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学习能力的培养
2009-12-08阮贤明
阮贤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将九年义务教育分为9个年级、4个学段,小学、中学不再泾渭分明,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中小学语文又在呼唤“主体教育”, 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促成两大主体在教学过程有效互动,并最终促进学生创造性、个性化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习惯和健康道德品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如何处理好中小学两个学段的“互相联系与螺旋上升”,并有效地与“主体教育”接轨,是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一个难点。本文试从以下几个角度谈谈笔者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新颖奇巧的预习设计
小学生刚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特征是依赖性强,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被动状态明显。教材内容与小学相比加深了许多,知识点增多(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又各有难点和重点)。从七年级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除有大量需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解决“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等问题)。此时功课由两三门增加到八九门,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教师又不再像小学教师那样手把手教,更多地是规范自主的学习要求,所以如果不注意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状态,很容易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落伍,走弯路,出现滑坡。所以,让新生喜欢并学会课前预习,是实现“中小衔接”,落实“学生学习主体性”,培养可持续发展学习品质的关键。
中学课程多,难度大,语文的教学预习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我在预习中注重对预习的指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预习目标明确,预习题非常具体,每留必查。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我布置了这样几道预习题:1. 各用一句话概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特点。2. 百草园中有哪些给作者带来快乐的小东西和事情?3. 在三味书屋中读书,作者有没有快乐的时光?以预习题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这种预习设计可以不受文体的限制。例如诗歌《未选择的路》,我也布置了一道类似的预习题:举出古今中外作家写“路”的例句。想想这些“路”是自然之路还是人生之路。之前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预习题不仅要具体明确,还必须持之以恒。预习要求和预习检查是持续的、不间断的,给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每课的字词我规定全部由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查解。通过长时间的方法指导与要求,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预习题的设计还应该经常变化方式,给学生以新鲜感,避免死板单调。(1)运用复述法。《伤仲永》是初一学生初次接触的较长叙事文言文,我布置的预习题是口头概要讲述方仲永才能变化的3个阶段情况。同理,《夸父逐日·两小儿辨日》一课的预习题是口述这两则寓言故事。(2)运用录音法。对于适于朗诵的诗歌散文,指定朗读语段,由学生自己录音,教师听读录音,如《紫藤萝瀑布》、《春》。(3)运用梗概法。适于篇幅较长的叙述性较强的课文,如《皇帝的新装》、《荒岛余生》、《狼》。(4)运用解题法。例如《看云识天气》,我设计的练习题是:1. 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 2. 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5)运用细节法。例如《口技》一课,我设计的预习题是找出一个最能表现口技艺人技艺高超的细节描写。文中比比皆是,学生们争相回答,教师无须再作过多的讲解,学生轻而易举地把握了作品的主题及表现手法。(6)运用质疑法。例如《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我设计的预习题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总之,预习设计要因文而异。
二、“水到渠成”的点拨
中学语文教师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注重提高理解、记忆、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对于不少习惯于机械识记的小学生来说,还要一个适应过程。所以中学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除表现为准确地把握教材、透视教材的能力外,与之并行的还要有巧妙的设计提问、诱导学生逐步理解所学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中小学衔接”中“师与生、教与学”这一教育教学的基本矛盾。教师的这两种能力有如血肉不可分离。对课堂教学而言,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重要。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教师提问的性质和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效果。恰到好处的点拨、提示,高超的诱导技巧,会使笨学生变得聪明起来,难问题变得容易起来。例如学习《七根火柴》以小见大的手法,教师作启发性提示:同学们学过这样一篇课文,文章通过一个爱逃学的孩子上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在普法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哪一篇课文?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最后一课》!教师点拨:这种通过一件小事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写法,叫做“以小见大”。《七根火柴》是否用了这种写法?学生兴奋地肯定:是!教师继续发问:“小”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七根火柴”!教师再问:“大”指什么?学生回答:“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水到渠成,学生轻轻松松掌握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同时又联系了已有的旧知识。
教师还可适当使用“归谬法”提问,以荒唐可笑的推理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寓教于乐,亦庄亦谐。例如《鸿门宴》中有一个句子“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约为婚姻”没有注释,教师也不急于解释,而是发问:“‘约为婚姻在这里是不是指沛公要和项伯结婚?”学生哄堂大笑,大脑也在迅速作出反应。教师再进行点拨:“中国古代男女结婚的前提不是自由恋爱,婚姻要听父母之命……”话未讲完,学生已自然推导出沛公与项伯是在为儿女结亲。给课文分段也要运用诱导技巧,帮助学生确立分段的依据,学生会分得又快又准。仍以《鸿门宴》为例,文章的中心事件是鸿门宴,引导学生按其发展过程“宴前”、“宴会”、“宴后”分段,再容易不过了。再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引导学生依据标题中地点的转换来分段。
对难度较大、篇幅较长的文章,还要求教师的讲授“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中学生思维的可逆性、发散性较差,往往不能从问题的特点出发展开联想,而是拘泥于一些普通的细节进行漫无边际的猜想,对复杂的问题更是束手无策。所以应引导学生学会鸟瞰全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框架,然后再细细口味,反复咀嚼,切忌以肢解文章为要务。例如学习《拿来主义》一文,先引导学生弄懂“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因为“送去主义”会把中国送穷,又因为“送来”的诸如“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都害了中国,所以要“拿来”。再引导学生搞清“怎样拿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占有、挑选”。
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小学生的作文多数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参照一些优秀的写作范本,属于语言积累阶段。中学阶段学生自主能力较强,文章也有了一定的语汇积累。因此,在作文教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活动,留给他们发挥主动性的自由空间,通过主动思维,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作文命题应从学生中来,在写作过程中再回到学生中去。作文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法的选择都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位置,为他们“量体裁衣”,制定合理的、有利于主体性发挥的目标结构。这种机制可形成活跃愉快的心理磁场,学生在积极的心理氛围中,情绪上受到感染,容易表现出积极的“从众”倾向和“社会助长”作用,进而促进学生作文学习。
例如,我在设计演讲训练的时候,先让全班学生每人选出两个自己最关心的话题,然后挑选了一组话题,由学生任选一个写成演讲稿。这些话题是:1.新时代中学生应具备哪些素质?2.考试失利并不可怕。3.中学生可以/不可以看武侠、言情小说。4.为中国足球队倾注过多情感是否值得?5.能否与异性交朋友?6.谈友谊7.当代中学生如何与父母沟通?
从征话题、写演讲稿进行演讲到给演讲评分,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最后老师做总结性的评判,学生确实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而且每一阶段人人参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活动不但澄清了学生对一些问题的错误认识,而且让他们进行了一次自我教育,尤其是对于个别敏感话题,实现了青春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自我调解,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了磨炼学生的胆识,我指导学生搞了一次采访活动,采访对象是本校的教职工。学生可以单独进行采访,也可以三五个人组成采访小组,学生自选时间,在一周内完成采访。我还要求学生在采访前列出采访提纲,采访后写一篇访问记。那些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显示了自己的个性,例如有采访校长的、采访德育处主任的、采访校团支部书记的,还有一位同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她选择的采访对象是传达室管收发的高老师。这些采访对象和学生的接触较之任课老师要少得多,学生采访他们需要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我发现选择这一类采访对象的学生全是性格活泼、外向的学生。这些学生得到了我的鼓励和赞扬。
由于每位同学参加了采访活动,每个人都占有了一定的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就比较容易了,无形中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因为采访对象多是学生们熟悉的老师,许多同学的作文中都出现了传神的肖像描写、细节描写,改变了中学生写作“假、大、空”的坏文风,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帮助学生理解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教育要真正做到三个面向,教学体制改革的力度必须加大,而其中“中小衔接”的任务十分艰巨,还要不断追求、不断探索,解决如何铺垫搭桥,导引小学生顺利过渡的问题,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
(责任编辑:闽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