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贴近时代的探索

2009-12-04钱庆利

人民音乐 2009年9期
关键词:流行歌曲创作音乐

时值新中国60华诞之际,为促进音乐创作,特别是流行音乐创作的健康发展和进一步繁荣,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共同主办的“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于2009年5月23日落下帷幕。

本次大赛赛程历时近一年,范围遍及全国七大赛区(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第七),在经历了初赛与复赛的严格选拔之后,从两万余首作品中遴选出两百余首参加全国总决赛,可谓是佳作涌现、异彩纷呈。本次大赛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参与者之众、新作品之丰富,是近年来不多见的。

一、关于流行歌曲创作

流行歌曲的主要特点是流行性、大众性、娱乐性、商业性、时代性,其中,“流行性”则是判断流行歌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那么,“流行性”之有无或“流行性”之强弱又由什么来决定呢?显然,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笔者认为,流行歌曲作品要想在空间、时间上广为流传,就必须具有广泛的题材、多样的风格以及鲜明的时代特征。此次参赛作品从题材、风格上来看基本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从题材内容上说既有反映男欢女爱的《爱情的味道》、《能够爱多久》、《37度爱》等爱情歌曲,也有反映父母兄弟之间亲情和朋友之间真挚情义的《晚安朋友》、《爸爸再见》、《妈妈的眼泪》等亲情歌曲;既有表现军人胸怀大爱、无私奉献、铁骨柔情的军旅题材作品,如《小小兵之家》、《班长的红玫瑰》、《倾海之恋》、《白月亮》等,也有反映大灾大爱、团结自信、共克时艰的抗震歌曲,如《生死不离》、《坚持胜利到最后》、《孩子别哭》等;既有珍视自然,传达环保意识的环保歌曲,如《蓝月亮》、《醉了,丽江》、《白云》等,也有反映新农村建设及打工题材的农村歌曲,如《新村赛事》《家乡步步高》、《农民的一封信》等;既有意蕴深厚、表达对古老文化敬仰的复古歌曲,如《声声慢》、《如梦令》、《梦飞花》等,也有体现科技时代特色的作品,如《电话那端》、《爱情密码12345678》等。这些题材,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今社会不同阶层民众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世界。即使是《声声慢》、《如梦令》、《梦飞花》等古典题材的作品,也基本上能够以现代人的视角,表达当代人的内心情感。

从风格上说,所有参赛作品大的风格都属于“流行” (虽然都称为“流行歌曲”),但有些作品亦带有鲜明的美声及民族双重特征,甚至是多重特征。如《声声慢》就是一首用古代诗词来体现现代人生活的作品;再如《好日子慢慢过》,是一首表达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善待自己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再有,像《感恩》这样的作品,不仅具有流行、美声特征,还体现了某些艺术歌曲的特质。像那些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如《醉了,丽江》、《云的翅膀》、《喀纳斯的姑娘》、《新疆馕》更是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流行歌曲风格多样化的体现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创新民族必须具有的宽阔胸襟。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歌曲早已走出了那种喋喋不休、毫无新意、重复制作、自我情绪宣泄、甚至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创作怪圈,注重表现丰富多彩的、火热的现实生活。正如音乐人付林评价道:近年来流行歌曲呈现出民歌化、民谣化、美声化倾向,流行歌曲风格多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首流行歌曲作品,其流行的广度与深度不仅取决于一度创作的词曲作者,对二度创作的歌手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歌者的音乐修养、感悟能力、文化积累等等会直接影响到二度创作的深度,好的歌手有时候甚至能帮助歌曲的创作水平到达新的高度。嘉宾杭天琪以歌手的身份,提醒新歌的演唱者一定要充满自信,从容地展示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风格的把握。在处理“大情怀”和“小情感”的时候,应该运用不同的情绪,准确地表达出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揭示出作品的深层内涵,显示出自己与他人有别的艺术个性,惟其如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二度创作,而不仅仅是照谱宣科。

此次大赛中,很多歌手的演唱过于平庸,对作品的处理略显简单化,为演绎而演绎。但也有的歌手则显示出对作品的较强驾驭能力,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处理感染着评委与观众,如曹芙嘉演唱的《爱情的味道》、土鸡蛋组合演唱的《醉了,丽江》,歌手对作品的演绎很到位,有淋漓尽致、美轮美奂之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惜,这样的歌手太少了。事实上,词曲作者与歌手之间是互为选择关系,选择的不同,结果则会有很大的差异,但这种选择必须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使作品与演唱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互融关系,通俗地讲,二者之间要“适合”,以便形成合力,推动作品的流行。

关于流行歌曲创作,评委以及评论席上的嘉宾们也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各自对流行歌曲的创作观念、技巧、制作手段、演唱心得以及推广手段的体会,这些人大都是各个时期优秀歌曲的词曲作者或演唱者,他们在成功的道路上所经历过的酸甜苦辣对当下的创作者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词作家石顺义评委认为:歌词创作要与时俱进,要关注歌词本身的文学品质,词是精神、是灵魂。

音乐人黄小茂认为:词要简练,要言之有物,不能特别晦涩,不能为了写词而写词,好的词要有形象感。

歌唱家蒋大为认为:声乐艺术首先是语言艺术,词内在要有韵脚,要有节奏,一首作品的成败都在词,词要提炼。

音乐人苏越提及了创作者的“眼界”和“境界”问题。他表示,在改革开放以前,音乐创作者的眼界往往只是凭借自身的追求,在有限的认知中想象、发挥。随着时代的发展,资讯越来越发达,能够接触到的观念和音乐元素也越来越多,这成为扩大眼界的有力条件。但视野开阔了,并不意味着能写出好的作品,因为创作者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境界。

另外,歌词不能自我化,要考虑接受层面,要有时代感等创作观念也是专家评委们热议的话题。总之,一首好的歌词不仅需要关注词本身的文学品质,在语言上应具备朴实、易记的特质,还应融入现代观念,体现现代人的感情和语境,充分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艺术精品。

二、究竟谁说了算

本次比赛的评选方式较以往做出了很大的改革和创新,打破了过去比赛评委一统天下的局面,将50℅的评分权交给普通观众,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观众的积极性,他们纷纷通过短信、电话、网络平台投票,再结合各评委的现场打分,最终评选出获胜者,每场比赛的结果当场公布。这样的创新与改革使选出的作品更具代表性、贴近老百姓、更能够引起不同受众群体的情感共鸣。但由此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评选方式的二元化必然带来评选标准上的难以统一。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面对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地域、不同演唱方式的歌曲作品,不要说一般的听众难以给出理性的判断,即便是各位专家评委们在打分上也显示出巨大差异。笔者观看了全部的比赛,评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评委之间的差异,对同一首作品,不同评委给出的分值差竟然达到近30分,对于这种现象,也有观众向大赛监审组提出质疑,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先生的回答是:“音乐美学与音乐接受美学是所有美学中最难的一门学科,究其原因,音乐是抽象的艺术,不像影视、戏剧、文学那样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反复阅读来具象化。评委专业有异、修养不同、文化积累有别、所处的地域环境也不同,因此,很难摆脱个人的审美个性差异来达到大统一,这种差异是正常的,差异同时也生动地说明了评奖的公正、民主。”

另一种差异是评委群体与观众投票之间的差异,有些作品评委给出不错的成绩而观众的评分却很低,相反的情况也同样存在,如对作品《一路笑着走》、《大成之光》的评判即是如此。如果说评委之间的不同是个体差异的话,那么评委与观众之间的不同则体现了群体差异,一般的观众对作品的把握往往只局限在感性层面,也即作品是否好听、好唱、好记。而评委则更多地从专业角度出发,审视作品时常常偏向于感性基础上的理性把握,那就是作品不仅要好唱、好听、好记,更多地还要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对未来流行趋势的预测等等。鉴于这两种差异的客观存在,就给我们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到底由专家评委的观点还是由广大观众的评判来引领流行的问题?我想,这也是大赛留给我们的思考。

三、歌曲靠什么流行

基于本文,“流行”有两种理解,一是风格定位上的“流行”,也即体裁上的“流行”,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美声歌曲、民族歌曲、艺术歌曲等其他类型的声乐作品。这个概念也是“流行”的特指含义,即主要用来指适合一般人的爱好和教育水准的,在思想深度、外在形式和内在内容表现方面,比较容易被大众所普遍接受的物质或精神产品,比如,流行文化、流行服饰、流行音乐等。本次大赛评出的30首作品即属于流行音乐的一种。

另一种理解是传播层面的“流行”,是指那一类出现以后即得到迅速传播或盛行一时的物质或精神产品,比如,流行疾病、流行观念等。本次流行歌曲创作大赛的初衷就是要推出一批优秀的流行歌曲。因此,一首歌能否真正被传唱,除了歌曲本身优秀外,传播的时机、渠道等都是促使其流行的关键因素,由于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音乐制作技术的日益发达,传统意义上只依靠词曲作家来完成作品并且流行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台湾音乐人小虫评委认为:一首优秀的歌曲要想得到人们的认可,需要具备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在这三个全新的观点中,小虫着重讲解了人和的重要性,他说,对于一首歌而言,一个好的曲子就像是人的骨头,而优秀的词就是肉,骨肉是相连的。一首歌要想做到人和,除了词曲以外,录音、包装和细节处理更是环环相扣,融为一体。对于综合因素促成作品流行的理念,对此,付林也表示了认同,他用“综合打造”一词来概括音乐创作过程,这种综合打造就是所谓的“作词、作曲、编曲、演唱、推广手段等等”高度合一的创作过程,我们不妨用下列图示来展示作品流行的路径:

上图箭头所指的方向可以看作是作品从产生到流行的演进过程,词曲创作是根本,精良的编曲、制作是翅膀,歌手精湛的演绎是动力,多渠道的宣传是作品走向流行的助推器。从传播学角度看,作品的流行受内外两重因素制约,内因是作品本身,外因主要靠现代化传媒。虽然比赛在总体上取得了圆满成功,但同时也暴露出当下我国流行歌曲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国际化流行音乐语言的使用问题,民族音调的借鉴问题等等。大赛所产生的30首优秀歌曲能否成为日后百姓广为传唱的真正意义上的流行作品,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太早,那些落选作品暂且不说,即便是获奖作品也并非都是艺术质量很高的上乘佳作。另外,在专家评委与观众之间存在巨大审美差异情况下评出的作品,能否具有广泛代表性?短时间内也很难做出定论。

结语

窃以为,此次评出的优秀作品是观众与评委之间在审美观念上妥协的结果。一等奖第一名的作品《醉了,丽江》(徐荣凯词,土土曲)融入了说唱、民谣、民族乐器、和声等多种音乐元素并以组合的方式呈现,这种过于复杂化的创作及演唱形式虽然新颖,也得了最高分,但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流行歌曲简单、易学、易记、琅琅上口的基本创作理念,势必为日后的广泛流行埋下隐患。然而,比赛就是比赛,结果是客观存在的。惊喜也好、失望也罢、满意也好、批评也罢,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坚信,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和前进,不管是路途畅达还是举步为艰,过程远比结果更有意义。作品是否流行是交由时间来评判的,正如作品的产生需要过程一样,作品的流行同样需要过程,但愿依靠作品本身的力量以及媒体的广泛宣传,这些获奖作品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

钱庆利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金兆钧)

猜你喜欢

流行歌曲创作音乐
改革开放以来流行歌曲的正能量表达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打支山歌过横排》——“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五
《摘葡萄》——“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四
流行歌曲——贾樟柯的银幕“签名”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