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控制东部地区农村初中生的“自愿性辍学”?

2009-12-09杨延从

中小学管理 2009年10期
关键词:初中生

杨延从

[摘要]东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后,初中辍学率仍然居高不下,但绝大多数学生属于“自愿性辍学”。初级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上大学的希望小、“应试教育”体制和渴望独立、自由、成长的青春期心理,是导致学生“自愿性辍学”的主要因素。福建厦门市翔安区采取多项强有力的措施,有效地遏止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辍学势头。

[关键词]初中生,“自愿性辍学”;“控辍”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10-0016-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福建省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政策,福建省农村教育状况有了很大改善。然而,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后,初中辍学率仍然居高不下。尽管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控辍保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建立“控辍”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问题还是没得到根本解决。当今,社会整体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都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富裕起来的农村家庭完全可以供得起自己的子女上完初中,为什么初中生辍学率还会如此之高?

翔安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辍学情况为:小学阶段辍学率几乎为零;在小学向初中过渡衔接的时候,有少部分学生流失。辍学主要发生在初中阶段,初二年级达到最高峰。从我们对全区14所初中学校的调研来看,薄弱学校的学生辍学率最高,省级示范校的学生辍学率最低。

据我们的调查统计,目前,福建厦门市翔安区农村初中辍学生中,因学生厌学引起的辍学比例占总辍学人数的72.00%。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东部农村地区初中生辍学的类型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被迫辍学,转化为以学生主动性弃学为主的辍学,我们称之为“自愿性辍学”。

二、学生“自愿性辍学”的原因分析

1初级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吸引部分学生离开校园

在城市,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而农民工劳动力的供给却严重不足,已经持续多年的、愈演愈烈的“民工荒”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初级劳动力严重短缺的现状,对农村中学生“自愿性辍学”起到了强大而直接的拉动作用。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给农村青少年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不少初中生正是看到了这点才纷纷主动弃学的。在家长看来,以前子女辍学在家“没事可做”,而如今他们辍学后能够找到相应的工作,给家庭带来一定的收益,因此他们也就不怎么反对子女辍学了。

2上大学的希望小,使农村孩子觉得读书无望

对于农村初中生而言,如果想继续求学,那么他们的最终目标大多是上大学,而非仅仅上高中。而要上大学首先就要进入重点高中,要上重点高中首先就得进入重点初中,因为非重点学校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重点中学多在城市,农村初中教育条件和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因此只有极少数的农村孩子有机会进入重点初中和重点高中。这使得农村孩子感觉上大学的希望很渺茫。所以,对于农村初中生而言,除非学习成绩特别优异,有希望上重点高中才有必要继续读书,否则还不如不上高中,而不上高中就没有必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经济投入读完初中。于是,只有那些很看重初中学历的学生才会坚持读完初中并参加中考,而那些不看重初中毕业证的学生则更多地想到中途弃学,进入社会。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农村初中校出于利益驱动,暗中给中途退学的学生“开绿灯”,只要他们交够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发给毕业证书,这无疑对初中生辍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应试教育”体制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问卷调查表明,厌学是导致农村初中生辍学的最直接、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因素。(1)“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单一,容易使文化课成绩差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长期以来,农村初中多以文化课考试成绩为标准来评价、培养学生,这就使得学困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萌生主动退学动机。“初二辍学高峰期”的出现就反映了这一点。因为从初二开始,中考氛围越来越浓厚,学校管理都以中考有希望的学生为中心,这严重削弱了学困生继续学习的愿望。(2)“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单调乏味,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农村中学教师专业结构较为单一,不少学校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的教师都不是专业出身,而是由文化课教师兼任,而这些教师往往利用此机会补习文化课,导致学生的学习生活死寂沉闷,这让部分学生难以忍受。(3)长期以来,农村地区中小学一直使用与城市一样的教材,这些教材的难度和应用性主要依据城市环境和城市学生的学力来设计,较少考虑到农村和城市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以及农村和城市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差距,农村学生在学习这些教材时普遍反映难度大,离农村现实较远,因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和厌恶情绪。

4渴望独立,自由、成长的青春期心理,是学生辍学的主观因素

初中学生渴望独立、自由、成长的青春期心理,是学生辍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内部主观因素。(1)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满足了农村青少年渴望独立和长大成熟的青春期心理需要。中途退学后的初中生大都选择外出打工。他们的主要目的不是经济收入,更多的是满足一种自由、独立和成熟的心理需要。一方面,打工使辍学生摆脱了家长和教师的严格束缚,他们可以在外地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打工挣来的钱又能满足自己特定的消费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打工期间的社会锻炼,这些学生似乎一夜之间就进入了成人的角色,例如学会了抽烟、喝酒、谈恋爱等,他们从内心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2)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渴望摆脱长辈的约束,更愿意和自己的伙伴、朋友相处,群体归属感比较强。但在农村地区,村与村之间往往相隔比较远,各年龄段的同龄少年比较少,农村初中生的非正式群体主要局限于本村的同龄少年。这样,一旦群体中的个别成员不想读书或者被迫退学,其他成员的心理就会受到影响:一是对学习的影响,离校的学生在社会上的悠闲自由,使其他还在校的学生产生对社会生活的向往,无心向学;二是对群体归属感的影响,在校的学生会感到自己与离校学生的疏远(尤其是在学生“拉帮结派”现象严重的学校),为了维持群体关系,不少学生选择退学以维持一种青春期的群体归属感。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辍学的农村初中生大多是“成群结队”的。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直接导致农村地区留守孩子增多。这些孩子因为缺少

父母的监管和关爱,因此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辍学。

三、“控辍”的对策

为了切实抓好“控辍”工作,近两年来,翔安区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有效地遏止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辍学势头,将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其主要做法如下: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区委、区政府先后投入6亿多元用于征地、改扩建校舍、添置教学仪器设备,依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幅度地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学校的差距。

依法保证义务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认真落实“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扩大“两免一补”受助学生的范围和人数,全面落实并逐步提高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确实做到“应补尽补”。

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改善中小学教师待遇,把教师绩效工资、阳光津贴、班主任津贴纳入财政预算,教师待遇逐年提升。同时,按教师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和从地方教育费附加中提取2%比例的经费用于全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师工作,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2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读书有用”的舆论氛围

区委区政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及“控辍保学”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区教文体局还把社会上靠科学、靠文化致富的典型事例编成节目,在群众中表演、宣传;各中小学也积极开展《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学习活动:在校外,发动师生通过走村串巷、张贴标语条幅、在村委会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在校内,以系列讲座、黑板报、辩论会和团队会等形式,营造一种“读书有用”的舆论氛围,转变学生为“跳出农门”而读书的观念,树立“科教兴农”的思想。

3将“控辍”情况纳入各级考核指标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初中生辍学问题,区长亲自与5个镇(街)签订责任状。把“控辍”工作纳入对各单位和个人的考核指标,与评优、评先、福利挂钩。同时执行“一票否决”制度,凡学生流失严重、辍学率不达标的单位和个人,不能评优、评先,确保“控辍保学”工作取得实效。

4规范学籍和档案管理

从2008年起,全区启用了全省统一的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严格学生转、借、休学审批手续和报备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籍变动情况,逐步建立起完整、严谨、科学的学籍管理体系,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

学困生和留守孩子是最容易辍学的两类群体,对此,区里要求各学校建立专门的管理档案。一是建立学困生转化卡,摸清他们的情况,定出转化目标、计划和措施。教导处或政教处定期对各班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进行检查、总结和评比,将其作为对班主任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建立留守孩子管理档案,了解、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变化规律,定期交流,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并与他们的父母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关爱留守孩子。

同时,全区建立健全15周岁以下人口的“文化户口册”,及时了解流动人口和学龄儿童、少年的去向,为“控辍”工作提供依据。

5建立健全“控辍”机制

(1)强化“三线三级”责任制。“三线”即行政部门一条线,社会监督一条线,教育内部一条线;“三级”即区、镇(街道)和学校。“三线三级”分工协作,确保每个适龄少年全部入学。每学期开学初,各校都召开“控辍保学”专题会议,组织责任人进村入户动员学生入学,实行辍学生报告制度和行政处罚制度。一旦出现学生流失,学校领导及班主任要及时家访,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劝说学生及时返校学习。对劝说无效的,学校要在一周内填写学生“辍学报告表”,层层向上汇报。镇政府及街道办事处接到学校报告后,以政府名义发出“催学通知书”,并由村干部或监护人所在工作单位领导上门做工作。

(2)在镇政府及街道办事处增设“义务教育办公室”,给编制与经费,人员由教育内部调配,负责全区教育执法工作,对违反《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和处罚。对不送子女读书的家长给予教育处罚,并采用强制性手段,让其送子女到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3)区人事与劳动保障局和区行政执法局等部门加强对使用童工单位的监管和清理,严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私营业主雇佣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对雇佣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的单位进行经济处罚。

6加强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借全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契机,翔安区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环境布局调整的基础上,充分绿化、净化、美化校园。各校还对馆室空间精心布置,丰富文化内涵,使学校充满文化气息。各校创办了文学社、书法社等学生社团,科技创新、体育、艺术等校园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使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吸引力,从而打消辍学念头。

7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注重普教内容与职教内容的相互渗透。在课程开设上,各校都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未来职业联系起来,增加劳动技能课。有的农村学校还为不能升学的学生创造学习农业科技的机会,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农村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和就业本领。

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把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选修课、活动课及必修课紧密结合起来,使国家、地方与校本三级课程相得益彰,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组织学生到共建单位进行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8建立学生综合评价制度

学校不再唯成绩论英雄,不对学生排名,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建立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生综合评价制度,在评价中体现综合性、发展性和过程性原则,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对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注重对其问题的分析,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改进建议,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思想品质及多方面潜能发展的过程。

9创设宽松氛围,减轻学生负担

教师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和留守少年。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多激励。对他们采取倾斜政策,如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批改作业、优先安排座位等。

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不突破规定要求,坚决不占用节假日上课;开齐开足各门课程,调节学生身心;控制课内外作业量,考试科目课外作业不超过教育局规定时间,考查科目一般不留课外作业。学科教师努力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学习状况,分层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力求使每个学生“留得住、学得好”。

10提升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实行校长竞争上岗,不断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培训机制。通过挂职锻炼的方式,促进学校干部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上的转变;通过组织大规模的转岗培训、全员培训等系列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在全区中小学推行行政干部和骨干教师的轮岗制度以及新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薄弱校服务一年的制度,出台政策,引导优秀骨干教师轮流到农村薄弱校挂职,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通过师资轮换调整,保证了各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相对均衡,也逐步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学段、区域、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失衡的问题,特别是山区、海岛等边远和农村地区中小学合格教师短缺以及“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等问题,为“控辍保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初中生
基于微课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巧设体验活动,助力大孩初中生成长
“三层七法”:提高初中生三级蛙跳能力的实践研究
巧借数学思想提升初中生解题能力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