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资源 自主探究 和谐发展
2009-12-08邱小鹰邱小莹
邱小鹰 邱小莹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设计、建构、组织学生发展需要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主体活动中实现自身品德的和谐发展。
因此,它要求教师盘活丰富的课程资源,注重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体验性学习,尝试构建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化教学策略,努力创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品德与社会的活动课堂。下面,我们以《好大一个“家” 》一课为例,刍议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材解读】
《好大一个“家”》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以“祖国真大”为主题,试图通过“在世界的东方”、“我们的大中国”、“壮丽的河山”、“海峡两岸盼统一”4个活动主题,让学生在对我们居住的地球有个初步的、整体的认识的基础上,深入地了解作为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概况,从而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好大一个“家”》是第二活动主题“我们的大中国”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初步学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查找省级行政区和省级行政中心,能对祖国有更深入的了解,强化热爱国土的情感。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小学生刚刚接触地图和地球仪等地理知识,从地图中认识自己祖国的地理概况,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这不仅是学生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一个普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只要求对自己生活的国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是有的学生知识面广,已经掌握了不少的地理知识,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和智慧来理解和体验新课程,开发出鲜活的教学资源。
【活动目标】
了解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其相应的位置,初步学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查找省级行政区和省级行政中心,提高学生认识地图的能力。
了解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强化热爱国土的情感,为养育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活动流程预设】
一、课前准备活动,开拓视野,丰富地理感知
【设计意图:课前的活动准备是学生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课前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为课堂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真实有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道德实践能力,发展学生自主自立的精神。在本次主题活动准备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祖国真大”为主题,通过多种方式查询、搜集、整理有关中国各行政区知识的大量资料,结合班队实践活动课制作手抄报或剪贴报,共同布置板报园地,收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课堂学习活动,活动探究,提升识图能力
活动一:了解祖国概况,感受祖国辽阔。
资源共享:我们的祖国有多大?你对祖国了解多少呢?
活动二:认识家庭成员,熟悉祖国政区。
指导仔细观察“中国政区图”,看地图,说发现。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互动,再识地图,初步了解行政区划的意义。
讨论:为什么要把祖国分成这么多的政区呢?
小组合作玩拼图游戏,进一步熟悉祖国政区图。
(背景音乐《歌唱祖国》)
课件出示“中国政区图”的演示拼图,比一比,谁最棒!
了解省级行政中心及几个有代表性的政区简称。
探究:泉州人为什么又被称为“闽南人”呢?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为此,这一活动环节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智慧“看地图,说发现”,初步了解和认识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位置,从中感悟到“家”的大,又通过有趣的拼图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一步熟悉省级行政区,提升了主题目标的达成度。】
活动三:拓展活动主题,激发爱国情感。
知识竞答,感性认识家庭成员,深化爱国情感。
交流: 同学们对家庭成员的名称和位置都了如指掌了。可是对于它们的政区特色是否也了解呢?老师想考考大家,敢挑战吗?
猜猜我是谁(例举):
1. 我是祖国的“心脏”,2008年奥运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2. 我像一只张开翅膀的雄鹰,守望在祖国的北方……
3. 一条黄果树瀑布让我闻名世界……
……
课件播放祖国风光片,观赏《祖国风光》(背景音乐《大中国》)。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熟悉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相应位置后,欣赏中国世界遗产概况及祖国各地的风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强化热爱国土的情感,并为下一个活动主题“壮丽的河山”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课后延伸活动,升华内化,增强民族豪情
【设计意图: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社会及生活现实中实践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课后活动应与班队活动、学科教学、社区及家庭教育密切结合,使导行生活化、社会化、网络化,营造学生活动的大环境,形成教育的强磁场,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亲身实践,发展道德能力。在主题目标的延伸活动中,我们与少先队主题实践活动有效链接,制作“锦绣中华收藏夹”,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等系列活动。】
【思考与启示】
《好大一个“家” 》一课尝试构建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化教学三步曲的有效模式,引导学生在开放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品德与社会活动课堂中,实现认知与社会生活的链接,促使自身品德的和谐发展,提升了主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很好地诠释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和“活动性”等特点。
一、紧扣主题,盘活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树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并且能够善于发现、积累、挖掘课程资源。新课标还特别强调,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要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并将其作为活动的资源。强调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努力把整个学校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面向整个生活世界,实现开放式、综合性的学习,轻松地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程。
在《好大一个“家” 》这一主题活动课例中,教师紧扣主题目标,准确地解读教材,把文本中的每一个导语巧妙地贯穿于活动之中,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文本中的图例,巧用文本提升了学生的识图能力。教师把教材当作一个蓝本,并对教材的几个板块进行了必要的补充、整合,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共享资源”,建构学生需要的活动教材,使主题活动内容更具有实效性。教师还充分利用了校本课程资源,借助校园地图网,引导孩子们了解祖国的自然概况,知道祖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提供了快捷方式。
二、自主探究,师生情动于衷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提供一个开放式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以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等作为基本的学习方式;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品德与社会》这一活动型综合课程的特色所在。因此,在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让师生在和谐民主、轻松和谐的活动情境中自主地交流探究,培养合作意识,加强情感的融合交流。如《好大一个“家” 》一课,在豪迈抒情的背景音乐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地图,说发现”、“玩拼中国政区图”以及类似“开心辞典”中“猜猜我是谁”等学生们乐于接受、适于接受的生动有效的活动形式,师生们兴致盎然,其乐融融,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目标落到实处,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和创造的过程”的理念。
三、互动评价,促进和谐发展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指导调控评价能力是上好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两大要素。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过程的设计,活动形式的安排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力,而学生活动的交流讨论、成果共享,师生互动评价、生生互动评价则可以显示出教师的指导与调控能力。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不可预设的,而是师生等多种因素间资源生成和动态可发展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学机智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应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随时随地捕捉学生内心情感的迸发和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给予“加油添柴”,使之燃烧成智慧的烈火,推进教学进程,提高主题目标的达成度。
在《好大一个“家” 》课例中,“感受快乐,享受收获”的课堂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甜美丰富的教学语言、亲切自然的形体语言、合适中肯的评价语言,牢牢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纵观学生们的表现,在小组活动中各抒己见的惬意,在游戏活动时跃跃欲试的热情,在回答问题时落落大方的神态,无不显示着学生们思维活跃,充满智慧。整个活动一直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看似散乱,然形散而神不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始终飞扬着生命的光彩。
从《好大一个“家”》课例中,我们又一次印证了: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唯有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盘活课程资源,构建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活跃学生的活动氛围,重视学生的生活情感的陶冶,激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潜力,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这才是塑造学生良好品德个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