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不要在多媒体教学中迷失方向
2009-12-02王燕
王 燕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正因为如此,学校想方设法为教师的现代化教学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从目前取得的成效看,多媒体教学确实极大地提升了教师驾驭现代教学的能力,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系统性,使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发生喜人的变化。然而,也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和问题。
最近,笔者参加了“语文课堂教学观摩大赛”,听过一节公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的首篇《春》。一上课,是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之后,教师展示课件,主界面有几个按钮,上面依次标有“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接下来,便是师生分段研讨课文了。
首先是“春草图”。学生读后,教师展示课件,绿色的背景图上一下子长出一大片小草——动画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教师对着画面开始讲解:“‘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一句中‘偷偷地这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为什么用‘嫩嫩的、‘绿绿的来修饰小草呢?……”
接下来的课,便可想而知了,有桃花、杏花、梨花,还有鸟儿清脆的叫声,更有春雨飘洒的视频,真可以说是集声、光、音、色于一体了。教师的素质也不错,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热烈,一节课就这样下来了。
前些时候,到外地去学习课改经验,也有一位教师上朱自清先生的《春》,这位教师则另辟蹊径,每研读完一段课文便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幅“春草图”、“春花图”……
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我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听过的魏书生老师的一节诗词赏析课,是张志和的《渔歌子》。那时还没有今天这些“新理念”、“新名词”,更没有什么多媒体之类的,可魏老师就靠一张嘴,再加上学生的“人脑荧光屏”就把课上“活”了。
词的前两句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魏书生老师对同学们说:“这是一首景色极其鲜艳美丽的词,我们应该认真品味,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请大家打开大脑的电视机。”有的学生闭上眼睛,进入想象状态。老师接着说:“先勾勒形态,请同学先在脑子里放映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的轮廓,再染上色彩,请把黑白电视变为彩色电视,看谁脑子里的画面更鲜艳美丽。”
这时候,有学生说:“脑中出现了青色的山、粉红色的桃花、碧清的水……”老师说:“好,使画面动起来:白鹭在山前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在小溪中叮咚流淌,欢快跳跃;鳜鱼则不时跃出溪流汇积而成的深潭。然后让画面更细致,更逼真,在大脑里放映几个特写镜头——白鹭身上洁白细密的羽毛,鲜艳的桃花上带着花粉的花蕊……”
现在大家都在搞创新,老师上课也是使出浑身招数,制造“亮点”。这几年,随着电脑、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在课堂中的应用,更是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但是,我们的老师在过多地关注这些东西的同时,是否应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我们的施教对象——学生身上呢?新课程中我们常提到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但在我们的课堂落实上是有很大偏差的。究其原因,我觉得是形式化的东西太多了,从而使我们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在一堂课上,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使学生得到一些什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是否也可以说,有40个孩子就有40张“春草图”、“春花图”呢?鼠标一点,画面呈现出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却给省去了。
上述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在不少教师的教学中都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存在。追溯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可能就在于我们对多媒体在教学功能认识上有误区。课堂理应异彩纷呈,有个性,有特色,教师在备课之前,应首先弄清楚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抓住语言这一关键,让学生在感知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应用语言的过程中,思维得以锻炼,能力得以培养,情感得以熏陶。针对上述现象,提出如下改进办法。
1.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不可否认,传统的语文教学积有丰富、宝贵的经验,在常规教学中,教师能用三言两语把某个复杂的问题讲得清楚透彻,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逻辑力量。它是任何现代技术不能代替的。其简便易行又是多媒体很难企及的。又如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讲授、背诵、分析等教学方法,虽被抨击得很厉害,但它仍具有很多优势。多媒体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夸大多媒体的作用,试图以多媒体代替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无论传播媒体怎样先进,功能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
正如有关专家所说:“多媒体教学不光借助网络、多媒体手段的独特优势,更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不能割裂。”很多创造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师和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合理的安排。如多媒体会变抽象为具体,但它仍代替不了教师板书、语言、教态的变化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在运用多媒体时。不是只考虑怎样更多地运用,而是要考虑怎样与传统的教学模式配合,并配合得相得益彰。如在诗歌教学时,当然可以用现成的录音资料来给学生示范朗读,但它绝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朗读。可以用一些图片来对诗句进行解释,但不是所有的诗句都用图片来解释。诗的意境需要学生自己用心去体悟,用语言来描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并获得一定的文化积淀。
2.形式与内容相结合
北师大的王鹏远老师指出:“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用多媒体,不应该硬性规定用了技术加分,不用技术扣分,关键是看技术用得是否恰到好处。”不同的课文具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在设计课件时要体现各种策略间的差异。
如何恰如其分把握好这种差异呢?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讲过这样一段话,对我们很有启发:“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来选择教学策略。例如在设计科学小品文课件时要注重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客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用浅显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有关科学知识。但在设计古诗课件时就要注重创造一种意境,通过设计一些富有诗意
的画面和动画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切不可用单一的模式设计课件。这种突出重点的设计可以使教学目的明确,使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课件应强调对学习的认识和教学环境的设计,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所以在设计课件时,始终要以这一教学思想为指导,研究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几个重要环节,如:自主学习一小组讨论一构建知识结构一知识迁移形成能力一拓展知识开阔视野的实施,并将其编制在课件的主界面上,使学生明确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并能主动选择学习的内容。
课件的设计首先要把学生需求放在第一位,从而真正体现人文性。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课件,达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真正做到课件为人所用,而不是人为课件所役。
4.针对性和实效性相结合
归根到底,制作课件的目的是采用多媒体手段和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加强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从教材中捕捉出重点和难点,从突破重点和难点出发制作课件。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反抗这一转变过程应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这一转变是由“逼”造成的。为了让学生更理解这一点,可以放映一下《水浒传》中高俅、陆虞侯设计陷害林冲的几个片断,使学生明白林冲是忍无可忍。逼上梁山,从而明白封建社会“官逼民反”这一道理。这样的课件比传统教学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理解得清楚透彻,可以说是真正提高了课堂效率。课件中一些与重点、难点无关的花样应坚决地摒弃,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既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又要遵循语文课的特点,重新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模式。这样,语文课堂才会在现代科技的氛围中,洋溢浓浓的人文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