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整合

2009-12-02于庆玉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20期
关键词:大洲大洋学科

于庆玉

●提高地理教师自身素质是整合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开展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就必须要求教师具有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并具备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设计教学的技能。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组的调查表明:“75%的中小学教师会基本的Windows操作,会上网查找教学资料的占21%,能进行文字处理的占57.25%,仅有18%的教师使用电脑进行教学,其中经常使用的占9%左右。”从这些数字来看,目前教师的素质状况难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际需求。为此,只有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业务进修,提高电脑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正确定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信息技术在展示地理事物、演变地理规律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使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和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以至于许多人误认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要排斥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们往往看到:学生盯着电子屏幕,教师则充当播音员和解说员的角色,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处于配角的地位。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信息技术是为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而一切教学手段包括现代教育技术,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一味地否认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可取的,但过分夸大、以辅代主,会造成教师和学生被机器所束缚,成了课堂的“仆人”。

●充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在传统教学当中,相对开阔的地理环境显得狭窄的教学场所、相对丰富的地理知识显得贫乏的教师语言、相对多样的地理层面显得单一的教学手段、相对深邃的地理内涵显得肤浅的教学思想,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使学生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人类智慧圈等生活中既熟悉又陌生,既了解又了解不深的概念产生模糊、混乱甚至错误的认识。这样的状况下,难于揭示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自然、人文现象,更谈不上把它们有机结合或对其地域性规律进行总结。但在网络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似乎幻化成一只只精灵。一会儿置身于赤道的骄阳下和黑人共舞;一会儿潜入深海与鱼虾遨游;一会儿登上雪山;一会儿钻入森林;一会儿与布什共商中东的和平;一会儿随改革的浪潮开发中国大西北。眼前是纷繁的自然、人文景色,耳边是天籁和文明合奏的和谐之音。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不断设疑、不断反馈、不断交流、不断更新,知识在建构、思想在碰撞、智慧在升华,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完成地理教学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网络学会了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材料,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地理学习方法、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更快速、更高效、更愉快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自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为关键

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动体”,而非“受动体”。最近国际教育中流行的三句话非常形象:“你听来的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正如有人所说的“你可以把马牵扯到河边,但你永远无法强迫马饮水”。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并进行学习、研究、探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才是最有效的地理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科“整合”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关注点必须转到学生是如何“学”的方面上。也就是说,整个课件中的教学思路、设计、环节,都是围绕着学生如何来“学”这节课而进行的,一切都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

如我在进行七年级(上)《世界的海陆分布》的教学时,课前利用Flash制作了“大洲大洋拼图软件”,主要用来考查和训练学生对大洲大洋空间分布以及相互位置关系的认识。首先设立了几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制作了各大洲的图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大洲大洋位置的了解,将大洲拖动到相应的位置,然后再把大洲和大洋的名字拖动到相应的位置。通过这个软件的使用,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了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为以后世界地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注意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才是科学有效的“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的整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演示的工具,而是把信息技术与地理知识、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有机地整合,最终目的是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舞台和创新思维的空间!

猜你喜欢

大洲大洋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悬浮屋
动物“萌主”在澳洲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大洲与大洋
五行真经(6)
前往大洋深处
第十章 前往大洋深处 (上篇)
地球七巧板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