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模糊性”课堂评价

2009-12-08袁开文

中小学校长 2009年10期
关键词:模糊性教材评价

邵 军 袁开文

[摘要]课堂评价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然而,当前很多教师课堂上不自觉地陷入“模糊性”评价的误区,不仅未能真正发挥课堂评价应有的价值功能,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教师对课改理念把握简单,教材解读肤浅,教学语言空洞,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是产生“模糊性”课堂评价的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新课改精髓,深入钻研并吃透教材,准确把握评价时机,苦练评价的基本功,努力使评价贴近学生。

[关键词]模糊性; 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等进行的评定。正向的课堂评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还对学生的学习发挥引领导向作用,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评价改革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但由于理解上的偏差,现在很多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都存在模糊性问题,没有很明确的导向性。所谓模糊性评价,就是指对学生的回答及思考成果等不置可否、不论高下、不予导向,让学生难以从教师的评价信息中澄清是非、分出高下、明确方向、领悟方法。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好好好”“你真棒”,要么就是“回答得不错,还有吗?”“还有其他意见吗?”……在这样的课堂里,好的是好的,一般的、差的也是好的。独特同样一般,精彩依旧平常。这种模糊性评价看似尊重了学生个性感悟,鼓励了学生的自信心,活跃了课堂气氛,实际上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观察”研究报告表明,最终结果是令人堪忧的,不少学生连基本的知识与技能都未获取,更不必谈智力的开发与能力的培养了。而且这种模糊性评价一旦形成程式化的教学流程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也会逐渐地减弱和消退,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更为严重的是, 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诱导和引领,学生的智慧火花就会无声地湮灭在教师的一片赞扬声中。本文试对“模糊性”课堂评价背后的原因及相关对策作一些探讨。

一、“模糊性”课堂评价的原因

为什么课堂上,很多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只会做出“模糊性”评价?通过大量课堂观察以及教学座谈,我们发现,造成教师 “模糊性”课堂评价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

1、课改理念把握简单

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指出:“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但在实践中,很多老师将其简化成了课堂上要多表扬、多鼓励学生,并且在实践中机械地予以应用,不看对象,不分情境,统统地叫“好”。从而致使课堂评价应有的价值功能未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发挥。

2、教材解读肤浅

对于一个专业的语文教师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代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很多老师缺少了“静悄悄地琢磨”文本的耐心和细心。需要什么资料,上网搜索一下,各种相关资料和教学设计就会纷至沓来,剪贴一下就“OK”了。还有一些老师,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喜欢照搬教参现成的“教材分析”。一旦离开了这根拐杖,几乎寸步难行。没有对教材深入的研究,恐怕不会有高质量的“浅出”。失去“深入”的“浅出”,教师课堂评价语只能模糊,学生只能变得“肤浅”。比如某位教师讲解李白的《夜宿山寺》时说,“危楼高百尺”的“百尺”是极言楼高,乃夸张之词,并非实指。于是有学生问:“那作者为何不说‘危楼高万丈呢?”教师先是一愣,后来说,“可能是用‘危楼高百尺感觉更好一些吧。”真是“用‘危楼高百尺感觉更好一些”吗?教师对此心中无底,不能做出明确的点拨,足见其钻研教材不深,而且缺乏古诗教学所需的音韵学、修辞学、文学史、文化学等本体性知识。其实,学生是肯动脑筋、爱动脑筋的,也是渴望对话的,关键是我们教师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

3、缺乏教学机智

现代教学开放度大,课堂生成性强,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而这皆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予以支撑。当学生的回答不够理想甚至出现错误时,教学技巧高超的教师会巧妙利用这一教学生成性资源,充分珍视这错误背后的价值,进行富有针对性的评价,使课堂出现转机甚至高潮迭起,形成课堂中的精彩处与闪亮点。但遗憾的是,我们许多老师由于缺乏教学机智,评价模糊、评价错误与评价缺乏的现象在课堂上经常发生,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于课堂中一些关键处、疑惑处等,教师的评价经常“缺席”,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有力的评价;二是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反应能力不强,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评判。而造成教师教学机智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课堂失听”,即课堂上教师经常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耐心倾听。不加辨析,怎能有针对性的评价指导呢?

4、教学语言空洞

教师教学语言的精确度直接关系到教师课堂评价的有效性。但现实课堂中,由于教师自身言语的匮乏和文化底蕴的缺失,教师评价不明确、不到位的现象经常发生。如一位教师教授五年级语文《所见》一文,当一位学生把诗歌当场背诵下来时,教师非常兴奋,一连用了六个“好的”来评价,评语非常单一、模糊、言之无物;当有位学生背诵得没有感情时,教师随即做出暗示性的评价:“有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歌呢?”其实,这样的评价也是非常模糊的:怎样才是有感情?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因为评价不到位,这个环节的教学不尽如人意。

5、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

众所周知,了解学生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在教师座谈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本班本学科哪些学生学得好,哪些学生学得一般,哪些学得较差基本上是清楚的。但对于好学生因何而好,差生因何而差却心中无数。比如这个学生语文成绩好,是因为他勤学、肯吃苦而好,还是因喜好广泛阅读、思维鲜活而好?那个学生语文成绩差,是因为他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对而差,还是因为学习不刻苦而差?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老师连学生的学习特点都不甚了解,在课堂上怎能做出有效、贴心的评价?此外,有些教师由于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生活经验了解不够,忽视学生的错误认识,从而致使课堂有效性降低。如诗歌《所见》中的“牧童”一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理解时就有可能产生错误。有个学生在对诗歌进行描述时说:“父母出门了,孩子想到离家很远的市场上去赶集。于是只好牵出了自家的黄牛骑着去了……”这样明显是有漏洞的解答,教师却没有及时有效地运用纠正性评价,而是评价道:“你真会想象。”这样的评价实际上默认了学生的这一错误理解,模糊了学生对“牧童”一词的正确理解。从事后访谈中我们得知,教师事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估计存在失误,以为学生对于这一词语的理解不可能产生偏差,因此,当学生回答有误时,也就没有引起注意,造成了一个本应避免的失误。

二、走出“模糊性”课堂评价的对策

课堂中教师的评价用语涉及到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自身素养等多方面的素质,同时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思想感情的发展。广大教师应怎样尽快走出“模糊性”评价的瓶颈,让自己的课堂评价“亮”起来?

1、要准确把握新课改的精髓,深入钻研并吃透教材

准确把握新课改的精髓,钻研并吃透教材,是保证课堂评价富有实效的首要条件。面对当前课堂评价语言的单一性、模糊性问题,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有必要静下心来重新深入学习新课改理念,切实转变课堂评价观。在贯彻新课程理念时,不应只是从概念上理解,从形式上改变,而应着眼于教学的本质,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习有困难者给予激励和点拨,给学习优秀者在表扬的同时,还应帮助其反思经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每节课前,教师都要深钻教材,准确地抓住课文的灵魂,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精心设计教学,力求做到以教学来定评价,使评价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不仅仅是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知识理解,更应当预设学生出现每一种精彩答案后教师的评价,以及这种评价对回答者及其他学生产生的影响。正如重庆市著名特级教师翟玉成所言:“教师在设计课时,哪一个地方用到评价,用到什么样的评价都应当心中有数,而不是随手捻来;甚至可以把你预先的评价语写下来,这样才能做到评价到位,激励有效。”总之,对教材把握准了,课堂才会游刃有余、富有深度。

2、要准确把握评价时机

课堂评价相对于课堂提问来说,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与随机性。机智的教学评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转瞬间就能在课堂上产生神奇的效应。机智的课堂评价要求教师抓准三种评价时机:一是学生精彩作答时,此时的课堂评价能催人奋进,榜样示范;二是学生欲答而不能时,此时及时的课堂评价能启而有发,豁然开朗;三是学生回答有误时,此时巧妙的课堂评价能指点迷津,明确方向。而能否及时抓住这三种时机,取决于教师课堂倾听的能力与课堂观察的水准。一个细致的观察和用心倾听的教师,能为课堂即时有效的评价凿出许多泉眼。这泉眼有大有小,因而流出的评价之水有急有缓、有粗有细,于是,课堂评价不再是“一刀切”,而是因人而异,从而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

3、要苦练评价的基本功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往往蕴涵着他们独特的体验、独到的认识,尽管有的答案乍一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于是,我们的许多教师就任其自流,白白地丧失了评价的时机,让本该产生智慧碰撞的精彩环节黯然失色。有效的课堂评价需要教师敏锐的捕捉能力,而这样的能力植根于科学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教学功底。

(1)广泛阅读为即时有效的评价积蓄底蕴。诚如一位专家所言:“一名优秀的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富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教师的灵性,宽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教师的诗性。”底蕴的熔铸、智慧的积淀、视野的开拓、境界的提升都有赖于教师的阅读。专业性内容的阅读,能够提升教师观察、分析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确立仰起头来评价学生的视角,养成反思教学的习惯;能帮助教师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升语言,从而实现专业的成长。广泛的涉猎,能够给教师沉淀下深厚的语文功底,积蓄下厚重的文化底蕴。阅读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智力与文化的保障。

(2)践行“三维目标”使课堂评价视角丰富。在《万里长城》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王崧舟老师鼓励学生为长城题词,在全班交流题词时,王老师从“扣出处”“评情感”“点语感”“窥内心”“抓词句”“促朗读”“抒感叹”“接下文”等多个不同视角给学生以恰如其分的即时评价,让我们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灵”与“巧”,“鲜”与“雅”。王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之所以能因人而异、紧扣目标、紧贴学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能积极践行《语文课标》指出的“三维目标”。课堂评价中,他或从“知识与能力”方面切入,或从“过程与方法”方面切入,或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切入,没有主次轻重之分,只有因人而异。

4、要努力使评价贴近学生

(1)要变敷衍为真诚。清晰有效的评价首先应该是真诚的。真诚的评价应该是发自教师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直达学生心灵,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反之,教者虚伪和做作,总是单纯以“好、嗯、不错”等言语来敷衍、回应,学生的学习激情就会受影响。

(2)变空泛为具体。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泛泛而谈是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具体发言内容,能即时做出针对性的、独到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并获得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正确指导。如评价学生朗读,在指出学生朗读“有感情”的同时,还应指出好在哪里,或是读得有节奏,或是该重读的地方重读了,或读得抑扬顿挫,或是读出了人物的表情等,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变单一为多样。有的教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的语言非常贫瘠,其实人和人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有益交流,有时往往不是直接的说明,而是给对方留一点点回味的空间。能达到这一效果的,可以是旁敲侧击式的评价语,也可以是点拨提醒型的评价语,还可以是满含期待的评价语。评价语既可以是言语激励,也可以是期待、赞赏的眼神,还可以是肢体语言,如面对回答精彩的学生,教师表现出惊讶的表情或竖起大拇指等这也是一种肯定。此外,课堂评价既可以是教师给出的,也可以是同学间的互评。如一位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请学生说说“他的回答怎么样?”学生说“好”。教师引导:“好在哪里?”学生说:“声音清晰响亮,态度大方。”如此训练,由扶到放,学生也逐步变得能评、善评。

(4)变“一刀切”为因人而异。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各自个性的不同与学情进展的不同,作出富有针对性的评价,从而使评价更具指导性与实效性。如果教师对学习优秀和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评价都是“你真棒”“真不错”,激励作用就会大大降低。我们建议:①对优等生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要以竞争性评价为主,不能过多地夸奖。如当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读古诗《思乡组诗》后,教师评价道:“这是一个深沉的柳宗元,谁能将情感再外露一些?”学生立即意会,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教师带头给学生送去掌声。②对中等生,既要揭示其不足,又要指明其努力的方向,宜采用激励性评价,不能过高或过低地评价他们。如教师对一位中等生朗读的评价:“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就更好了。”③对待学困生要学会赏识,要有耐心和爱心,宜采用表扬性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如教师对一位学困生读文的评价:“字音读得准,句子还可以读得再连贯一些。再练一练,老师相信你能做到。”只要教师善于恰如其分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定会赢得一个精彩的课堂。

总之,课堂评价是一种艺术和教学机智,需要每位教师在日常课堂中不断修炼。

参考文献:

[1]冯东敏.“课堂评价”课堂教学观察报告,http://szjkc2008.com.blog.163,2009-05-03

[2] 陈晓冰.由王崧舟老师的课堂评价说开去[J].江苏教育研究,2007(2-B)

[3] 孙惠芳.有效评价:有效课堂的必备要素[J].江苏教育研究,2008(1-B)

(作者:邵军,江苏省洪泽县岔河中心小学副校长;袁开文,岔河中心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杨雪翠

猜你喜欢

模糊性教材评价
教材精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英汉数词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策略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从修辞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
模糊性词语在修辞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