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作文素材的宝藏

2009-12-02章小建

关键词:宝藏材料文章

章小建

在新颁发的高中语文学科考试说明中,作文评分仍然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作文训练的事实是,学生怕写作文。这当中除了语言问题、构思技巧外,最重要的缺陷是素材欠缺,绝大多数文章言之无物,成了“无米之炊”。积累作文素材的问题亟待解决,它是考生拿到基础分的坚实基础。愚以为从四方面做好发掘的工作,定会让学生找到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一、读好现行的初高中教材(包括读本),因为它是第一宝藏。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经专家推敲、斟酌后审定的,课文具有极强的示范性,文质兼美。比如有写生存与生活态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写交往与合作的:《琐忆》;有表现德行与情感的:《乐羊子妻》;有写价值和理想的:《岳阳楼记》;有写改革要付出代价的:《谭嗣同》;有写勇于探索求真求实的:《游褒禅山记》;有写人生价值取向的:《鱼,我所欲也》;有写环境对人影响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些文章中或有典型事例,或有精彩的描写,或有令人警惕的名言,它们都可成为学生写作的材料。当然材料的积累不能停留在表层上,应是充分诵读这些范文,并从深层次上提高思想素质和认识水平。培根曾这样强调过阅读的作用:阅读使人充实,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我们如能将范文读透,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亦不是难事。

二、读好报刊,用好网上资源,因为它是第二宝藏。

我们常说语文学习,应在一个怡人的“大语文”环境中进行,而要营造这个环境,报刊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应多让学生进图书馆、阅览室读书看报,因为所读的不论古今中外,无论文人、科技,无论纯文学还是大众文学……一切赋含着文化的精华都会闯入学生的视野。条件允许的学校应让学生浏览网上资源,了解当今的民生大事,借此接触社会,感悟生活。当然在高三阶段,要读大部头的名著是不大可能的,应留意那些适宜中学生阅读的报刊,可对一些文质俱佳、可读性强、有现代意识的好文章在阅读后进行归类梳理,写作时说不准就能用上。如2001年高考作文以“诚信”为话题,那报刊的一些事例就能用上:美籍意大利移民弗兰克用39 年的艰苦生活偿还因银行遭抢而欠下的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债务;法国一生产地铁的公司用飞机给中国深圳空运地铁的事例(因合同期要到)。如果学生们在平时注意这一块的积累,写作自能得心应手。

三、读好生活这本“书”,它是最大的宝藏。

高考的话题作文是面对全国数百万考生的,它考查的方向和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题材必须是以众多考生熟悉、了解、有感性认识的生活为主,因此要充分挖掘“生活”这个宝藏。深入生活实践,感受生活情趣,不仅可以充实和丰富学生的作文“材料库”,也可以诱导和激发学生有感而发,解决作文“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等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善于发现和创设生活情景前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因此,除了广读博览外,语文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积累作文素材,解决学生作文“没话可说”和“矫揉造作”的问题。让学生随时留意生活、审视自己,这不但有利于他们积累素材,并且在文章中更能够让学生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并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可以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周记的好习惯。要树立生活就是活教材的新理念,要求学生不做生活的旁观者,而要做生活的主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热爱生活,积累丰富的情感素材。我们知道,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性材料和情感性材料,才能为文章的内容提供取之不竭的源泉,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著名作家刘心武曾说:“倘若仅仅是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独到的深刻的见解,那么,写出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中学生要学会对生活中的人、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新意、有深度、有思想的作文。老师应让学生主动发现、捕捉、思考、分析。如为积累材料服务,可将生活现象分为考试时常提及的热点:(一)人本主义:未来社会将更关注自我的发展,这是一个大方向;(二)和平与发展:这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新局势、新事物不断出现,我们应去思考各自的实质和意义。(三)道德品质:我国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有人应以此为基本道德准则,文明守信、团结互助……以便于我国达到“以德治国”的水准。(四)注重感情积淀:生活中,有人说应具有“五情”、“五心”,“五情”就是“亲情、友情、师生情、故乡情、爱国情”;“五心”就是“忠心、关心、爱心、孝心、信心”。假如我们学生在生活中果真能用善于发现的眼睛静观生活,就能产生深刻的思想感悟与感情体验,从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也就能写出有血有肉、思想深刻、立意较高的文章来。

四、指导学生激活积累的宝藏。

有些同学说,他们也有积累作文材料的习惯,但在写作中不能做到活学活用,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没有激活所积累的素材。素材是死的,要靠作者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才能使它活过来,焕发出生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对所积累的素材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比如,学生积累了一些写议论文的论据材料,就要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类整理,比如哪些可以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哪些可以论证“天才出于勤奋”……只有对素材进行了分析与思考,进行了“再加工”,学生才能做这些素材的主人,写作中才能“调兵遣将”,为自己所用。例如写话题作文“放弃”,有学生这样写到:“说实在的,放弃并不总意味着失败,只意味着人们选择另一条路。想当年,毛泽东放弃攻打城市的计划,而是将目标转向农村。其实,历史证明,他放弃的是一条死路而选择了一条活路。假若毛泽东和李立之、陈独秀一样死守着“城市中心论”不放,坚持,坚持,再坚持,其结果也只能是失败,失败,再失败。毛泽东的看似放弃,实际上却是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以退为进”,小作者巧用历史知识进行论证让人信服,言之成理。可见这些材料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和组织的,作者对材料的驾驭处理能力可见一斑。因此,积累了材料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只有对材料的深入把握和驾驭,才能达到“点铁成金”的效果。

总之,发掘作文素材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至关重要。学生的脑子里有了“材料”,作文时才能信手拈来,如果平时的积累十分有限,作文时也就没有“选材”的余地。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写作的热情,引导他们养成积累材料的好习惯,并要教给他们处理和驾驭材料的方法,使他们积累的材料处于“活”的状态,而不是机械的、死板的。只有这样,他们在作文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写出有内涵有深度的文章来。

猜你喜欢

宝藏材料文章
宝藏
可爱的小瓢虫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材料
摇摇鹅
寻宝记
巨大的宝藏
赠送折纸材料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