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事件研究: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干预的切入口

2009-12-09王希海郑凤霞

中小学管理 2009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王希海 郑凤霞

[摘要]对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生活事件的干扰和影响;在不同年龄阶段,留守儿童对学习压力的感受、健康适应水平有显著差别。不同的生活事件对留守男生和留守女生的影响不同,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

[关键词]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10-0049-03

黑龙江省绥化市是农业大市,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该地出现了数量较多的农村留守儿童。我们以当前在心理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生活事件调研为切入口,对绥化地区绥棱、海伦等县的一些农村初中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希望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一、从生活事件入手。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生活事件,也可称生活变化,主要是指可以造成个人生活风格和行为方式改变,并要求个体去适应或应对的社会生活情景和事件。正常的生活变化有利于维护人们的心理平衡;但生活变化过快、过大、过多、过于突然,或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人们心理、生理所能承受的程度,使个体在心理、行动上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就会给人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伤害,进而发生疾病。

研究中我们主要通过“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调查对象进行测量。该量表是自评问卷,分为6个因子: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由27项可以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学生在回答每个事件时,先确定该事件发生与否,若未发生过,仅在未发生栏内划“对”。若发生过,则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5级评定,即无影响(1)、轻度(2)、中度(3)、重度(4)、极重度(5)。

我们在研究中共回收有效问卷434份,其中留守儿童223份,非留守儿童21l份,男生214人,女生220人。学生平均年龄14.07+1.23岁。所有调查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遭遇的生活事件差异显著

1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生活事件的干扰和影响

从生活事件的差异检验结果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生活事件的各个因子及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因子等项目上的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进一步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在“被人误会或错怪”、“受人歧视冷遇”、“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考试失败或不理想”、“不喜欢上学”、“学习负担重”、“与老师关系紧张”、“当众丢面子”、“遭父母打骂”项目上的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达到极显著性水平(P<0.01)。留守儿童在“本人患急重病”、“被盗或丢失东西”、“受批评或处分”、“与人打架”项目上的得分也高于非留守儿童,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

以上结果说明,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生活事件的干扰和影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与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无论从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没有完全“断乳”有关。在这个阶段,父母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这种留守的现状对他们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他们对于生活和学习中发生的一些生活事件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应对态度,易产生紧张、消沉、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其心理健康。

2不同的生活事件对留守男生和留守女生的影响不同

通过对留守儿童生活事件的性别差异比较我们发现,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在遇到各种生活压力事件时,男生与女生的体验和感受大致相同,二者之间没有本质区别。

进一步分析发现,二者虽没有显著差异,但也存在一些细微的区别,例如在测验总分上,在受惩罚、丧失和健康适应的得分上,男生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不同的社会期望有关。社会更加期望男性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种社会期望无形中形成了对男性的一种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更加在意得失与成败,对于生活压力事件的负面体验可能会更多一些。

在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的得分上,女生高于男生。这可能与男生和女生不同的人格特点有关。女生对事物更加敏感,对父母外出打工、亲子分离的体验更深刻一些。相当一部分女生会在父母外出时倍感失落,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往、更自卑,这种状态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状态,对学习压力感受过重。

3随着年龄增长,留守儿童感到的学习压力与健康适应压力增大

在所调查的223名初中留守儿童中,年龄跨度为12岁~16岁。从年龄与生活事件的相关分析中我们看到,年龄与人际关系(r=0.142,p=0.034)、学习压力(r=0.154,p=0.021)、总分(r=0.146,p=0.029)有显著相关。说明随着年龄的变化,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总体情况上都会表现出相应的变化。

用方差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考察生活压力事件各个因子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学习压力方面,年龄主效应显著,F=7.284,P=0.040。在健康适应方面,年龄主效应显著,F=6.659,p=0.047,在其他因子上,年龄主效应不显著(P>0.05)。这说明在不同年龄阶段,留守儿童对学习压力的感受、健康适应的水平是有显著差异的。

进一步分析,随着年龄的增加,人际关系因子的得分呈逐渐递加的趋势,学习压力以及健康适应因子的得分在12岁时得分相对较低,而在13岁之后有比较明显的增加。在其他因子方面,如受惩罚和丧失因子的得分也表现出在13岁之后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增加的趋势。而到了16岁的时候,除人际关系外的其余各因子的得分均出现了下降。

人际关系因子的得分呈逐渐递加的趋势,说明随着留守儿童年龄的增长,对如何正确认知和处理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的关系日益成为其生活中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学习压力和受惩罚因子得分在13岁之后明显高于12岁的得分,这说明在他们刚上中学时,学习任务较轻、负担不重,还没有感受到升学的压力,而在此之后,随着升学任务和目标的进一步明确,学习任务的加重,通过努力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和避免受到责罚,成为影响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而到了16岁的时候,除人际关系外的其余各因子的得分出现了下降,反映在这个年龄,留守儿童受生活事件影响的程度有所减轻。这表明了由于个体的日渐成熟,心理的抗挫折的承受能力得到了提高,能更积极、主动地应对各种生活事件。

三、对学校管理的建议

1对留守儿童群体给予特殊关注

应尽量减少和避免不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生活事件的发生,尽量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例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开通亲子热线,督促学生与家长经常联系等。

2因人而异,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

生活事件能否引起心理生理反应进而导致心身健康问题,除取决于事件的刺激属性(性质、强度和频度)外,还受制干个体对发生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时:

其一,应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各种生活压力事件,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事件。

其二,针对不同年龄的留守儿童,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首先,对于整个初中阶段的学生,要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加强对他们进行人生观教育,在人际交往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由于留守儿童处干亲子分离的状态,所以更需要得到有关方面的及时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从以上各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受生活事件影响的情况看,13岁以后受影响的程度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但这一趋势在16岁之后有所下降,这一情况提醒教育者更应关注13岁~15岁年龄段留守儿童的教育。使他们正确看待升学、学业成绩与奖惩之间的关系,减轻和消除不良的应激情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

其三,对待男生和女生辅导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对男生可更注重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减轻其心理负担;对女生可更多关注其人际交往范围,培养其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健康的交往心态,关注其人际互动的状况等。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