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高校音乐剧专业发展现状探析中国音乐剧前景

2009-12-04刘凯华

人民音乐 2009年9期
关键词:音乐剧艺术专业

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融音乐、戏剧、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以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

自1996年开始,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两所高校首次开创了国内音乐剧教学的先河,至今为止,又有四川音乐学院、吉林艺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开设此专业。音乐剧专业对考生的要求较高,要求既懂音乐又会表演,且会声乐和舞蹈,与单一学科相比较,给选拔优秀人才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一、音乐剧专业招考选拔模式及应试群体分析

目前北京舞蹈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设置了音乐剧系,其他几所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将音乐剧专业纳入表演系、音乐表演专业等。考试内容分为几部分:1.对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察;2.对声乐资质情况的考察(声乐);3.对音乐素养方面的考察(听音、视唱等);4.对身体协调能力的考察(北京舞蹈学院要求考生在复试时考舞蹈或武术);5.对学生表演能力的考察(一般为命题小品);6.对学生文艺修养方面的考察(一般为口试)。在各部分考察内容中,对声乐资质情况的考察尤为重要,有初、复试和三试的学校一般在每一个考试的环节都设立对声乐资质情况的考察,其他考试内容则分布在各个考试环节中,一般不再做重复考察。

通过笔者的走访调查,目前,考音乐剧专业的学生多为声乐专业,其次是表演专业学生,再次是舞蹈专业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素质大多不全面、不成熟,对音乐剧专业了解不充分,对专业教学模式及就业前景认识模糊。

二、高校音乐剧专业发展现状

1.生源现状:根据笔者对考上音乐剧专业部分学生的调查,素质全面的生源非常少,大部分学生如上所述,能力不全面,专业发展不均衡。

2.课程设置:设有音乐剧专业的大部分院校在专业上都以声乐为主。之外,还开设了舞蹈、钢琴、合唱、台词、表演等课程,大体看来可以分为三类:即声乐、舞蹈和表演课,但此三类均以独立形式存在,并未结合音乐剧专业对声乐、舞蹈及表演的教学要求,此三类的授课内容、形式和效果基本不符合音乐剧专业的要求。

3.就业现状:大部分毕业生都没有成为音乐剧专职演员,在影视剧组做群众演员的人不在少数,也有个别人做音乐教师。

三、对音乐剧专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从发展现状上看,生源不好是音乐剧专业发展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但深究其原因,这与中国现在还没有培养出适合音乐剧存在、发展的土壤有直接关系。实际上,中国的高雅艺术市场,在近二十年间才逐渐培育和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演出市场化,由专门的艺术公司来操作和掌控票务等事宜。即使如此,多场演出仍然在前期宣传时就以各种渠道联系到赞助单位,赞助单位出资买到一定百分比的票额,剩下的票才抛向市场,这样的运营模式能够“旱涝保收”,但绝大多数演出是否能够真正经得住市场的考验,现在还很难说,这是中国演出市场的整体现状。

音乐剧又是各种艺术门类中较为薄弱的演出形式。首先,广大民众对这种演出形式很陌生,在问卷调查中(在社区随机抽查),大家一般对歌剧、舞剧、话剧、交响乐还有一定的认识,但90%以上的被调查者并不清楚音乐剧的具体演出形式,不知其为何物,更谈不上观看和欣赏。从2008年10月—12月这一季度北京的各类演出来看,在200余场演出中,只有《灰姑娘》等4部音乐剧,其中由中国创作和演出的只有《蝶》一部,与其他各门类艺术形式的演出数量相形之下,可见一斑。

其次,分析一下从事音乐专业的群体,在表演方面,音乐剧专业的学生最终没有从事音乐剧表演专业,非音乐剧专业的各专业人士也基本不考虑涉足此专业;在创作等方面,在近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虽创作了《我们现在的年轻人》(1982年首演,中国第一部自己创作和演出的本土音乐剧)、《搭错车》(1985年首演)、《秧歌浪漫曲》(1995年首演)、《日出》(2002年首演)、《花木兰》(2004年首演)、《金沙》(2005年首演)等,但与《猫》、《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歌剧院幽灵》(《歌剧魅影》)等欧美音乐剧相比,在音乐、编剧、华彩唱段、场景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换言之,以上所列欧美音乐剧在世界范围内的演出均取得极大的成功,创造了很高的票房,而中国本土的音乐剧国人尚未知晓,更不必提走出国门了,目前还不能与世界接轨,必须要承认这一差距。

造成这一差距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繁荣发达,社会生活节奏和公众的心理节奏也大为加快,人们对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形成并风靡的喜歌剧、轻歌剧失去了兴趣,一种充满了插科打诨的滑稽表演和新鲜活泼的歌舞节目的演出形式出现在舞台上并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这就是“音乐滑稽剧”。早期的音乐剧实际上是一种由各类艺术因素拼盘而成的歌舞杂剧,充斥着色情等低级趣味,是一种“文化快餐”,随着《演艺船》的首演(1927年),使音乐剧摆脱了早期的原生型、粗糙和鄙俗,形成了歌、舞、剧协调发展,思想性、艺术性、商业性齐头并进的特点,逐渐走向成熟。之后,相继出现了《波吉与贝丝》(1935年首演)、《西区的故事》(1957年首演)以及后来的《猫》、《歌剧院幽灵》等剧,从题材上看,已不完全是滑稽剧,出现了正剧甚至悲剧,但悲剧结构中仍然保持了喜剧因素,这是音乐剧的基本特性,也是西方观众的潜在审美习惯。以《西区的故事》为例,虽然它的整体结构与风格都明显地呈现出悲剧的面貌,但它并不排斥喜剧因素,而是根据戏剧内容表现的需要,极为得体地引进了某些喜剧因素。在剧中的《阿美利加》一段,伴随着野性的舞蹈,来自波多黎各的移民青年们以玩世不恭的讥讽口吻嘲弄了英国和美国的社会现实,他们用大量反话、双关语讥笑美国的自由和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嘲弄自己来到美国的愚蠢,这种讽刺和嘲弄的手法为音乐剧惯用,并成为基本艺术特征之一,也体现出西方人在讽刺和幽默中得到心理上的巨大落差的审美习惯。

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儿童歌舞剧,黎锦晖先后创作了《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小小画家》等12部儿童歌舞剧和《可怜的秋香》等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这些作品绝大部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其音乐多用民歌和戏曲曲牌,歌词通俗流畅,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可以看作是中国音乐剧发展的雏形。但在此后的三十年,中国经历了近代史上最为动荡不安的民主革命与民族解放战争,中国的音乐剧失去了最佳的发展时间,而后,在“戏剧起源于劳动生产,成熟于阶级斗争”的教条下,我们不断重复着“样板戏”和《白毛女》等作品,在文艺作品领域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在民主革命时期出现的《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秧歌剧,从舞台呈现节奏和整体处理手法都更接近于戏曲。经历了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奔小康”的阶段,广大民众在物质基础和审美习惯上还没有充分条件接受音乐剧“幽默和轻灵”的风格。

随着中国物质文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渐渐多样化,中国渐渐具备了音乐剧发展的土壤。要提高音乐剧在我国的发展水平,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模式

1.教学中要走“音乐剧”模式。像著名的日本四季剧团,音乐剧演员全部的训练就是歌和舞,课程非常集中有效。这种培养模式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如:建立音乐剧式的练声,舞蹈动作要从已有知名音乐剧中提炼或借鉴,使学生能够适应“载歌载舞”。关于音乐剧的“表演性”,要在“歌”和“舞”中去挖掘,对二者的掌握要游刃有余才能够进一步去谈表演。

2.课堂中要多排练知名音乐剧片断,我们知道,上演整部音乐剧需要支付购买权,这是一笔高昂的费用,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它拆开、揉碎,更要不拘场地和形式多搞演出,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出“演出型”学生,才能在表演上推动音乐剧的发展。

3.要有“走出去”的机会。仅仅通过影音资料和在剧场中观摩音乐剧所得出的经验是不够的,要有机会能够“走出去”,深入到国外音乐剧的教学中汲取养分,能够亲临国外一些知名艺术团体排练音乐剧的现场。

(二)政府应大力支持和投入

1.鼓励创作:如文化部文华奖,在第五届、第七届、第九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等届中,先后有《鹰》、《五姑娘》、《蓝眼睛·黑眼睛》、《快乐推销员》、《星》等音乐剧获奖,再如2007年广东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首次囊括了音乐剧门类,评选推出了《星》、《卖火柴的小女孩》两部音乐剧(后者为童话音乐剧)……这些奖项的设立和评选极大地鼓舞了音乐剧的创作。

2.音乐剧的制作上,政府应给予支持和投入,如音乐剧《蝶》的资金来源由国家和省专项资金以及武汉市自筹资金构成,该剧经历了2007年9月开始的北京首演和全国巡演之后,2008年7月应第二届韩国国际音乐节之邀远赴韩国演出,并获得组委会颁发的最高奖项——特别奖。它作为中国音乐剧在国际上获得首肯,是中国原创音乐剧走向国际的一个良好开端。

3.政府支持和鼓励艺术团体排练、演出音乐剧:在现有艺术团体、尤其是知名歌舞团中启动音乐剧的排练和演出,它们囊括的专业齐全,演员素质高,有组织歌剧、舞剧等其他姊妹艺术的相关经验,有孕育音乐剧的土壤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中国歌剧舞剧院排练演出的音乐剧《花木兰》、《茉莉》,解放军二炮文工团出品的大型音乐剧《英雄后裔》等,都是较为成功的体验;鼓励各省、市级歌舞团对音乐剧进行创作和演出,这对音乐剧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有非常大的意义,如音乐剧《五姑娘》是由浙江省嘉兴市文化局策划的,主要的演员来自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剧《星》由广州市文化局出品,广州市歌舞团创作演出。

(三)从提高全民素质方面入手

1.媒体介入:在中国,观看电视节目是全国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电视这种媒体作为平台重复播放的内容最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艺术的普及,现在中央电视台已推出了音乐频道,建议在音乐频道、综合频道和少儿频道等能分时间段重复播放音乐剧选段或者是选曲,在少儿频道,建议把音乐剧配以小朋友们喜爱的动画画面,具体效果可以参照《歌剧幻想曲》的制作,可以带领大家轻松巡礼音乐剧艺术的殿堂。

2.教育普及:为了国粹京剧的保护和传承,现在京剧已经进入中小学艺术课堂,参照京剧普及的模式,可以在艺术教材中适当加入音乐剧内容,以欣赏教材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能够初步了解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为今后的欣赏乃至学习奠定基础;另外,希望音乐剧专业的毕业生要脚踏实地,在目前不容易找到出路的现状下,能够投身到基础教育之中,假想音乐剧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到中学甚至小学,从儿童音乐剧或青少年音乐剧的创编、排练做起,将是一种“星星之火”的态势,其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郑宝华《审时度势向前冲》〔J〕,《舞蹈》,2008年第2期。

[3]曲永利《蹉跎中开始——有感音乐剧教学》〔J〕,《舞蹈》,2008年第2期。

[4]訾娟、张旭《中国音乐剧作品选集》(上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5]余秋雨《观众心理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袁禾《中国舞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刘凯华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教师(责任编辑张宁)

猜你喜欢

音乐剧艺术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纸的艺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