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情怀的理性演绎
2009-12-04杨慧
杨 慧
09年4月24日晚,钢琴巨匠毛里奇奥·波利尼(Maorizio Pollini)钢琴独奏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在无数目光的聚焦中,一位略显矮小的老人走上舞台来,他周身却散发着不可阻挡的炫目光芒。
整场音乐会演奏的曲目(包括返场曲目)都是肖邦的作品。波利尼当晚演奏有前奏曲、叙事曲、奏鸣曲、玛祖卡、谐谑曲、波兰舞曲、夜曲、摇篮曲以及加演的练习曲等,基本囊括了作曲家使用过的大部分创作体裁。演奏肖邦作品对于在1960年第六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得第一名的波利尼来说是得心应手,同时也让观众大饱耳福,听到了“正版”肖邦的诠释。音乐会曲目设计精心,强弱搭配,张弛有度,合理安排。上半场是重头作品是《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下半场是《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
上半场音乐会以《升c小调前奏曲》作为开场曲,这是首经常被钢琴家用在开场或返场的作品。在一束柔和的橘色灯光下波利尼的手指一接触琴键,那简练的下键,不凡的声音,瞬时便把观众带入了神圣的音乐世界。尽管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演奏厅的构造和发音都不是十分完美,但波利尼却只用了短短的数秒钟便让观众在心中惊呼“这就是伟大的波利尼”,他有着细腻的触键和诗人浪漫的气质,尤其是歌唱性的表现和左手旋律线条进行做得很到位。
接着是《F大调叙事曲》,波利尼演奏没有片刻犹豫,似乎这样一首难度很大的炫技性的乐曲对他来说只是信手拈来。钢琴家出神入化地运用半踏板把声音控制得恰到好处,牧歌式的风格把我们带到了悠闲自得的天地,突然钢琴家集中全身力量发出坚定、果敢、刚毅、戏剧般的声音把观众从田园静谧的风光带到了暴风骤雨中,(47—62小节)左手八度及右手双音跑动弹奏无论在力度、速度和准确性等方面听起来都令人震撼。右手高难度的双音在快速度中渐强渐弱跌宕起伏控制得很好,而宏大的音响效果,悠长的气息,无可挑剔的技术,非常鲜明的强、弱对比等通过精彩的演奏把各段落衔接得无比自然表现了波利尼对肖邦这一作品的完美诠释。波利尼把这首乐曲的“诗画感”展现得很清晰,创造出一片遐想的空间,把传说中的“水妖”故事,在165—196小节处,仿佛看到水妖慢慢浮出水面引诱少年并吞噬他,然后,197—204小节水妖退回水里,音乐渐渐消失。
接下来是两首夜曲,夜曲是最能代表肖邦浪漫气质的作品,而波利尼的“冷酷”气质恰恰与之截然相反。因此波利尼所演奏的肖邦夜曲往往是有些争议的。波利尼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他演奏作品时是完全忠于原作品的,并不会刻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忠于原作品的波利尼在演奏肖邦夜曲时,通常被认为与鲁宾斯坦相比少了几分浪漫而多了几分理性。波利尼演奏的《降D大调夜曲》3次主题旋律的陈述,力度变化不是十分鲜明。尽管对于这种处理是见仁见智的,但是波利尼所演奏作品的完整性极好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全曲结构设计非常合理紧凑,歌唱性的表现无论是从音色、句子、呼吸、换气、语气等等也是令人折服的。
上半场的重头戏是《第二奏鸣曲》,这首作品展现了波利尼无音乐处理和技术上全面的实力,体现了钢琴家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艺术沉淀。波利尼将整首作品处理得一气呵成,四个乐章衔接自然,无论技术性片段还是各乐章音乐风格的体现都十分到位,使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独特个性。第一乐章整体弹奏得比较紧迫,但钢琴家巧妙地运用休止符来表达喘息的音调,从而做到张弛有度。第二乐章是一个炫技的部分,重复的八度和双音技术无懈可击,更令人叹止的是那具有无尽张力的刚性触键使得优美的情绪和激昂的情绪交替出现,气势强大,从容不迫。第三乐章的《葬礼进行曲》中,波利尼用他那丰富的音色表现了丧钟的低鸣,节奏迟缓稳定的向前行进,体现了肖邦为祖国而悲哀的心情。最后乐章波利尼弹得十分出彩,琴键上的手指如同蝴蝶般翩翩起舞,灵动的声音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这一乐章也是最好地表现了波利尼快速跑动的表演技巧,掀起了音乐会上半场的一个高潮。
下半场以《降b小调第一谐谑曲》开场。经过中场休息,钢琴家上场后刚一坐下便“不假思索”地直接下键,双手的和弦斩钉截铁,正如《键盘上的奇迹》中讲到的波利尼,“他有力的触键使琴音的幅度大为增强,弹出无比惊人的音量、尤其使左手强大的音量及硬质音响。”①这首谐谑曲的风格与波利尼的演奏风格不谋而合,二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波利尼的高超技巧让现场瞬间沸腾,例如,第9—43小节乐句间紧凑向前一浪高过一浪,没有片刻的喘息;第476—540小节左手大段的八度及双音快速跳动不但准确无误,而且能够同时保证集中的声音和刚性的音色;第570—625小节,演奏得一气呵成,富有冲力,左手远距离快速跳动把节奏的棱角突出,并且把右手旋律烘托得热烈激动,和声演奏的丰富变化把乐曲推向了顶峰,这一切向观众展示了波利尼非凡的琴技和高超的音乐理解力。
随后波利尼将肖邦作品33号的四首《玛祖卡》呈现给观众。玛祖卡是肖邦对祖国波兰民间音乐热爱的最直接的体现,谈到肖邦的玛祖卡就不得不提到中国钢琴家傅聪,他是世界上公认的肖邦玛祖卡的最好演绎者。而波利尼所演奏的《玛祖卡》与傅聪相比少了分“自由”,而多了分“规整”。在对于“rubato”的处理上,波利尼将其理性地处理为“点到为止”,分寸感拿捏得很到位。我认为波利尼的第二首演奏得最好,听起来有一种随之起舞的冲动,强和弱的演奏表现了舞蹈时远时近的生动场面。
接下来的曲目是音乐爱好者熟悉的《摇篮曲》(作品57号),这首在返场时常选用的作品,整首作品织体单一。波利尼弹奏的左手节奏平稳,与右手的华丽灵巧形成了对比,同时又将它们处理得非常和谐,那抒情的音调仿佛夜深人静时弹奏出优美恬静的旋律,富有诗意。
从演奏《“英雄”波兰舞曲》(作品53号)开始,波利尼大师的情绪愈来愈高涨,这也点燃了全场观众。在弹奏这首乐曲之前,我后排几位附小钢琴专业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在嚷:“我太喜欢这首曲子了!”“英雄”作为全场压轴曲,也深得中国观众的心。波利尼演奏这首曲子气势非凡,从第一个音开始就昂扬着一种一冲到底的气概。波利尼第一个音双手八度整齐快速的下键铿锵有力洪亮的声音像乐队在进行。尤其中段,6个琶音强奏后,左手的八度持续进行并把旋律力度变化起伏推进,张弛有度,长气息渐渐地一层层推向高潮,仿佛感觉到万马奔腾的效果。但是,稍嫌不足的是,左手八度持续进行的中段速度稍慢,听起来是个比较“保险”的速度。还有,在演奏中有一些音弹得“不准”碰音现象。
返场,他弹的两首肖邦练习曲。肖邦练习曲是波利尼拿手的强项,那张练习曲的CD始终卖得很好,被钢琴学习者当作教学版的范本。练习曲再一次展现了波利尼扎实的基本功和灿烂的技巧,《“革命″练习曲》弹得节奏棱角鲜明,下键利索,声音清晰,音质完美,十六分音符奔腾呼啸,强大的和弦呐喊咆哮着,表现出肖邦对祖国无比热爱和悲愤的心情。
《第四练习曲》速度飞快,像上足了的发条动力十足,手指动作十分简练干净灵活,从容不迫、一气呵成。在始终保持的快速度里,把节奏、重音的“沟沟坎坎、弯弯绕绕”全都轻松、到位地表现出来,听起来十分过瘾。
在雷鸣的欢呼声中波利尼又加演了他比较喜欢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可能是受观众热烈情绪的感染,波利尼在演奏这首耳熟能详的乐曲速度偏快和情绪上偏于激动,稍嫌偏粗。但是肖邦的爱国情绪被波利尼尽情挥洒着,音乐处理非常感人,具有独到之处。
返场最后一曲“雨滴”的声音一出来,和前一曲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情绪上趋于内敛,演奏家的力量集中在了指尖上,一颗颗晶莹的雨滴清透地滴落在观众的心上。这时我觉得他和大家的心是连在一起的,听起来有一种悲切、惆怅、分别……也感觉到大师在和大家谢幕。整场音乐会首尾呼应,都在慢板中结束。
整场音乐会持续到近22点,全场观众长时间地鼓掌欢呼,波利尼谢幕达10多次。他不是单纯地从技术上,或音乐上的过人,更因他有深邃的经历、涉猎广泛的曲目……,在舞台上有临危不惧、从容不迫、收放自如的王者风范。他具有强大的“气场”驾驭着那架黑色钢琴和全场的观众。
波利尼对于国内学习钢琴者来说是亲切、熟悉的;不仅是因为大家熟知他传奇般的艺术经历。笔者因为无数次地聆听他的CD,所以观看他演奏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演奏的肖邦给了我太多的启迪,如对于声音的产生和建立、触键的适度、节奏的掌控、技术的解决、音乐的结合、整体结构的安排等等。尤其,他的演奏是一部难得的规范、严谨教学范本。我想很多国内和我经历过这时期的钢琴学习者会有同感,波利尼对于我国的钢琴事业无形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波利尼已过了自己艺术生涯的鼎盛时期,甚至有些作品演奏得不是那么“完美”,但是波利尼那种始终对艺术的追求、敬业、严谨的优秀风范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学习。
①友余《键盘上的奇迹》,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2月北京第二次印刷,第125页。
杨慧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钢琴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