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公共雕塑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2009-12-04鲍艳红向东文

魅力中国 2009年28期
关键词:环境艺术大众文化

鲍艳红 向东文

中图分类号:G206.2J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135-02

摘要:公共雕塑的新发展,成为城市环境艺术的组成部分。在大众文化与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今天,雕塑艺术由空间艺术向环境艺术的实质性转变,公共雕塑如何保持民族的独特性,体现时代精神,更好的营造理想的环境艺术,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关键词:公共雕塑;环境艺术;大众文化

随着经济腾飞和社会的变革,城市公共雕塑艺术有了新的发展。当前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上呈现的一些特点:(1)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发展经济促使人与社会的接触更多,精神需要亟待满足。雕塑艺术,满足了这一需要。(2)纪念性雕塑比重大幅度减少。公共雕塑题材与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纪念性雕塑失去主导地位。(3)广场雕塑比重增加。新建的大批公园广场,使公共雕塑为广大群众所认识。从中可以看出当前公共雕塑的政治性,教育性以及宣传性有所减弱,开始面向生活,更关注人性需要;这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增加艺术性和观赏性,但事实并非如此。

从许多公共雕塑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它应该具有的一些特色,如与环境气氛的协调,与心情的吻合,以及必要的审美性艺术性等等,而更多的是一种世俗化趋向。这里的世俗化指的是对流行的大众文化的一种迎合。实质上大众文化是在市场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产品,其特点是,按照市场的需要,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而这种关注无法从内在的人性需要出发,仅仅作为一种时尚标签,一种升值的消费观念存在,其重点关注直接付驻于感观价值与一般的观赏。

大众文化在当前文化市场中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原因是它依托多种媒体的组合效力。尤其是以电子媒介为代表的“视文化”时代,书刊,报纸等传统媒体的迎合下,一些世俗的,视觉化的东西被演绎得惊天动地,营造出对生存痛苦和空虚的某种关怀,灵魂对人生的深刻体验被分解成为无所畏惧,甚至是漫不经心。大众文化的优势得益于它平民化的外衣,似乎它反映的才是群众的心声。其实回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能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大都是反映当时的时代特点和精神,从人性自我出发思考总结的结果,平民化不意外即是世俗化画。

博览全球雕塑发展史,从秦始皇的兵马俑,汉代的乐府舞戏,敦煌石窟雕刻到古希腊的阿波罗,维纳斯和米开朗基罗,罗丹,亨利摩尔,无不印证出对大自然,社会大众和人个体本身的关注与思考,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及贯穿其中的人文内涵。当代公共雕塑应该更有表现的条件。为更好的欣赏雕塑这种形式的艺术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条件。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与交流的今天,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如何更有力的体现出时代风貌,如何能使人们看到更多的好作品?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这里包括许多方面的因素,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的关注与努力。

城市雕塑作为环境艺术的一部分,首先要有时代性。这主要是从它作品的实质和风格与时代相统一来体现,基于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其次,还应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雕塑艺术也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和艺术风格。继承传统不意味着沿袭原有的形式与技法,更多的是建立在对历史的反思上的提炼与创造,只有将民族性特点和精神贯穿其中,才能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第三,雕塑作品要体现出其独特的形式个性。黑格尔说:“雕刻则把精神本身表现于在本质上适宜于表现精神个性的肉体眼前……凭它自己而独立地站在那里。”雕塑是三维立体造型艺术,人们不仅可以多角度获得审美享受,还可以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体现更多的内容和意义。

公共雕塑作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部分,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城市雕塑对环境的关系并不是机械地服从依附,而是积极参与的主动行为。建筑几何性为主的空间,高大挺拔,给人强烈的现代感的同时,生硬,冷峻的理性线条感令人产生压抑躁动的情绪。以几何为造型的雕塑与几何形的建筑环境完美的吻合,自然是体现出一种和谐之美;然而面对古典形,曲线的,色彩丰富的活雕塑,同样为呆板的直线空间增添情趣,成为人与建筑环境间沟通的桥梁,这类雕塑同样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就物化文化载体的雕塑而言,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对环境施加影响的实质是人类精神的文化显彰。在当前的现代环境中,古典的,原生态风格的雕塑作品中,蕴含着现代人对传统人文情怀回归情愫与期待;在古老的传统的环境中设置现代抽象雕塑,又是一种对现代文明的精神关照,这正是公共雕塑所具有的一种主动性,即可以参与环境,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环境的魅力所在。公共雕塑对环境与建筑缺陷的补救与营造,以及作为审美主体性的一种对象时,使环境与建筑具有了艺术美学的映衬,提高了文化品格的层次。然而,整体环境的基调常由占据巨大空间体量的建筑形象与风格奠定,波及相关环境的服从与趋同,也强调着雕塑的形式语言的选择。反之,公共雕塑的精品所在地的环境与建筑形态也应该跟随该公共雕塑设计的风格有机的形成互补,两者的契合匹配是从相互衬托补充的关系中体现出来。

在城市化进程大发展的大背景下,理清多种因素并加以融合协调,辨正处理社会性与个性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动力。既依附于“环境”,又需从“环境”中表现出个性化的环境艺术特征,使其协调又不失丰富的效果,这是相关公共环境衍生的价值系统所建立的趋向准则,是衡量公共雕塑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

参考文献:

[1]《环境雕塑》.刘骥林.湖北美术出版社

[2]《公共艺术设计》.施慧.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3]《环境艺术设计》.王朋.中国纺织出版社

[4]《欧美环境艺术概览》陈海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猜你喜欢

环境艺术大众文化
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艺术发展前景与应用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
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