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政策需要科学调控

2009-12-04李建新

探索与争鸣 2009年7期
关键词:年龄结构人口普查生育率

李建新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从以往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可以看到,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变化有较大的起伏。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41%,到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下降到3.56%。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由于我国人口的生育水平随死亡水平下降而下降,致使人口年龄结构开始朝着老龄化方向变化。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逐次上升,分别达到了4.91%、5.57%和6.96%,2000年我国人口已跨入了老年型。

从全国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无论是在地区之间还是城乡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地区差异上看,2000年第五次普查数据显示,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要高,如上海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高达11.53%;而西部相对较低特别是西北地区,如新疆老年人口比例仅为4.53%。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各地区不同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所致。从城乡结构上看,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要高于城镇。这一事实似乎与相对较高的乡村生育水平的事实相矛盾,因为一般而言生育率越高,人口老龄化程度越低。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乡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迁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而流入城镇的绝大多数为年轻人群。所以,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主要是人口迁移流动的结果。

对一个封闭人口来说,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是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直接原因。西方人口学家在生育率和死亡率对年龄结构老龄化进程的影响研究中,已有明确的结论: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双向和分阶段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会导致人口年轻化,而后期即低死亡水平的进一步下降则会促进人口老龄化。[1]换言之,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是出生率持续下降、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结果。

那么,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动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西方人口转变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上做了阐释。西方传统人口转变论最初是由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于20世纪初提出的,后来许多学者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二战以后,人口转变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其中美国学者诺特斯坦(F.W.Notestein)的论点较有影响,他研究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人口转变问题,认为决定人口转变的根本因素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到了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口学家伊斯特林(R.A.Easterlin)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之上,从现代化进程的角度考察了生育率的转变,建立了多因素、多层次的理论分析框架。尽管人口转变的理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缺陷,特别是对后来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缺乏解释力,但是对于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是人口转变的根本原因这一结论并无疑义。概言之,工业化、现代化或社会发展必然导致人口转变,即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从高到低的转变,而人口转变又必然导致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迎来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背景。

中国人口转变一般被认为始于新中国成立,起先是死亡率明显、迅速地下降,而全国性的生育率转变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介入,并迅速由高生育率水平转向低生育率水平。中国人口转变速度之快,为世人所瞩目。尽管对中国人口转变的理论解释有争议,但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中国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相互作用的结果[2]。就生育率转变而言,固然有着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但计划生育政策大大压缩了生育率转变的时间,进而大大加快了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速度。可以这样说,计划生育虽然不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根本原因,因为即使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也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人口转变走向老龄化;但计划生育是中国人口加速老化的直接原因,即中国强有力的计划生育的开展,使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而生育水平持续的下降,直接加速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进而,计划生育对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有学者过去进行了这方面的量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从20世纪70年代起至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实施人口控制使0~14岁人口比例,由假如没有人口控制的39.7%降到实际控制之下的33.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则由如果不受控制的4.4%提高到4.9%。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假如没有计划生育对人口的控制,0~14岁少年人口比例会降到36.4%,而实际上则降到27.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也由如果不受控制的4.8%上升到5.6%,促进了中国人口由年轻型转向成年型。事实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还将持续下去。以联合国不同生育水平的预测方案为例,在假定死亡水平相同的条件下,选择相对宽松的生育政策如总和生育率1.85,和继续实施较严的生育政策如总和生育率1.35,其结果有很大不同。可以看到,生育政策越严紧,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越快,老龄化的程度越高。预计2030年两个方案的老龄化系数差值为1.2个百分点,2050年差值扩大到4.1个百分点,这完全是由不同的生育政策所致。

放在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考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其老化速度之迅速也是显而易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水平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一个起点上,同属于一个人口发展行列。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伴随着生育率迅速下降而开始呈现。21世纪初,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仅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还超过了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平均水平。从联合国预测结果看,未来我国人口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都会趋于老龄化,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则是空前的。2010年左右,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将出现增长的拐点,即由平缓上升转向急剧加速上升。由图1可见,从2010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彻底分道扬镳。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按中生育水平方案预测)将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如果是低生育水平方案,老龄化程度将会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发展中国家的近两倍。此外,在与两个具有可比性的亚洲大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的比较中也可以发现,我国人口进入老年社会和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4%的时间,比这两个国家差不多要提前了20年,足见计划生育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人口转变,而人口转变必将带来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发展的必然变化趋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作为“干预”生育行为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也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重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我们必须正视这一事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好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发展的调控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人口、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竞能. 现代西方人口理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01.

[2]顾宝昌. 论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在我国生育率下降的作用. 中国人口科学,1987(2).

[3]肖立见. 中国人口控制数量、经济效果研究.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126.

猜你喜欢

年龄结构人口普查生育率
低生育率:怀疑、再调查与重复验证
人口普查学问多
邮票上的人口普查
邮票上的“人口普查”
韩国生育率创50年来新低
人口普查为什么既要“查人”又要“查房”
全球生育率,新加坡最低
基层组织增活力“两学一做”促发展
基于人口红利缩减的我国经济增长对策探讨
外籍妈妈提升德国平均生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