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副美妙的嗓音
2009-12-07崔瑞英
崔瑞英
从2008年起,笔者把专为戏剧表演专业学生开设的声乐课向所有的研究生开放,这也是上海戏剧学院首次将这—课程对非表演专业的研究生开放。如何使非表演专业的学生在短期内学好《声乐与舞台语言发声》课程,既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使他们在今后的艺术实践与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如,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
无法选择的对象
对非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声乐同样是一门急需掌握的课程。一些研究生毕业后将成为教师,需要合理运用嗓音却不知方法;一些导演系研究生对发声专业从未接触,却十分希望在排戏中提示和指导演员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一些研究生虽学过表演,却没有很好地掌握舞台发声的方法和技巧,他们在念台词时虽然情感充沛,但嗓音常显力不从心。总之,无论将来从事演艺还是从事表演艺术研究和教学,舞台发声都应是被重点训练的。
然而,众多非表演专业学生的发声基础差异很大,而课程仅有36节,要在如此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教学,难度不小。笔者认为,虽然学生无法选择,但教授却可以对教学内容、方法、过程和进度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于是,笔者在表演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基础上,对非表演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与过程进行了调整,确定关键问题,进行重点教学。掌握科学的气息发声方法
首先是放松练习的环节。要求学生头部、颈部、两肩、上胸、手臂、手腕、手指均处于放松状态,两脚站稳,气沉丹田,集中注意力。积极而不紧张、松弛而不松垮的发声状态是演唱和说话最佳呈现的先决条件,放松练习可以为学生寻找到正确的发声部位,为激发良好的发声状态做好准备。
其次是呼吸练习的环节。要求学生懂得正确的呼吸方法,这是说和唱最有效的技术支持。当气息、声带和腰腹的肌肉群产生对抗力量时,声音的效果才能持久,音色才能圆润优美,音量的大小才能自如控制,才能进一步达到利用声音来塑造声音形象的境界。以下是几种呼吸节奏——
慢吸慢呼人体站直,两脚稍分,双手放松下垂。用鼻子慢慢吸气,似闻花感觉,同时手臂平行抬起,扩张两肋,然后将气慢慢呼出,手臂随着呼气慢慢放下,两肋自然收缩,身体保持积极和适度松弛的状态。
慢吸快呼在慢慢吸进空气后快速呼气。动作要领是双手随着吸气平举过顶,自我感觉是一口气灌满全身,以后快速弯腰,头向地板,人体放松,快速呼出这口气。吸气时要注意均匀平稳,呼气时小腹必须积极工作。
快吸慢呼快速吸气,两肋积极、快速张开,然后控制住气息。吸气时两手插腰,单脚抬起,略略离开地面,另一脚则须站稳。然后慢慢呼完这口气,同时脚慢慢着地,两脚轮流,交换控制。呼气时嘴唇稍张,发出轻微的“S”声。此时用秒表计时,呼吸一口气为45秒以上者为合格,达60秒者为良好。做此练习时,特别需要提醒学生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一曝十寒”,以免发生内伤。
快吸快呼呼吸时要求两肋收放速度短促,不要张嘴,而用鼻子呼吸,带有响声,带动小腹弹跳,要求干脆、有力、有弹性。每秒呼吸一次,头部有节奏地上下左右摆动,颈部放松,全身自然,每分钟达60次者为合格,每分钟达70次者为良好。
其三,五味练习的环节。人对于酸、甜、苦、辣、咸这五味的感觉是非常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用五味来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加强气息运用的部位,更能使他们得到启发。具体的方法是一要求每个字都用气声发音,不要求声带发声,而是只用气息拉开每个字形吐字的时间值。节奏尽量放慢,嘴形需要夸张,口形能让别人看得出送气的力度以及听得见是什么字。
倒1:酸(suan)字。念这个字时,若是用气正确,腰部应有向外扩张的感觉,也就是通常说的横膈膜打开之处。酸宇气息的切入点是“养肝”的,肝胆相照,也就有了胆量。有胆量的前提,需有中气的保持,保持中气是控制声音最起码的条件之一。
例2:甜(tian)宇。念这个字时,气息是上下贯通的,特别是胃部有明显的蠕动感。甜字气息的切八点是“养胃”的,根据字形的要求,“甜”这个字的元音是开口母音,较注重气息的流动量以及口腔的张力和牙关的打开。
例3:苦(Ku)字。念这个字时,口形是撮嘴型的,属闭口母音。要念清这个字,嘴部不能过于用力。苦字气息的切八点是“养心”的,因此教学提示强调重心放在胸前的心处。母音嘴角不要过多使用浊劲,只需注意母音的字形,注意辅音字母的出气力,意念气流走在辅音的前面。如果将这个字念好,那么正确吐字部位用气的问题就相应解决了。
例4:辣(la)字。人若是吃了很辣的食物,首先产生的动作便是把嘴张开,把舌面往外伸动,这是因为食物进嘴和进入胃部的同时,会对肺部直接产生一定的影响。辣字气息的切入是“养肺”的,因此在发声时要求胸腔打开,运用胸腔共鸣尤其是中、低声区的共鸣。不管说还是唱,念好这个字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例5:咸(xian)字。念这个字时,要求气流波稍大一些,此时气息自然会进入后腰处,相比念“酸”时要吸八更多能量。咸字气息是“养肾”的,由于成字气息着力在后腰更多些,所以启发学生在唱高音时,要多用些后背力量,这对驾驭整个控制声音的能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五味”仅是一种教学提示的手段,目的是让学生达到对运用气息部位可行性的理解。同时,各个部位并不是互相分开、绝对脱离的。正确地运用气息应该是整体的,更少不了丹田底气的支撑。
戏剧表演的喜怒哀乐,其声音中的高低强弱均需要气和气息的支持。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真正体会“有气才有力”的道理,有了气,有了力,才可能有戏。
运用精确的教学术语
教学术语即教学中正确的提示语言。由于发声属于视听效果学科,能感受得到却看不到,因此纠正错误的发声状态、调整不正确的发声习惯,通常是需要经过遐想的理解来操作各部肌肉控制能力的。在针对性地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拿出具体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如何运用正确的提示和精确的启发性技术语言,对于学生提高领悟性十分重要。这是发声教学工作的关键,是声乐老师提高教学水平、长期研究提高的课题。
第一,提示“下牙放在大牙的背后”。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喉形,需要经常提示他们“下牙放在大牙的背后”。此时,学生自然会收紧下巴调整发声喉形,杜绝了下巴用力的坏习惯;在这个基础上要求运用上口盖的积极作用,吐字部位相对提高,解决了舌根用力的坏习惯。
没有学过这种方法的学生,一旦被要求使用大音量或模仿别人音色时,他们由于不知发声用气的要领,往往是下巴和舌根用力。这种发声自我感觉似乎很响,其实声音
传不远,不仅没有张力,更谈不上可塑性。教学提示:“下牙放在大牙的背后”,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发声状态,较为自如地调整各部位的共鸣腔。同时,脸部肌肉会积极向上,自然产生微笑的效果。这都是在舞台语言及歌唱发声时需要追求的基本发声状态之一。
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对着镜子看自己发声的状态,将正确和错误的发声喉形进行比较,一旦抓住外部正确状态,产生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第二,提示“四个手指平伸到后咽壁”。
“四个手指平伸到后咽壁”,并不是真的将手伸进喉咙,而是把手放在脸部外侧一边,同时运用遐想而已。这个教学术语是针对有些学生口腔不打开、牙关紧、喉咙通道窄、不会运用气息等现象的。四个手指并拢放平,会令人了解咽腔应该张开的宽度,理解“平伸”的含义——张开嘴,但外部口形无需张得太大,下巴放松。“到后咽壁”则是指口腔张开的深度。在提示这个教学术语时,学生的口腔会自然张开,气息随之自然吸进体内,同时教师需要加上提示横膈膜的张力。由于此时的身体有了气息的支持,所以产生声音及音色的动力也就充沛、积极得多。在牙关自然打开的前提下,上口盖脸颊自然上提,小舌积极抬起,自然达到打开咽腔部位的效果。与此同时,学生也就能相应理解歌唱时不断吸气的状态——即“打哈欠”的感觉,即使语言发声也能达到圆润响亮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一借助一根筷子或一支笔。用上下齿横咬住一根筷子,先练单母音a、e、l,再练辅音,用舌尖的字母组合拉(la)、拿(na)、哈(ha),再练后鼻音归韵字母亮(liang)、扬(yang)、娘(niang)。
在启发出字时,需要提示学生“四呼五音”的吐字部位,要求声音一句比一句响亮。由于牙齿咬住了东西,学生发声时无法用嘴发力,便会自然地用身体驾驭声音,这样就会领会运用气息发声、打开咽腔和喉咙的效果了。这比对学生讲授枯燥繁复的理论更有实际操作性。
当学生理解相关要求后,便可以拿掉筷子,进行口腔空间的驾驭运用。“咬紧字头归字尾,不难达到纯和清”,此时的声音会产生奇妙的音质和音色。实践证明,简单的教学提示、精确的教学手段、加上学生的配合,就会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通过训练,有些学生还体会到“气由心生”的道理。音乐真是一门“感觉至上”的艺术,它没有理性,只有深刻的体验,当人体验到其中的精髓和情感的宣泄时,才能用自己的歌喉去自由地传达情感。好听的声音并不是“唱”出来的,而是从歌唱者的心门宣泄出来的。这是因为,用嗓子唱出来的声音往往不是最真实的情感,至少是缺乏厚度的;歌声需要通过燃烧演唱者的生命才能传递最动人的情意。所以,声音不仅仅发自声带,而且来自“心门”,由心发出的声音是有气韵的,是能与天地达成共鸣的,只有会用气的歌手才能将作品的神韵传达给听众。“气沉丹田”、“气遍周身”的演唱,能最大限度地创造属于自己的气场,达到洞穿三界、“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材施教各成其功
选择《声乐与舞台语言发声》课程的学生来自戏剧学院各个不同的专业,曾经接受的专业训练内容不同、水平不一,尤其是发声基础参差不齐。为使他们都有所得,笔者采取了因材施教的办法,力求将他们的潜质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正确掌握了科学的气息发声方法之后,要求每个学生都把声音发出来,在进一步巩固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做到圆润、优美、持久。
教材的运用是从注重语言发声归韵着手的。笔者用一组“掰歌”的形式进行语言十三辙的练习,以旋律优美、熟悉而易上口的音乐,结合语言段子来解决发音问题。所谓“十三辙”分别是“发花”辙、“依士”辙、“际来”辙、“由求”辙、“灰堆”辙、“中东”辙、“江阳”辙、“也斜”辙、“梭波”辙、“人辰”辙、“言前”辙,“姑苏”辙、“遥条”辙。通过每一辙练习曲的训练,在讲解要领之后分别选择对应的歌曲进行声音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说与唱这对矛盾在不同声区的区别,以掌握正确的发音与吐字的规律,懂得气息的控制、口腔转换的平衡及声带与气息的阻抗作用,从而让学生在说好舞台语言的前提下唱好歌,在唱歌的基础上发挥嗓音能量,达到舞台语言及歌唱相对统一的声音效果与教学目的。
以“发花”辙(a ia ua)的具体运用为例。“发花”辙属开口母音,“a”母音是着力点,意念在上牙床当中,发音时牙关需放松打开,吐字注意上口盖的积极,上颚向上张开,演唱时鼻咽腔打开,若是略带点微笑则效果更好。其语言段子为“白石塔,白石搭,白石搭白塔,白塔白石搭,搭好白石塔,白塔白又大”,旋律运用为聂耳《卖报歌》。“发花”辙对应歌曲为《茉莉花》和《党啊,亲爱的妈妈》。
除歌唱外,笔者还针对解决舞台语言的训练运用了基本练习。第一是阶梯练习,第二是远距离语言对话练习,第三是人物的语言声音塑造。教学提示学生掌握语言的节奏、共鸣腔的运用、声音的运用等等。
通过训练,学生们感到了科学发声方法对于唱歌和说话的重要性。他们反映,过去总是凭着自己的天赋和下意识的直觉在舞台上说话、唱歌,往往感觉很累,且声音传不远,没多久嗓子就会很疼,唱歌也常唱不响,上气不接下气。在掌握了科学发声方法后,既保护了嗓子又使自己在当众说话、舞台表演、唱歌时都给人以美感。更令人欣喜的是,有些学生的声音产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初步掌握了气息发声的方法,懂得了不少知识,并提出了继续深造的希望。
36节课时的学习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专业演唱水准,这个目标是不现实的。不过,通过课程学习,通过练习不同的中外声乐作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却是完全做到了。这也是笔者向非表演专业戏剧研究生开设《声乐与舞台语言发声》课程的初衷。
确实,声乐学习能带给寻常人一副美妙的嗓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