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中国的角色定位

2009-12-03尹继志

上海金融 2009年10期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改革路径角色定位

尹继志

摘要: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虽然有其进步性,但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影响到世界经济的稳定运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加快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新的形势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决策机制正在发生变化,G20逐步取代G8的决策地位,新兴经济体成为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特别是中国的态度和立场受到各方的重视。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应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路径;角色定位: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9)10-0005-06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与缺陷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特点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调节各国货币在国际支付、结算、汇兑与转移等方面所确定的规则、惯例、政策、机制和组织机构安排的总称。它是国际货币关系的集中反映,构成了国际金融活动的主体框架,要一定时期内对各国之间的货币金融往来。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效且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世界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有着储备资产安全、汇率制度稳定和国际收支调节有效三个层次的内涵。从时间先后看。国际货币体系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际金本位制时期,从1861年英国实行金本位制开始,在20世纪初达到鼎盛,一战前基本消失。一战后尝试恢复。但随着经济大萧条最终彻底失败。第二阶段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起始于二战结束的1945年,美元成为储备货币,美元同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调节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机构,由于“特里芬难题”的存在,这一体系于1973年解体。第三阶段是牙买加体系时期,始于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临时委员会《牙买加协议》的正式签订日。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是:(1)将业已形成的浮动汇率制合法化,成员国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汇率制度;(2)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货币彻底脱钩;(3)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创立特别提款权(SDR)并把它作为世界货币之一,成员国可用SDR来履行对IMF的义务和接受IMF的贷款,成员国之间也可用SDR进行借贷;(4)用多种调节机制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调节形式多样化;(5)加强IMF的作用,扩大IMF的基金份额,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牙买加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有其进步性,其制度安排比较灵活,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世界经济波动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一是它放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黄金、美元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双挂钩”制度,将业已形成的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以浮动汇率为主的多种汇率安排能够比较灵活地适应世界经济多变的状况和主要储备货币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需要。二是确立了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的方向,这有利于解决“特里芬难题”,避免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信任危机。以有效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三是各国的国际收支调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IMF的干预和贷款、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货币互换等活动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但是,牙买加体系并不是自觉改革的结果。而是把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状况予以合法化,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同时。牙买加体系没有制定硬性的规则或制裁办法,各国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考虑和责任来履行他们的义务。在这种体系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利益冲突,而这种利益冲突又不断以地区性或全球性金融危机表现出来。实际上。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在国际本位货币、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各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

(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1,主权国家货币作为国际本位货币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货币名义上是多元化,但实际上仍以美元为主导。欧元、日元等货币的重要性虽然有所上升,但难以与美元相抗衡,SDR一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至今,美元在国际货币中所占比重虽有下降,但至今仍然超过60%(见表1)。在美元本位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情况下,美元的国际循环模式造成了全球经济失衡,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稳定运行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是:美国国内居民过度消费,储蓄率极低,美国凭借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特殊地位,能够通过对外负债来支撑国内的高消费,因而没有动力去调整自身的经济失衡。由于美元是国际本位货币,因此美国可以用美元向世界各国购入稀缺资源来发展本国经济。这一行为使得美国形成贸易逆差,并由此对外供给美元:同时,由于美国有发达的金融市场,顺差国为了使外汇储备保值、增殖,又用美元外汇去购买美国的金融资产。顺差国的投资既促进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快速扩张,同时也促使美国资产价格上升,资产价格上升又带来财富效应。再加上美国的赤字财政政策的作用,这些都支撑着美国居民的高消费、低储蓄,形成美国持续、大量的贸易逆差局面,这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全球经济失衡是难以长久持续的,而美国又没有主动进行调整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其失衡的格局必然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硬性调整,从而对全球经济造成破坏性影响。

2,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存在着巨大的外溢风险。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国的货币发行和宏观经济政策不再受到约束,只顾自身利益的政策选择极易引发其他国家经济的动荡。从历史上看,美元利率和汇率的调整往往对其他国家造成冲击,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为抑制通胀采取高利率政策,导致美元快速升值,引发了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为缩小贸易逆差,实施美元贬值策略,迫使日元大幅升值,日本为防止日元升值对其国内经济的冲击而被迫实行低利率政策,催生了股市和楼市泡沫,1989年开始美国进入升息周期,直接引发了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低利率政策导致大量国际资本涌入新兴市场国家,而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美国利率上调和美元升值,又使新兴市场国家出现货币贬值预期和资本外逃,引发了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为了刺激经济,采取了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大量发行国债,一方面不断增发美元,这必然导致未来美元贬值,给美元资产持有者造成损失。美国作为储备货币发行国,其根据自身状况作出的政策选择与世界经济的要求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势必会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

3,国际收支调节责任的不对称性。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如果国际收支的逆差国是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在没有任何监督机制来事先预防储备货币发行国逆差的出现、事后也没有有效制度约束来促使逆差

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情况下,经常出现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对顺差国进行贸易制裁,或对顺差国的汇率政策横加干涉的行为。即顺差国在逆差国的干预下被动调节汇率或出口,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满足逆差国的需要。而当逆差发生在非储备货币发行国时,国际收支则由本国自行调节,在外汇储备不足的情况下,逆差国偏向于过早开放本国资本市场,通过引进国际资本来平衡国际收支,而不愿通过汇率调整或减少进口来进行调节。当外债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偿债压力会使得暂时被缓解的国际收支和货币贬值的矛盾突然爆发。或由于某些因素导致国际资本短期内大规模撤离,引发金融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韩国金融危机最为典型。国际收支调节的不对称性导致非储备货币国家始终居于从属地位,其国内经济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且任何危机总是躲不过去。亚洲金融危机如此。美国次贷危机也如此。非储备货币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总是受害者,而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却没有对弱势国家的保护机制。

4,IMF功能存在缺陷。IMF作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载体之一,始终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IMF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创立时的基本职责是管理国际货币制度,推动国际货币问题的磋商和合作。但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IMF维持国际汇率稳定的核心职能也难以为继。尽管后来IMF修改了某些条款,以加强内部自我调适和对世界经济的适应能力。但是当今金融创新活动日新月异,国家实力此消彼长,依据二战结束时的国际环境而创立的IMF机制,对国际货币体系问题的调节已力不从心。从目前来看。IMF的功能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独立性和权威性被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操纵,其宗旨和金融救助的规则反映的是发达国家的意志,不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从而制约了国际金融机构作用的发挥。二是缺乏对金融危机的预警功能,如1997年5月IMF在《世界经济概览》中对东南亚即将爆发的金融危机没有丝毫察觉,甚至还对泰国的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大加赞扬。三是IMF的救助机制不当,在成员国发生危机后,IMF的援助仅仅是帮助危机国提高对外清偿能力。而不是帮助其实现经济恢复。在对危机国进行资金援救时,又往往不分对象,一概施以严厉的“紧缩+开放”的僵化方案。“病情”不同而“药方”一样,援救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四是缺乏充当国际最终贷款人的能力,由于其可用资金有限,无法行使维护世界金融稳定的责任。

5,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具有强权政治色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依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遗产,仍然受制于大国的意志。以IMF的投票机制为例。尽管该机制在创立时考虑了各国平等地位的问题,并为此设立了250票基本票。作为各国行使“平等权利”的象征,但表决票却是以加权票的形式按各成员认购的基金份额予以分配,这种做法无疑有利于资金雄厚的发达国家。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其在IMF的投票权最高曾达到30%,目前仍拥有17%的投票权,在IMF中需经85%的特别多数票通过的事项上拥有单方面的否决权。少数发达国家利用IMF取得了国际货币事务上的决策权,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唯命是从的境地。这种国际货币体系显然不符合各主权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一律平等的国际法法理。是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不相符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社会加深了对国际货币体系缺陷的认识。也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契机。但是,由于美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霸权地位并未根本动摇,因而短期内难以改变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当今的世界格局和二战后的形势截然不同,既没有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秩序的颠覆,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当年的美国那样具备绝对的经济和政治实力,能够强势推动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建立。因此,试图在短期内将原有国际货币体系推倒重来的想法并不现实。国际社会只能着眼于现实,面向未来,制订近期和远期行动规划,循序渐进地改革国际货币体系。针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未来的改革应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美元独大的局面客观上存在着不稳定性,依靠单一主权国家的货币来充当国际清偿能力的货币体系必然走向崩溃。因此,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推动国际货币的多元化,包括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国际贸易交易货币的多元化和国际大宗商品计价货币的多元化,形成国际货币相互制约和相互竞争的机制。如果这种机制能够形成,就会对一国货币的滥发形成约束。为了实现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应重点推进以下方面的改革:(1)在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不平衡时,关键货币国家必须同广大非关键货币国家一样,实质性地承担调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责任,确定合理的关键货币与非关键货币之间的汇率关系。(2)在美元、欧元、日元等关键货币之间,必须建立起负责任的、透明的、可检验的和有约束的汇率关系,各关键货币国家对国际汇率的波动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3)加快推进区域性货币的诞生。随着世界各国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必然有亚元圈乃至更多货币圈的诞生。只有众多的区域性货币加入国际货币体系的行列,才能彻底摆脱广大发展中国家被盘剥的局面,从而真正实现国际货币多元化。

(二)改革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当前的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主要根源在于美国日益严重的“双赤字”(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问题。由于近年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合作和制约机制的缺失,美国之外的经济体不愿或没有能力吸收国际收支失衡的冲击,也无法对美国的经济政策进行制约。国际货币市场成为一个无规制的高度垄断性市场,其稳定完全依赖于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在这种制度下。通过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下降。同时,国际收支失衡在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进一步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不均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推动以下方面的改革:(1)作为主要世界货币发行国的美国。必须承担起国际收支调节的主要责任,采取平衡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赤字,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加国内储蓄,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只有美国的国际收支实现基本平衡。才有可能保证美元汇率的稳定,进而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2)主要国际货币国应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加强在国际收支调节领域的合作,共同解决由于一国国际收支失衡对全球货币稳定可能造成的影响。(3)采取有效措施适度控制各国贸易顺差或逆差占GDP的比重,有效控制全球资本和贸易项下严重失衡的局面,扭转不同国家过度消费或过度储蓄的局面。

(三)强化IMF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管理职能

IMF是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创建的多边国际金融组织。主要职能是增强全球金融稳定和汇率稳定,

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IMF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1)改革IMF不合理的份额制,IMF应综合考虑经济规模、外汇储备、国际贸易总额、国民经济活力、人口等因素对基金份额的计算公式进行调整,重新计算成员国的投票权,并取消大国在IMF中的一票否决权,大幅度增加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得到尊重和体现。(2)在增强IMF资金实力的基础上,扩大其援助的范围,增强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一方面以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摆脱目前资金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扩充IMF职能。使其在某种程度上充当国际最后贷款人,从而有效缓解危机对发生国的冲击并阻止危机向其他国家蔓延。(3)IMF应建立地区性和世界性金融危机的预警机制,担负起全球性金融监管的职责。通过改组和强化IMF,赋予其监控全球货币流通总量和币值稳定的职责,并积极探索监控全球流动性和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方法。

(四)增强国际货币体系多边协调的有效性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推进。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对稳定全球经济、共同抵御危机越来越重要。长期以来,由于各国面临的国内经济和政治环境不尽相同、利益出发点和利益预期不同等原因,往往难以在重大问题上达成协调一致的行动。国际多边组织的协调作用难以发挥。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组织多边协调。保证协调机制的有效性,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为此。应推进以下方面的改革:(1)各种国际多边协调组织运作机制应进一步完善,切实关注各成员国经济、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致力于在解决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失灵等关键领域展开实质性协调与合作。(2)加强国际层面宏观政策的协调、磋商、监督机制,对主要国家宏观政策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约束,维护各主要经济体间的货币汇率相对稳定。(3)推动全球治理结构的民主化,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经济、金融规则的制定中来,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形成有效的多边磋商机制。

(五)建立和完善国际金融监管机制

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直接导致了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危机以一种特殊方式揭示了当前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存在着严重问题,为此。必须在以下方面完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1)赋予IMF履行国际金融监管和协调的责任,对全球金融市场进行监管,建立全球金融和经济预警系统,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2)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督。当今全球大规模的资本跨境流动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应当在国际层面建立对资本流动的监管协调机制,尽快制定针对对冲基金等主要投资者的监管框架。加强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跨国监管协调。制定监管准则,提高市场交易透明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3)建立国际金融稳定机制。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资源的国际流动高度自由,如果没有相应的监测和稳定机制,对各国金融稳定都将形成潜在的威胁。为此要加强金融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强化对全球资本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国际金融监督和检查机制,从而保障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正常运转。

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路径及中国的角色定位

(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路径分析

次贷危机爆发之后,迅速演化成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发达国家损失严重,发展中国家也深受其害。正是基于这次危机的巨大破坏作用,在危机爆发之后,各国政要纷纷提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迫切要求。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次危机的严重性提高了加速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际社会形成了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共识,也提出了很多提案和设想。这些提案和设想哪些能够在近期变成现实。哪些将会被长期搁置,一方面取决于世界经济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受制于经济大国利益关系的博弈。2008年的华盛顿G20峰会和2009年的伦敦G20峰会的议题之一就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通过这两次会议所展现出来的特点和动向。可以大体看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路径。

第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决策机制正在发生变化。在过去的一个很长时间里,八国集团(G8)是决定国际经济金融事务的主要决策机制。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G8的影响力明显减弱。尤其在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后,首次出现了一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在资金方面救助发达国家的现象,这表明在处理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发达国家已离不开新兴市场国家。随着“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壮大,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面,G20正在取代G8的决策地位。国际社会对两次G20峰会给予的空前关注和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变化。这一情况也决定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将会采取多次讨论和磋商的方式进行,改革所需的时间将会很长,不可能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那样,通过一两次会议就把国际货币体系的整体框架确定下来,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第二,新兴经济体将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时相比,现在的世界经济版图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据《经济学家》杂志统计,目前新兴经济体在全球GDP中所占份额已超过50%,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由1970年的20%跃升至目前的40%,并持有世界外汇储备的70%,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国际经济金融事务越来越离不开这些国家的参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现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局限性充分暴露出来,美欧在诸多问题上分歧严重,难以形成统一行动;G8在金融危机初期也是各自为政,未能采取共同行动来遏制危机蔓延。这些情况都表明,包括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在内的重大国际经济事务,没有新兴经济体的参与,只是由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说了算,将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今天,只有依靠国际社会的多边协商与外交力量的制衡,才能使国际货币体系逐步完善起来,这其中新兴经济体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三,在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中国被寄于厚望。2008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G20华盛顿峰会上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一是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完善国际监管体系;二是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三是鼓励区域金融合作,充分发挥地区资金救助机制的作用;四是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这一发言既表明了中国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立场,也受到与会各国的关注,有媒体称这些原则和措施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在2009年4月的G20伦敦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在题为《携手合作同舟共济》的发言中,表达了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诉求,又明确指出了改革的三项主要内容:健全储备货币发行调控机制。保持主要

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这一发言受到了与会各方的高度重视。这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其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中国将成为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力量。实际上,无论是美国、欧盟还是其他新兴市场国家,都已经把中国作为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不可或缺的盟友,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

(二)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的角色定位

首先,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目前的国际金融规则是几十年前由发达国家制定的,长期以来一直被发达国家所主导,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地去适应。这次金融危机虽然无法对原有体系进行根本性改革,但是对现行很多规则进行修改和完善是完全可能的。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到国际金融事务的对话、磋商中去,联合更多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新规则的制定,提高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参与度、话语权和知情权。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这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利益诉求,也代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心声。

其次,积极推进IMF的改革,争取在该组织中拥有更多的投票权和话语权。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IMF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它的支持和参与无疑符合未来中国的利益。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过程中,IMF作为核心多边机构的功能和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强。从目前来看,IMF投票权和份额的分配很不合理。作为投票权分配基础的基金“份额”已不能反映当前国际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因此应重新分配基金份额。扩大基础投票权,增加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比重。在此过程中,中国应根据自身的实力和能力,积极争取在IMF中拥有更多的基金份额和投票权,同时以多种形式为IMF增资作出自己的贡献,争取在国际货币体系运作机制的改进上、在规则制定和机构改革中有更多的发言权。

第三,加快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目前。人民币已被广泛用于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接受程度也在稳步提高,人民币的境外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今后,应当继续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使用范围,鼓励贸易伙伴采用人民币进行双边交易,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在对外援助和对外贷款时优先使用人民币。为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争取中国金融与货币政策的主导权,提高人民币在世界的地位,中国应当利用东盟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加强多边、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积极推进人民币经济区的形成,扩大货币互换的范围,推动人民币成为亚洲区域的主导货币,并成为一极重要的世界货币。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既是构建多元国际货币体系新格局的需要,也是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促进国际经济平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四,短期内仍需维护现行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转。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1)中国目前是拥有美元资产最多的国家。是美国的主要债权国,如果美元本位崩溃,势必导致美元大幅贬值,其损失对中国是难以控制和估量的。(2)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形成了对外依存度很高的经济增长模式,而将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为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需要一定的时间。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和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而美国消费经济模式又是以美元本位以及美国强大的金融市场为前提的。一旦美元本位体系迅速崩溃,美国居民的消费模式势必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意味着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突然中断,会导致中国经济转型过程出现“硬着陆”,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3)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国之一。并且,高达50%的国民储蓄率以及日益扩大的经济规模决定了中国在未来相当长时期都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国。超过20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体现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巨大规模。显而易见。现行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对中国的发展十分重要,不仅关系到中国自身金融体系的稳定,更直接关系到中国对外投资的保值、增值。(4)由于目前人民币尚未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成为真正的世界货币的道路还很漫长,如果现在就从根本上改变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人民币可能得不到任何实际的好处。当然,在继续维护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运转的同时,中国应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步伐,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货币。在此过程中中国应与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的若干具体制度安排,而后再实施新的改革措施。这样做既有利于稳定国际金融秩序,也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猜你喜欢

人民币国际化改革路径角色定位
让学生动起来、笑出来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新常态视角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及发展探讨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下一步”怎么走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改革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