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2009-12-03刘晓哲
刘晓哲
陈建民,男,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现任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煤炭职教协会会长,石景山区人大代表。
记者:2007年贵院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立项的100所高职院校之一,请您谈谈步入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对学院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陈建民:近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在我国办学时间还不长,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高职院校在迅速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还要承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任。因此,迫切需要有一批优秀的高职院校走在前头,积极进行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把高职先进的办学理念内化为制度,在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构建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其宗旨就是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质量建设的长效机制,打造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世界品牌,引领全国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院有50多年的职业教育历史,14年的高职办学经验。学院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以特色求进步、以人才创品牌”的发展思路;坚持“立足首都,面向工业,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产学合作为途径,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毕业后就能上岗顶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步入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行列,使我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在办学政策上得到更大支持;二是在办学制度保障上更加有力;三是项目经费的投入加大,使学院内涵建设得到迅速提升;四是在品牌效应上得到极大扩展,在招生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更好保证;五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赢得更多信誉支撑,推动校企合作得以深入开展;六是全院上下对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更加清晰,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更加明确,教职员工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同时,我院也面临着能否承担起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一社会责任的考验。
记者:作为一所高职院校,请您谈一谈贵院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的思路与举措。
陈建民:我院着力建设三级重点专业:国家级精品或改革试点专业、北京市精品专业和院级精品专业。我们以国家级重点专业为龙头,以北京市级重点专业为支撑,以院级重点专业为基础,整体带动全院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不断深化加强专业建设,特别是重点专业建设,形成亮点,形成品牌专业,强化重点专业对专业群建设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培育成强势专业群。通过加大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安全技术管理、工程测量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和通信技术等5个专业及其专业群的投入,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亮点”,推动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实现了学院专业建设整体推进。通过重点专业的建设,打造了一支专业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建成了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室、实训基地;构建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没有精品课程就没有精品专业。课程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学院教学工作形成特色的关键所在,多年来的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教材建设等工作都要在课程建设中去体现。我院将精品课程开发纳入科研管理项目,设立专门的开发经费,重点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对参与研究开发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教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与企业合作,通过岗位能力分析,建立以岗位能力为主线,“双证”融合,“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和实际工作任务”要求的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考核标准,分解职业能力,形成基本素质和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3个层次的能力体系。学院与首钢集团、北京京门电气有限公司、北汽福田、中国建筑总公司、中兴通信、京煤集团等企业合作,以项目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建设优质课程和核心课程。我院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有:依据职业岗位要求,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按照职业标准,将岗位能力分解为若干个能力模块;结合生产实际和能力训练要求,开发相应的项目任务;制定融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编写适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教学的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
记者:请您结合贵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特点,介绍一下师资队伍建设的做法与效果。
陈建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要使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行业的要求,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以学校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特色和示范性的关键。示范性院校建设就是要积极探索教育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根据示范性建设的总体要求,我院确定了在办学模式上,推行校企合作;在教学模式上,实现工学结合;将专业建设作为示范性建设的载体与核心的方针。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从整体上讲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学校、企业、政府3个层面都在进行探索和实践。
我院以校办企业、校内共建企业和校外合作企业为依托,针对各专业职业岗位要求,结合自身专业实际和特色,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拓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拓宽学院的教学空间和学生的学习空间。积极拓宽和完善“校内产学一体”、“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程实践不断线”、“学岗直通”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工学结合的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的教学管理制度;在生产实习、顶岗实习过程中注重学校正常教学管理的延伸,在学校管理的同时聘请企业车间主任、班组长担任兼职辅导员,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管理规则和实习考评标准,把培养职业道德、质量意识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我院的生产性校办企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这种天然的优势为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我院以校办企业为基础,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形成了“校内产学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首钢集团、京煤集团、神华集团、中煤北京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紧密合作,实施长、中、短期“订单培养”模式,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提供实训设施、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学生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了学生和职业的无缝对接。与中国建筑总公司、北京测绘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实施“工程实践不断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特点和企业生产实际,为学生确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企业指导人”,实现工程项目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长期以来,我院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努力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这也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标志之一。学院不仅重视安排校内专职教师到企业实践,而且还聘请企业行业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渐提高兼职教师的比例,利用企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弥补校内专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
学院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通过“学历提升、企业引进、在职培训、培育兼职”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制定了鼓励教师提升学历的政策,把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纳入科研项目管理,对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全额报销学费并提供1.5万元到3万元的学位论文经费。从2004年到2007年,共有80位教师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资助,其中已有5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60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学院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教学和科研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狠抓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梯队建设。根据专业建设发展目标,选拔专业带头人,并对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学院制定了《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实践锻炼,目前学院专职教师中,85%以上具有企业半年以上工作经历,具备良好的双师素质。对新教师、企业调入人员和兼职教师,学院以较大投入开展全方位的师资培训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基本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教师队伍。
记者:您在职业院校工作了几十年,您觉得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前景如何?新形势下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陈建民:从根本上说,任何层次和类型的教育都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我国的高职教育的兴起也是这样。谈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前景不能离开我国的国情。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加快教育发展,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强国,高等职业教育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作出重大的贡献。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0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而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和传统的职业教育都无法满足这种新的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践证明,我国完全可以创造自己的有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因此,我国的高职教育前景是无限光明和十分美好的。
但是,从1985年开始通过职业大学办高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高职教育还不到25年的时间,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也只有10多年的时间,相对于高职教育历史悠久且较发达的国家来说还比较年轻。相对于西方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宏观层面上来说,还是要解决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做好、做强、做精,作出特色,形成示范就不容易了,需要做大量具体的工作,需要付出很多的智慧和汗水。从学校层面来说,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完善、专业建设、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实训基地的建设都是学校建设中的重点和永恒课题。通过一系列的投入、建设与改革,示范性院校必须找准并牢牢把握自身的特点,这样才能保持优势,处于领先的地位,做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需要注意的是,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需要有与其发展和特点相适应的政策和保障。高职教育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需要社会更多的认可和理解,当然,更需要一代一代的高职人坚定信念,忘我奉献。我相信,有了政府的政策与制度保障,有了社会的需要与认可,有了全体北工职院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必将放开手脚,结合自身优势,走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道路,在推进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中,打造具有鲜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高品质的高职教育品牌。■
[责任编辑:包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