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山村孩子的希望
2009-12-08栗明方毛庆方
栗明方 毛庆方
董如玉:山东省东平县接山乡徐坦小学校长,全国课堂教学研究会会员,山东省小学教学研究会会员。长期扎根偏远山村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和学校管理工作,积极参加教改课题的实验研究,主持并独立完成市级课题2个,撰写的十几篇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先后获得为山东省课改先进个人、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县师德标兵、乡最受尊敬的人民教师等荣誉称号。
30年前,从部队转业的他,放弃了到工商、税务、司法等多种行业工作的机会,当上了一名农村小学教师。
20年前,执著奉献的他,被评为县教学能手、县优秀教师、县优秀共产党员。
10年前,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当了17年教导主任的他,被选为小学校长。
5年前,在领导和山村父老期待的目光中,他被调到接山乡海拔最高、距乡政府最远,学校33间房屋全是B、D级危房的小学任校长。他精心谋划,最终使任职的小学易址重建。
2年前,他任职的小学被评为县级规范化学校、县级安全文明学校、县督导评估先进学校。
他,就是接山乡徐坦小学校长、连续两年高票当选接山乡最受人民尊教的教师——董如玉同志。
一
选择了教师,就可能与清贫握手;选择了教师,就必然与奉献结缘。有人爱潇洒,有人爱享受,有人爱权利,我爱什么?我爱我的岗位。
——摘自董如玉日记
董如玉同志选择做一名教师是与他的家庭分不开的。他的父亲是一名五十年代初参加教育工作的老教师。孩提时代,他看到正是像他父亲这样一大批教师的默默奉献,使山乡的青壮年文盲在逐渐减少,使山村文明的脚步在逐渐加快。这些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粒种子,那就是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高中毕业后,保卫祖国的召唤使他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在南国边陲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他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荣立三等功。刚从战场上下来的他,正赶上国家出于战略考虑大裁军,他所在的部队建制取消,使他当一名教师的愿望才得以实现。
从事教育工作后,他要求组织上把他分配到条件最艰苦的学校。为使他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组织上把他分到了乡中心小学。他深知,打铁先得自身硬,爱岗位首先要有岗位需要的本领。他一方面虚心向本校的老教师和骨干教师请教,学习他们的备课方法和授课技巧;另一方面反复揣摩父亲积累的两大箱教案,并把学习成果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他很快就成为了学校的骨干教师,三年后被推选为教导主任。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他不断学习中外教育家的理论书籍,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为了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他参加了高教自学考试,1992年取得大专学历,1995年取得了曲阜师范大学函授本科学历,2005年前,他是全乡小学教师中惟一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在取得较高学历的同时,他也提升了自己的业务目标,他先后多次到县实验小学、泰安实验学校拜省市教学能手为师,从而使自己站在了教育教学的更高起点上。1999年他被评为县教学能手。同年,学校推行了他独创的“五段式”作文教学模式。他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油印出来,分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踊跃发言。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还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学生潜在的智慧喷涌而出,学习热情十分高涨。在历年县乡抽考中,他任教的班级语文成绩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各项指标均居全乡平行年级第一名。他多次为全乡语文教师作教材解读报告、上示范课。他独特的见解,驾驭教材、调控课堂的能力,一次次受到同行们的啧啧称赞。他实现了爱岗位就要在岗位上力求做到最好的铮铮誓言。
二
领导把我派到这里,这是对我极大的考验,也是对我极大的信任,就是拼了这条命也要把这所学校建好,侯家成就是我的榜样……
——摘自董如玉日记
1999年,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他被推选为徐村学区校长。当时全乡10个学区中,工作较难推动的就有徐村学区。该学区校舍状况是全乡较差的学校之一,仅D级危房就有12间,校舍破烂不堪。他多方协调,多渠道筹措资金,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使学校的容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六排崭新的平房错落有致,校园内各种花草争奇斗妍。正在他信心满怀地带领教职工向县规范化学校迈进的时候,乡教育办公室一纸调令又把他调到了条件更差的徐坦小学。教办领导怕他思想有顾虑,对他进行鼓励和劝导,刚说几句,他就明白了领导的意图,他说:“到艰苦的地方工作一直是我的愿望,我愿意为山村的孩子服务。”当天,他就交接了工作,第二天一早信心百倍地来到了徐坦小学。
原来的徐坦小学坐落在香山南坡上,他一进校门,就发现甬道两旁的冬青已经枯死了近三分之一,再往里走,宣传栏的两块黑板也已经面目疮痍了。学校的两位教导主任热情地接待了他,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老董,你来了,咱这个学校就有希望了!”
没想到几年没到徐坦小学,学校的各种情况比他想象的要差得多。学校的33间教室、办公室已全部被上级权威部门鉴定为危房,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暑假后二百多学生将没地方上课了。他迅速召集了全体教职工会,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在大家发言的基础上,经再三权衡,他决定易址重建。他找来了驻地七个村的两位主要领导和管区领导,向他们说明了学校的现状、上级的要求和自己的想法,并就上述问题让大家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也一致认为现在的学校又偏又背、离村远还缺水,是应该搬迁到个合适的地方了。但山区村民尚不富裕,强行集资又不符合上级政策,建新校的钱哪里来呢?这次会议董如玉同志趁热打铁,统一了大家的思想,定下了两件事:一是学校搬迁,新址选在七个村中心的龙马路与东肥路交汇处的东部;二是采用村民自愿捐、村集体投入和积极向外争取的办法筹集资金。会议结束时,董如玉同志站起来说:“我做第一个捐款的人,我的孩子在上大学,也没多少钱,家中有3000斤小麦,我明日卖掉后捐出来,希望大家回到各村后也带个头,为了孩子们,尽力献爱心,我等着大家的好消息!”
在董校长的带动下,各村经过充分发动,干部群众踊跃捐资,7000余村民累计捐资近15万元,加上各村集体投入的9万元,累计资金虽有24万元,但距新校建设的最低预算50万元仍有较大差距。不过有了这些启动资金,新校舍终于可以破土动工了。起初工程进展很快,由于后续资金不到位,工地上的人员不断减少,工头说:“没有钱我也无能为力,只有停工。”怎么办?刚刚脱贫的父老乡亲再也拿不出多少钱,必须走出去募捐。当他从一个战友处得知一个民营企业家欲向教育捐款时,迅速与这个企业家马先生进行了联系,把村民的期盼、学校的现状向他一一进行了介绍,初步与马先生达成了捐款意向,约定了捐款数量和日期。约定的日期终于到了,董校长和一名村干部准时来到了公司。不巧,马先生临时接到通知去济南参加订货会了,他们又匆匆赶到济南。当时马先生正陪客户吃饭,他们就在门外等,下午两点四十分马先生从宾馆走了出来,看到他们二人正在吃着煎饼卷大葱时,深受感动,当时就签了10万元的捐助支票。后来,他又多次跑泰安,下济南,不知挨了多少白眼,说了多少好话,又争得在外老乡及社会各界有爱心人士的捐助9万多元,学校的主体工程终于完工了。
学校主体工程竣工了,董校长却因日夜操劳病倒了。虽有降压片的维持,他的血压仍一直处于较高状态,战场上落下的胃病时好时坏,往往使他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一天,在验收工程质量时,他跌倒在了校园里。经过村医生的一阵紧张抢救,他苏醒过来了。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孩子们有上学的地方了,现在死了也没有多大遗憾了!”
三
有人曾问我,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义务护校,是不是太傻?其实,朋友你错了,我早已把学校当作我生命的寄托,一草一木都值得我去呵护……
——摘自董如玉日记
学校主体工程验收合格后,学生就搬进了新校园,虽然告别了危房,但新校园的环境却非常差,杂草丛生,建筑垃圾遍地。董校长带领师生开始了平整、美化、硬化校园的活动。为了节省经费,请自己教过的学生、现在某园林绿化部门工作的设计师对校园进行了免费设计;为了学会硬化地面的技术,他和教导主任利用双休日义务给建筑队打工;为了提高老校园树木的移栽成活率,他亲自在现场监督。为学校建设他殚精竭虑,投入了精力、体力,一次意外使他的健康状况再次受到严重影响。2007年3月,他和学校两位教师坐农用三轮车到大羊苗圃去买苗木,回来的途中他不幸从车上被甩了下来,背部着地后滚下了路面,从地上爬起来后,他感到腰部一阵阵疼痛,当天晚上住进了县人民医院。经检查他左肾严重受伤,在医院治疗期间,他还不时打电话再三叮嘱老师们:一定要按设计方案栽植,及时浇水,确保有较高的成活率。保守治疗十五天后,他再也躺不住了,撑着病体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校园,从此落下了左肾萎缩的病根。目前,他的左肾萎缩得只有正常肾脏的一半。
徐坦新校虽在交通要道旁,但学校距最近的村庄也有一公里,该地区又处在两县结合部,治安较差。近几年董校长艰难建校的事迹被广泛传诵后,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又给予学校大力支持。县教育局给学校送来了全新的桌凳,三个村送来了20台电脑,社会各界人士捐助了价值10余万元的音体美教学器材。为不使学校财产遭受损失,出院后他就住在了学校里,独自义务承担了护校任务。2007年9月的一天,晚上约十点钟,他听到一阵刺耳的声音,拿起木棒来到大门前,听到几个操外地口音的小青年说话的声音。他大声喝问:“干什么的?”其中一个醉醺醺地说:“哥儿们想借台电脑用用。”他义正词严地说:“这是学校,有我这个校长在这里,你们休想。”他机警地大声对屋里喊道:“老婆,快报警,有小偷!”不知这几个人被他镇住了还是被吓住了,坐上车快速逃走了。发生这件事后,他爱人再也不敢让他独自护校了,干脆自己也搬了过来。几年来,学校环境越来越美、财产越来越多,由于他夫妻二人的护卫,学校始终平安无事。
四
学生家长送给我一万元钱,尽管我很需要,但我个人不能收,教书育人是我的职责,爱每一个学生是我的使命……
——摘自董如玉日记
董如玉同志深爱着校园这片乐土,更爱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从教三十年来,无论是当教师、当教导主任、还是当校长,他都承担着一个专任教师的工作量。记不清多少次看完最后一本作业、批完最后一份试卷,已是万家灯火;也记不清多少个节假日不是去家访、处理校务工作,就是在备课、学习。当校长,事务多,但他的专业水准、学力、文化气质、教育情怀仍吸引着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该校,就连服务区外的一些家长也设法把孩子送到他班里。
去年九月,开学后的第二天,在山西某煤窑当包工头的一学生家长把一个戴助听器的孩子送到了他面前。这位家长说:“董校长,(下转第42页)(上接第36页)我的孩子有多动症,上学期在山西某实验小学上学时,被那里的几个孩子打伤了耳朵,听力严重受损,学校再也不收这个孩子了,没办法,领到老家来了。听说您今年教三年级语文并担任班主任,您多费心,给您加点操心费,看看能否收下孩子?”看到家长乞求的样子,他说:“操心费不要,这个孩子我收下。”
收下这个学生后,董校长针对这个学生有多动症的情况,天天找他谈话,课上多予以鼓励的眼神,课下和他一块做游戏。每当有了小小改变,都给予及时表扬,这个孩子的多动次数逐渐减少。学期结束时,孩子的行为已近正常,学习成绩也由入校时的各科平均40多分提高到70分以上。学生家长知道这个消息后,专程从山西赶来答谢董校长和学校,为学校购买了价值五千元的音乐器材,并从包里掏出一万元递给董校长,千恩万谢地说:“您是我和孩子的恩人,我无从报答,这点钱请您一定收下!”董校长认真地说:“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职责,钱,我本人不能收,如果一定要留下,那么,就以您的名义捐给学校,把我们的学校办得更好吧!”这位学生家长欣然同意了,并表示以后还将尽力支持家乡学校建设。
近年来,随着山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多,学校留守学生也在增多,董校长也时刻关注着这些孩子们,他要求各班班主任把这些孩子登记造册、定期家访,他成了全校所有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每逢周末、节假日,他都把他们组织起来做作业、玩游戏,进行心理辅导。2006年1月6日,大女儿就要出嫁了,女儿与他约定元旦去县城买家具,他没有答应女儿的要求,他说:“孩子,你原谅爸爸吧,不是爸爸不关心你,是学校五十多个留守学生离不开爸爸啊!”
三十年来,董如玉同志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为山村学校建设呕心沥血,受到了上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称赞。今年六月,在家长参加的素质教育报告会上,徐坦村长尹燕华动情地说:“我们徐坦小学被评为县级规范化学校,这与我们尊敬的董校长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就像一头默默负重的老黄牛,身上背负着我们山区教育的明天,背负着山村孩子的希望……”
(作者:栗明方,山东省东平县接山教育办公室教学研究室主任;毛庆方,教学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杨雪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