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虎”诞生记

2009-12-08王海平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昏鸦马虎造句

王海平

要拉近学生与写作的距离。须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写作的话题(内容)所涉及的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题记

稍有写作常识的人都知道,作文即做人。往往一般教师只是习惯于从作文中去了解、认识学生做人的痕迹;却很少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做人的过程、阅历中发现、捕捉写作的契机和素材。语文老师应该有一双留意生活、发现生活、捕捉生活的慧眼,具有及时将丰富多彩的生活转化为语文学习资源的教学意识和机智:用写作教学的眼睛善待生活。

一天的写作课上,当我终于把“马虎”这个沉重的写作话题写在黑板上时,心中也似乎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一直压在心底的那片重重的阴霾开始消散了。谈到这个写作话题的生成过程,真可谓说来话长——

一个月前,学校组织期中考试,其中初一语文试卷上有个题是这样的:用“陶冶”这个词造句。结果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中:五班有23个学生忘记造句,六班有18名学生忘记造句。事后,我问及部分同学没造句的原因,都说没看清题目要求忘了造句。我的心不禁一沉。我一句“看不清题目要求怎么做题”,问得他们满脸羞愧。最后的处理结果是:每个未造句的同学,用“陶冶”造三个句——居然造得都不错。

常言说:人不能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也就是说不能重复同样的错误——可我的学生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相心大意、马马虎虎、心不在焉。

近来,为强化学生的书写意识,将平日的习字成效转化为作业质量,同时加大对古诗文的识记力度,在学校规定的写字时间内,我每天给学生指定写字内容,并亲自批阅。在上周五学生写《天净沙·秋思》时,又出了问题:一句“枯藤老树昏鸦”竟有20几个学生写成了“枯腾老树昏鸦”。一个“腾”字,又让我分别找这些人进行了谈话,当我问及“写完字后是否再看一遍”时,他们都轻轻地摇了摇头。处理结果是:每个人将那句“枯藤老树昏鸦”写了5遍。

平时不认真,检查时岂能不马虎?本周二我进行了一次古诗文重点语句的默写活动。批阅完毕一统计,结果两个班百余名学生,只有2个学生全写对了。错的最多的全都是那些似是而非的字——例如:将“仁”写成“人”、“任”、“认”(仁以为己任);将“郎”写成“朗”(随风直到夜郎西);将“涯”写成“崖”(断肠人在天涯),将“勿”写成“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警钟再次敲响。我在批阅学生的这次作业时,脑子中便忽然一闪:国家不幸诗人幸,生活不幸文章幸,要让学生写篇这方面内容的作文,以便起到做人作文的双重效应。

在昨天检查学生的写字情况时(李清照的《如梦令》、朱熹的《观书有感》),一句“惊起一滩鸥鹭”之“鸥”(写成“欧”),“问渠哪得清如许”之“哪”(写成“那”)。又因“写字时不看清楚就写”而让二十几名学生再次有了“马虎”方面生活的深刻体验。

所谓作文,不就是让学生将自己反复体验深刻的生活用笔表达出来吗!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于是乎,我拿起沉重的粉笔,举起沉重的手臂,在黑板上写下两个沉重的大字——马虎!

猜你喜欢

昏鸦马虎造句
小马虎又错了
安全吃“伞伞”(上)
从造句入手学写话
小安告诉你
再见了,马虎猪!
糊涂的小马虎
小新全知道
小新全知道
小马虎的糊涂演讲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