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回”教学点力控辍学率反弹

2009-12-09

中小学管理 2009年10期
关键词:教学点

杨 兰

[摘要]在推进“两基”目标的实现和农村基础教育布局调整进程中,地方政府为解决新的失/辍学问题进行了诸多努力。贵州省一些基层政府与社会公益机构合作,进行了新建独立校点、一校两点、恢复重建教学点、对边远校点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等新的尝试。

[关键词]布局调整,辍学率反弹;教学点;公益助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10-0013-03

在政府宣布基本实现“两基”目标后,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强力推进,农村学生失,辍学率出现较大幅度的反弹,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集中资源办学是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为应对儿童数量锐减、部分学校资源浪费、教育投入效率不高而制定的政策。该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全国、特别是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的问题。然而,在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集中资源办学政策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甚至可以说,它是造成这些地区儿童辍学率上升的主要因素。比如:在一些边远山区,教学点被撤并后,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尤其是女童的安全,因此普遍推迟孩子的入学年龄;一些大龄孩子就读低年级,因产生自卑心理,索性辍学;中心校的走读生体能消耗大,隐性失学多;集中住宿使寄宿生的生活开支增大,家庭的教育成本增加;有些学校寄宿条件极差,影响学生健康……总之,不根据实际情况,盲目进行布局调整,留下了很多后遗症。事实上,在一些边远地区,计划中已经撤并但事实上无法撤并却又没有新的资源投入因而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校点还大量存在。

针对以上新问题,贵州省一些基层政府从实际出发、从调研出发,放慢撤并的脚步,在老百姓确实需要校点而又资源匮乏的边远地区,开展了政府“两基控辍”与NGO(指介于政府和商业营利组织之间的机构,有人称之为“第三部门”,民间公益机构多属于此)助学的新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新建独立教学点(或完小)

2001年,香港乐施会项目办公室在4个综合发展项目点开展“生计扶贫项目”需求评估时,晴隆县青龙村、江兴村和江满村的农户,提出了援建学校的需求。

青龙村地处高山,四周均无学校,孩子们读书最近的也要到7,5公里外。全村280多个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50.0%,其中女童入学率仅为30.0%;有65人在村民自办的一年级~四年级的临时教学点学习,因设施落后和师资匮乏,该教学点已无法继续办学。在120名7岁~12岁的适龄儿童中,因路远,有72人失,辍学,占60.0%。

江兴村是布依族和汉族杂居的村子,距最近的中心学校9公里、教学点5公里,适龄儿童168人,失/辍学116人,占69.0%,其中因路远辍学的55名,占失/辍学人数的47.4%。

江满村是彝族、布依族和汉族杂居的社区,距最近的学校5公里、教学点1公里,适龄儿童179名,失/辍学48人,占26.8%。

项目办公室决定回应农户的需求,援建两所学校。不料,当地教育局为执行上级集中资源办学的政策,早就制定了撤并半数以上校点的计划,3公里服务半径内不再增加新的学校,把重点放在建设中心学校上。青龙村、江兴村都不在布局之内。若在两村建校,则教育局很难解决后续管理问题。再三权衡,教育局最终接受了援助,并承诺配备5位教师,解决300余位学生就近入学的问题。

2002年7月,3位村级中心完小教师调到了青龙教学点,120名一年级~四年级的孩子实现了就近入学的愿望。目前,青龙村教学点重点解决低龄儿童就近入学问题,设有一二年级,共30余名学生,无辍学现象,学生历年考试成绩均名列全镇前茅。

2003年3月,江兴村小学竣工。当年教育局派进了5位教师,解决了200名布依族、彝族孩子就近入学的问题。目前,江兴村小学有两位教师、两个班,35名学生,无人辍学。

二、尝试一校两点

长顺县白云山镇鼠场村,2004年有适龄儿童少年451人,在校生373人,其余78名适龄儿童失/辍学或推迟入学。同年3月,县政协在实地考察中发现,王家冲和金银洞两个教学点被撤销后,当地适龄儿童只能步行三四公里到鼠场小学就读。因为路远不安全,导致部分适龄儿童辍学或延迟到8岁~9岁才入学。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县政协申请到民间公益教育资金54万元,实施鼠场小学一校两点建设项目,期望在改善鼠场小学办学条件的同时,恢复王家冲和金银洞两个教学点,由鼠场小学管理和派驻教师,设置学前班和一二年级,解决低龄儿童就读路远问题。

2006年6月,鼠场小学一校两点建成,当年实现低龄儿童就近入学。学校有教师9人(教学点两人),学生27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学校教学质量逐步上升,2007~2008学年度,该校获得教学质量奖。2009年,教师增加为11人,学生增至30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0%。

应该说,针对山区人口居住分散的实际,一校两点的办学模式为低龄儿童就近入学提供了方便。它既保障了中心,又兼顾了边远。但仅有这种尝试还不够,我们希望国家对边远地区低龄儿童就近入学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以解决这一教育弱势群体面临的特殊困难。

三、恢复(或重建)教学点

在完成“两基”任务的压力之下,基层政府首先会关注布局调整后保留下来的校点,因为这些校点会因为被撤并学校生源的大量涌入而产生师资调配、校舍不足等诸多管理问题。事实上,地方官员对撤并校点有着自己的认识。他们更熟知自己“地盘”上的基本情况,因此,在保证完成“两基”任务的同时,他们也会积极寻找外部资源,以支持那些欲撤不能的校点。

贵定县铁厂乡破长河、谷岭、山角寨是计划中要撤并的校点,但是,撤并后将有近200名学生面临失,辍学的危险。那里的教育局长表示:只要能争取到资源,就会尽量保留这3个校点,教师由教育局分配,原有校点的教师也会优先录用为公办教师。

2006年7月,县教育局和政协引进民间资金28万元,配套解决了铁厂乡破长河,谷岭、山角寨小学校点的重建问题。除随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外,目前,这几个乡寨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为100.0%。教师虽然暂时还是代课教师,但都领到了经费补贴。

沿河县黑水乡桂家教学点因规模小、人员少,在布局调整中很可能被撤并,即使保留,其待遇在现行的公共教育资源分配投放机制中,也很难得到有效保证。地方教育局深知这一情况,因此积极与公益机构合作,干2006年4月为该校修建了砖混结构的教室,配置了完好的

课桌凳,改善了办学条件。目前,该教学点的3位教师和30多名学生已从木楼搬到新教室上课。

四、提升教学点教师的专业水平

边远地区的教学点之所以会被列为撤并对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校点师资配备不足、教师水平差,致使教学质量普遍低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长顺县教育局和政协继实施鼠场小学一校两点建设项目后,又把目光瞄准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他们引进社会资源,靠连续不断地进行教师培训,提升边远地区教师的教学水平。

首先,长顺县实施了乡(镇)村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项目。长顺县有中学17所、小学127所,教育上的问题主要是教育理念滞后、课程设置陈旧、师资力量不足……2005年1月,项目组有针对性地引入培训内容,使340多名村小教师受益,涉及学校110所,占全县村级学校总数的89.0%。一年后,项目组在对受训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评估时发现:学员对音乐、美术科目的教学产生了新的认识和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这些科目的教学;参训学员在校内或片区内对相应科目的教师进行二级培训,扩大了培训的受益面;部分学员的教学方法有明显改进,从局限于教材,只重基础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性;一些学员尝试制作动画课件,或将培训中学到的新的教学方法迁移到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如今,80.0%的参训教师成为当地校点的骨干教师。

其次,长顺县实施了边远地区校点及民转公教师培训。针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县里为弥补教师数量不足,向乡村小学输入大量非师范专业教师而造成的种种后续问题,2008年8月,长顺县开始启动为期3年的教师培训项目。项目组采取培训一实践一再培训一再实践的方式,对全县59名初级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及61名村级学校民转公的教师,开展了小学各科教法、教学设计、新课改与教师角色的转换等课程的培训,以提升边远地区教师的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

学员们反映,“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教学,不知道作文课还可以多学科立体教学。最重要的收获是观念上的转变”。一些学校形成了合作学习、研究课程的氛围,一些教师已经将“怎样对待课堂上的调皮生”等思考,用于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开始重视课前的教学设计,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想到哪儿上到哪儿……

由此可见,“落后”、“教学质量差”,并不是教学点的代名词。只要有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和相对公平的教育资源,边远地区的教师也会“灿烂”起来。

贵州省基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协在实现“两基控辍”的过程中与NGO进行合作的种种新尝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边远地区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大幅度提升了当地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控制了因布局不合理而导致的新的失/辍学现象的发生。他们的做法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具有很强的实践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教学点
教育部部署严格规范高等学历继续 教育校外教学点设置与管理
高校要管住管好校外教学点
一名教师“守望”七个孩子
沁阳市积极推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全国6.36万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提速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
赣南地区农村教学点教师情况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