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制造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价值研究
2009-12-08赵启斌
赵启斌
【摘要】 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已不仅取决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凸显。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具体行业入手,就制造业无形资产近几年的发展状况与全体上市公司及其它行业上市公司进行比较分析,对如何提高制造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价值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制造业上市公司
无形资产是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新纪元。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目前发达国家一半以上的经济已构筑在知识的基础上。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以其独特的价值创造方法, 以收益递增的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目前,美国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经超过了总资产的60%。无形资产既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又是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和增强企业技术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尽管中国经济发展现在还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但是知识经济已经是全球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企业也逐渐经历着知识、智力因素的渗透和改造过程,无形资产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对无形资产的研究是一个新型领域,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解决。
一、无形资产的特征
(一)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它不像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有形资产那样,使人们能一目了然的证实它的存在
无形资产的无物质实体性是人们对无形资产表面特征的认识,是区别于其它资产的显著特征。但无形资产的无形性是相对的,它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
(二)无形资产包括的内容项目比较广泛
无形资产表现形式多样化,例如专利权、专有技术、经营秘密、配方工艺、商标权、特许权、商誉、著作权、计算机软件权、网络资源、研发能力、企业文化、市场资源等等,它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同有形资产一起为企业的价值创造做出贡献。
(三)无形资产能给企业带来长期超额的经济利益
这也是对资产作为经济资源这一本质属性的突出强调,无形资产引起的未来经济利益可能包括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收入,节约成本或企业使用该无形资产引起的其它超额利益。
二、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企业价值创造是指企业资本投入的回报高于资本成本时创造的价值。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源泉来自企业拥有的各类资产。企业经营的资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形资产,包括土地、厂房、 设备等;一种是无形资产,包括特许权、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商誉、客户资源等。有形资产是硬件资产,看得见,摸得着,每天都在发挥作用,容易为人们所重视;无形资产是软件资产,蕴藏在企业内部,发挥着潜在的作用,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化,无形资产的积累越来越显化,而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经营企业的主导资源,企业经营无形资产已势在必行。严格地讲,无形资产是会计学的定义,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则往往称其为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它泛指各种非物质形态的未来收益要求权。正如美国巴鲁·列弗教授在其所著的《无形资产——管理、计量和呈报》一书中指出:“无形资产、知识资产和智力资本这几个词是可以互相替换的。这三个词使用的非常广泛,会计学的文献中一般使用无形资产的概念,经济学家一般使用知识资产的概念,管理学和法律文书中一般使用智力资本的概念。”
智力资本是为解释企业的市场价值同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异的各种无形资产的总称而提出的。斯堪迪亚公司首创的智力资本模型体现了智力资本的构成和价值表现:即智力资本为企业的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距,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耦合。20纪90年代末美国公司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比大约是2比1,这个数字相当于1945年到1990年间公司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比平均值的2倍。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最有价值的前五位公司中,其市场价值大约是其账面价值的13倍,位居前两位的微软和可口可乐市场价值分别是账面价值的21倍和26倍(1997年6月数据)。企业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间的这种差距就是市场赋予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
总之,无形资产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现有的无形资产存量决定了企业当前发现市场和配置资源的能力,企业无形资产的增长、更新速度及其作用的发挥程度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换句话说,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是企业价值创造的能量来源,其直接或潜在地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制造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发展状况
由表1可看出,2003年到2007年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披露无形资产信息的公司数目和无形资产总额是逐年增加的,2007年披露无形资产信息的公司所占比例几乎达到96%,无形资产净值总额的增长幅度较之2003年更是惊人地达到了162.25%。从均值上看,每所公司拥有的无形资产的数额也是逐年增加的,2006年、2007年的增长幅度较之2003年分别达到了46.82%和100%。制造业上市公司中中间位置的无形资产数额也在逐年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制造业公司对于无形资产的重视在提高,尤其是近两年公司较之以前也愿意更多的披露无形资产信息。但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还是很小的,每年的增幅也很小,说明制造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还未达到一定的规模。
四、制造业与其它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状况的比较分析
根据2001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分成了13个大类。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状况如表2。
从表2可看出:一是制造业的规模最大,公司数目最多,占到所有上市公司的58.23%,这也导致了制造业的无形资产总额高居榜首;传播与文化产业的公司数目最少,只有11家,比例为0.72%,而它的无形资产总额也是13个行业中最少的,只有63 692.33万元。二是采掘业的无形资产平均值最高,为214 370.99万元,是传播与文化产业的36倍,金融、保险业无形资产平均值位居第二,数值超过10亿元。三是至于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13个行业均不高,最高的也没能超过7%,这说明无形资产规模还太小,远远赶不上总资产的扩张速度。四是制造业主营业务利润作为制造业的核心利润来源,是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共同关心的主要问题。无形资产主营业务利润率是各行业的主营业务利润与无形资产的比率,衡量的是各行业单位无形资产对主营业务利润的贡献程度。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在2007年度,金融、保险业的无形资产主营业务利润率最高为17.92,说明该行业单位无形资产对其主营业务利润的贡献程度最大;其次是房地产业,为9.47;社会服务业的无形资产主营业务利润率最低为1.68。行业之间差别较大,金融、保险业与社会服务业的差距为11倍左右,制造业的单位无形资产对于主营业务利润的贡献处于各行业的中间水平。
五、提高制造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价值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要提高制造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价值,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制造业上市公司应进一步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入,加大对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
尽管制造业上市公司对于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不断增长,但是就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来讲还远远不够,无形资产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有着显著的贡献,所以企业应当在发展有形资产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入,另外,从制造业资本市场对无形资产能够做出及时、恰当的价格反应这一点可以看出,加大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有利于公司融资规模的扩大,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
(二)扩大无形资产的会计确认范围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增加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除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的七个具体项目构成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细化无形资产,譬如客户关系、销售网络、售后服务、网络资源等,但是所占份额很少,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过窄,导致大量的广义上的无形资产游离于账外,使得无形资产的信息含量被低估。可以进一步扩大项目分类的构成,便于指导上市公司对无形资产更好地进行归类,从而正确地估计无形资产的价值。
(三)加强和规范制造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披露情况
制造业上市公司对于无形资产的披露情况各异,有的公司没有披露无形资产的任何情况;有的公司只披露了无形资产的净值总额,而没有披露无形资产的具体构成情况;另外大多数制造业上市公司对其无形资产明细构成的披露的较为混乱,例如,很多具体的事物名称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大类并存,没有认真地将具体实物归类;或者将几大类合并记账,造成理解和统计的困难,不利于准确的细化研究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
(四)在充分利用和发展现有无形资产的基础上,加大对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等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投入
占制造业无形资产绝大部分的是以土地使用权为主的权利类无形资产,而可以为制造业上市公司带来高附加值,超额利润的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数额比重偏低,尤其是现在我国的制造业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劳动成本增加、人民币汇率上升、银行利率上调、出口政策调整,制造业的微观和宏观环境正经历一场大的变化,如何顶住压力,生存下来乃至成功实现转型,拥有自己的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是关键。提高无形资产的含金量无疑会对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提高制造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价值需要制造业上市公司做多方面的努力,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入,加强自己的研发能力并拥有知识产权,从而使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价值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于玉林. 无形资产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王新红,师萍. 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管理研究[J].西安电子科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
[3] 景莉.智力资本与公司价值[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 陈洁,苑泽明. 基于价值链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竞争优势研究[J]. 现代财经, 2008(6).
[5] 薛云奎, 王志台.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1(11).
[6] 李喜寿,谌瑜. 中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J].上海金融,2005(5).
[7] 王娟娟,梅良勇. 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现状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