年级学生。
根据自编附加表的统计结果,贫困生觉得压力很大、比较大的比例为49.78%,而非贫困生中觉得压力很大、比较大的比例为31.26%,如表2所示。
贫困生大多数时间觉得很不快乐、不快乐的比例为44.66%,而非贫困生中大多数时间觉得很不快乐、不快乐的比例为23.80%,如表3所示。
8.73%的贫困生常常感到孤独,57.29%的贫困生有时会感到孤独,38.36%的贫困生感到困惑或自卑,35.95%的贫困生感到在自身健康方面有问题,63.13%的贫困生有健康或心理方面想咨询的问题,但曾经接受过心理卫生咨询和治疗的贫困生仅有6人,占4.23%。
根据自编附加表的统计结果,对贫困生危害最大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抑郁、强迫、多疑、人际关系敏感。
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感情,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自卑容易使人离群索居,压抑自信心和荣誉感,以致出现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等畸形现象,自卑产生的原因在于和人比较中得出的结论。贫困生在中学学习期间出类拔萃,但到了强调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他们渐渐失去了优势。他们在文艺、体育、组织能力等方面普遍落后于其他学生,他们很多的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与都市文化格格不入。贫困生通过狭隘的比较,高估别人的优势,夸大自己的劣势,这样一来,自然觉得低人一等。如果他们的自卑感不能及时克服以至成为习惯,就会构成性格上的重大缺陷,严重发展为自轻、自贱、自恨、自怨,对自己丧失信心,孤独沮丧,导致自我萎缩、自我拒绝等自我意识的偏离。
抑郁是忧郁苦闷的感情和心境,它还以对生活的兴趣减退、缺乏活动的愿望、丧失活动力等为特征,并包括失望、悲叹、与忧郁相联系的其他感知及躯体方面的问题。贫困生常感头痛、头昏、失眠、胃肠不适、精力体力低下,出现程度不一的躯体化症状。除了生理上营养不足之外,心理压力的增大、应对方式的不成熟和支持程度的偏低是另外一个原因。贫困生抑郁情绪无法向自我表达,更无法向环境、向他人正常表达。因此,更容易躯体化地表达,容易产生各种伴随躯体表现的神经官能症状。长时间的抑郁状态使他们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丧失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陷入了对生命价值否定的迷茫之中,更为严重者甚至还产生了自杀的念头或行为。
长期的压抑、紧张、焦虑和抑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疏导,会导致贫困生较多应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认知事物,久而久之会形成固定的偏执思维模式及强迫思想。偏执型思维表现为过度猜疑,如有些贫困生总是把经济条件好、优秀的同学看作“敌对者”,把学习看作困难,而不是挑战,一旦失败,多归因于外在和他人,常伴随有仇恨情绪。这种偏执和强迫思维,非常容易使学生看问题偏执、多疑、狭隘,不能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更不会利用社会支持去解决问题,缓解心理压力。
贫困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最怕别人议论自己的不足,因此有时特别多疑。作为贫困生,经济上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也是最怕同学怜悯和看不起。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贫困生的内心尤为敏感,对涉及与自己相联系的事情,总会引起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甚至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也总处于“多心”状态,内心设防很多。贫困生这种内在的过度敏感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使其变得脆弱而易受挫折。
人际关系敏感表现为与人相处时有不自在感与自卑感,尤其是在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为突出。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顾影自怜,因此,很难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沟通、交往、合作。贫困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中,更多地表现出不主动和交往范围较小的现象。他们一旦遇上挫折,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压力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排解,容易产生突发性事件。
调查结论
在解决贫困生各种实际生活问题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贫困生的“心理扶贫”。为此,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研究,探讨并实践预防干预机制的构建方法和策略。这样,可以缓解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焦虑和生活压力,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顺利完成学业、培养健康品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凯,杜志丽,贺思辉.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综合评价[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9):63-65.
[2]张智勇,罗珊红.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77-78.
[3]蓝琼丽,覃远生,秦小云,赵世英.我校2005级贫困生UPI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华夏医学,2007,20(2):182-184.
[4]仲亚琴,高月霞,朴松林.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交通医学,2007,21(1):96-97.
[5]王雪飞.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和心理辅导措施[J].池州师专学报,2003,17(2):82-83.
[6]田中良.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4):74-75.
[7]赵卫川.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8,30(3):61-63.
[8]贾立平,王起友,李晖,齐丽英.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问题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8(2):92-94.
作者简介:
刘浩(1973—),男,江苏扬州人,硕士,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讲师,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