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对策研究
2009-12-08李典赛王志军
李典赛 王志军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大学生择业观对大学生的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是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而带来的人们对工作的感受、职业的评价和就业取向的转变的一个很好视角。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择业观 影响因素
大学生是我国广大青少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时刻感受着时代脉搏的跳动,具有无穷的创造能力和蓬勃的创新能力。我国自1999年第一次高考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从2001年的114万剧增到2009年的610万,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迅速走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客观上使就业形势渐趋严峻,择业越来越困难,不仅给广大学生和千家万户带来困惑,也成为关系到全社会发展稳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大学生择业观现状
毕业生的择业观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传统的和新型的择业意识错综复杂地交织于毕业生的思想中,既有新旧观念的交替,也有新旧观念的冲撞。总的来说高校本科毕业生的择业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价值观念淡化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大学毕业生,往往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党的召唤、社会的需要、组织的安排就是他们的志愿。当代有些大生社会价值观淡化,择业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较严重。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兴趣爱好放了首位。大学生的价值观中个人因素突出,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社会价值观念的淡化,会导致大学生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难以履行对国对社会的责任。择业观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过程中的反映,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够成熟,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
2. 择业期望值过高,理想与现实相脱离
所谓择业期望值,是指求职者要获得职业位置对其物质、精神上的需求满足程度。每个毕业生都希望毕业后能获得一份更能满足自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工作,但这种需求又要受毕业生自身条件和社会人才需求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如理想与现实不相一致,就会走入择业的误区——期望值过高。
在工作单位的特点方面,多数毕业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需要非常或比较重视的因素有:单位的知名度、经济效益、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此外其他因素还包括工作舒适而劳动强度低和提升职务难易程度等。
在理想的工作地区中,多数毕业生趋向于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首选沿海开放城市的最多;其次是京津沪渝直辖市、家庭所在地(主要是家庭在大中城市的毕业生)和内地省会城市;而选择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或农村地区的最少。
在理想的工作单位方面,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社会地位较高、工作比较稳定的国家机关和工资收入较高的公司企业,其次是学校、自主创业、新闻单位和科研单位。
在职业选择上,大部分毕业生希望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以便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3. 不健康的择业心理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良心埋。主要表现为:自卑与自负心理。自卑心理表现为一些大学生刘一自己评价过低,缺乏自信,不敢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中。而自负心理则表现为对自己估计过高,好高鹜远,百般挑剔,以致“高不成低不就”。盲目攀比心理: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主见,容易受他人干扰,经常自盲目从众、盲目攀比。焦虑与依赖心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焦虑主要表现为:对理想单位的渴望,面试之前的局促不安手忙脚乱,面试之后的焦急等待,面试失败之后的自责自卑和挫折。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依赖心理严重,把希望寄托于学校、教育部门或家长,往往由家长出而四处奔波,自己则“守株待兔”、“稳坐钓鱼台”。
4. 择业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在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中,可分为个人因素和有关工作方面的因素两大类。个人因素又可分为指向毕业生自身的因素(个人的学习成绩、个人能力、所学专业等)和指向外部的社会方面的因素(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学校和老师的评价等)。大学生对个人因素和有关工作或用人单位的因素的重视程度也是其择业意向的体现。
总体而言,大学生在个人因素方面,非常重视的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说明毕业生把个人因素作为决定择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从归因方式上讲,属于趋于内部的归因方式,体现出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影响方面,毕业生认为比较重要的是机遇、名牌学校或热门专业、家庭背景与社会关系。
二、大学生择业观的对策
1.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学生有时会迷失自己,缺乏正确的判断。我们的社会也会存在一些腐败现象,大学生面对这些腐败现象,有时会产生迷茫,这对他们的择业观构成了一定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数人都是默默无闻的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做着贡献。大学生必须客观地看待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接受正确思想的引导。
2.调整大学生择业心态,将就业理想与现实结合
一些家长与学生认为读了大学之后,马上就可以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和称心的薪水。他们仍然按照精英教育阶段的择业观念进行职业的选择,把就业期望值定得过高。但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要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3.提高大学生自身质量
很多大学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发现自己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他们的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在学校期间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学好专业知识同时应尽可能地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更应该抓住机会让自己各方面的才能有所施展。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注意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