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优化作文教学策略
2009-12-08黄纯蓉
黄纯蓉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所有小学语文老师所面临的共同困惑。因为学生普遍对写作不感兴趣,写作内容单一,常常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随着课改的推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听、说能力也不断提高,然而“写作”并没有因为“说”的提高而提高:表面上题材多样,五花八门,可内容空洞无味,语言单调,随心所欲,条理不清。在我们进行的一次习作调查中,发现有近80%的学生因为不知道怎么写而不喜欢作文。所以如何挖掘一切可开发和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使它与作文教学进行有效的链接,我一直在实践中摸索着,也找到了一些门道。
一、阶梯性链接教材:就“本”拓源,循“文”开渠
我们知道,北师大版的教材对学生的写作量已大大增加,这也正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具体体现。因此,平常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外,在教学中,更要充分发挥课文的“范文”作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学习写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低年级:借助教材进行说话写话的训练
1. 以课文为本,随着阅读指导学生认识比喻句、反问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体会这两种句式的好处,然后让学生模仿说一说,体会体会。
2. 课堂上,随着课文的教学适时让学生进行造句练习。
3. 重视学生抄写句子的练习,为习作搭桥。如指导抄写课文里典型的句子;带学生一起阅读《同步阅读》这本课外读物,一起摘抄优美的句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和积累美的句子。有时特地把学生好的造句抄在黑板上,让全班都来抄,这大大鼓励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中年级:借助教材进行写段训练
1. 引导学生用几句话来描述自己所熟悉的一棵树,初步渗透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表达方法。如让学生学习了《咏柳》这首诗后,就带领学生欣赏校园里的树,使他们有文可仿,有物可看,有话可写。
2. 让学生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来描述事物。在教完了《美丽的武夷山》这一课第二段,让学生模仿课文的片断来描写自己的所见所感。由学生的习作可以看出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强,初步懂得运用总分的写法,懂得以比喻句来表达。
3. 学编故事续尾。发展想象力,培养表达能力。
4. 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指导观察。如《比本领》一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观察果树的样子,用几句话来描述;观察猴子和小鹿的动作、神态,想象它们在想什么、会怎么说,并用几句话写下来。
高年级:借助教材学习习作的技巧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那么我们就要充分运用好这个例子,以课文为例,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记叙的顺序、构篇的技巧等语文知识,并进行相应的练笔。如学习《穷人》,主要抓住心理描写的片段揣摩其对表现主人公品质的作用,并让学生选择“我做错了事后”或“我得奖后”进行心理片段描写。教学《三峡之秋》,模仿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校园一角或印象深刻的一处景物。教学《夜莺之歌》时,和学生找课文中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并分析这些描写对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所起的作用。之后布置练笔《他(她)那_____的精神感动了我》,要求注意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学习《小英雄雨来》后,着重分析三处景物描写所起的衬托作用:能更好地表达文章中心,表达了一定的情感。教学《有些人》时,学习“总分”的写法。懂得在取材上,把一些零散的、平凡的,别人常会忽略的小事连缀起来,展现每个人给作者心灵上的触动,表现作者的思索,是表现生活的一种艺术创新。并要求学生学习它的写法,以“我”的情感上的感动、感悟为线索,写几件小事。
二、链接活动:开展活动丰富体验,立足课堂指导方法
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如果是学生亲身体验、实践的写作训练,能很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历年来,我校各项教育遵循“以德为先”的原则,而作为德育主要阵地的少先队更是抓住各种契机,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因此,我们就可以捕捉住一切可以写作的契机指导写作。如“三·八”节让学生为家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并写下来;结合每年一届的运动会学写活动;结合教师节活动,写一写我心目中的老师;结合帮助白血病孩黄菡菡写给小伙伴的一封信;还有“绿满毓英”的环保活动、第三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等,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写的动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写的材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写的空间。另外,有了写作的素材,如何有序表达细致描写也是问题。我就针对学生表达简单这一现状,以《作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的链接》为子课题,细化目标有序实验:1. 在课内外阅读中品味细节描写,并通过一些图片或活动录像指导观察方法;2. 在活动中指导心理片段描写;3. 通过活动或录像,指导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4. 综合运用,指导活动类作文的写法;5. 以活动类作文为例指导观察与表达,进而迁移至其他类型作文的写作指导。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活动类作文是指导有序观察、细致描写的有效途径,在从写段过度到写篇的中年级尤为重要。
三、链接读物:拓宽阅读,积累语言
阅读是吸收,积累是储存,写作是倾吐。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小学阶段是人生中的记忆力最旺盛时期,教材中的课文又大多文质兼美,要让学生把大量的精彩的段落或篇章背诵下来。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除此之外,我们还强调学生对古诗的背诵。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放手让学生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1. 读物有保障。由班级定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流动图书(要求每生每学期至少备有一本课外读物,全班轮流互相借阅)。
2. 时间有保证。充分利用学校安排的每天20分钟的阅读时间,规定班级读书日(每周三日,中午入校后要求学生在教室或读书廊安静地读书。)要求学生每天在家必读20分钟,并利用家校传真让家长反馈学生在家阅读情况。
3. 课内拓展阅读。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譬如学习《月光曲》,引导学生读贝多芬的传记或故事;学了《飞夺泸定桥》,可让学生读红军长征故事;学了《草原》,可让学生阅读老舍的相关作品等等。
4. 课外自主选读。课外读物采用教师推荐,学生自主选择,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课外读物。
同时,不管是在课内阅读或者是课外阅读,都引导学生积极动笔,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在读的过程中要及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疑点,做到手脑并用,让阅读变得更精彩,更有效,必要时还要求学生背诵,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另外,在注意链接各种课程资源来训练学生写作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重视下水文引导。传统习作指导课,老师滔滔不绝单向传授;新理念下的作文课,师生、生生互动,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这是集体学习的优势。但对于写作这由“外输”而“内发”的特殊心理历程,更需要静静抒发。此时老师可以跟学生一样坐下来写作,写完后可以将下水文与学生一起分享,提出修改意见。据需要,下水文可以是无需挑剔的美文,也可以是留有问题的文章。提倡下水文,还因为可以弥补教材课文水准太高、距离学生太远的不足,让学生易于模仿。
利用学生差异资源,加强修改,建立评价体系。
新课标非常重视习作的修改,修改确实也是一种练笔的方式,能在练习中辨别正误、是非、美丑,学习写作知识,提升审美水平,增强表达能力。
凭借展示台,直观评改,优化评改。利用电教网络手段来提高修改效率,把写得好的文章制成课件展示出来,进行范例讲评,或把典型的病句、病例投映出来,进行分析、推敲。
优、差同题、异题习作比较分析;优、差合作写作或修改习作,做到文从字顺;优优合作提高习作层次。
教学生通过大声朗读、冷处理、互改等适合儿童的感性方法来修改作文,引导学生练习给习作点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平时注意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引导学生练习给习作写点评。
总之,经过不懈努力与不断探索,我找到课程资源与作文教学的多种链接方法,开放教材,拓宽学习渠道,创设综合开放的学习环境,增加实践活动机会,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一些写作途径,丰富写作的题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坚信:不断地反思积累,我们就会有不断的提高;不断地行动,我们就有不断的收获。■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