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居民对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态度研究

2009-12-02

社会科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社区居民

张 杨

[摘要]历史建筑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敏感地带。将历史建筑作为居民住房或办公用房是缓解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途径之一,这种利用方式使历史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而不是成为历史垃圾被简单拆毁。而利用不当对历史建筑带来的伤害也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历史建筑的使用者即社区居民事实上在整个保护系统中是处在最前线的位置,他们的行为和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的感知直接关系到历史建筑的命运。比利时鲁汶市的Groot Begijnhof社区其前身是当地历史悠久的天主教女修道院。上世纪60年代为天主教鲁汶大学购为校产后改造成学生宿舍。同时,因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对中世纪宗教建筑的完好保存于2000年被世界遗产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本文通过对目前该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社区居民对这一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态度和认识,并对社区居民的人口学、社会学特征对感知的影响做了探讨,以期对国内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有所启示。

[关键词]社区居民;历史建筑;女修道院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6-0102-04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以更新再开发为关键词的阶段,历史建筑的艺术人文和历史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识,作为城市文脉和独特气质的承载者和表现者,历史建筑的珍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也发现单纯的拆建让更多的历史建筑消失的同时也让各个城市独特的文化积淀和精神气质消失了。城市有了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但缺乏特色,形象趋同的现象在现代中国城市中非常普遍,为此,保留历史建筑并加以合理利用成为主导目前国内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主流观点。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实践,目前,我国对历史建筑的利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住宅类建筑多作为民房,供居民居住。这一种是最为普遍的。尤其是北京、上海、武汉等住房情况较紧张的大城市这一点是比较突出的,但因为缺乏对建筑原体改扩建的严格准确控制,使之成为对历史建筑造成破坏最为严重、利用程度比较低的一种利用方式。第二,大面积较集中的产业型历史建筑多作为办公用房,供机关、企事业单位使用。这一利用方式在国内几乎所有的大城市中都存在。例如,南京市前国民党国防部大楼现为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部。虽然不会造成大范围的破坏或损毁,但是频繁使用会加快建筑物的折旧速度,造成“慢性破坏”。第三,一些城市、风景名胜区中,将名人故居型的历史建筑改造为宾馆、饭店、游客接待中心、景区管理用房等旅游接待、管理设施。这是目前比较推崇的一种利用方式。如上海贺子珍故居现为瑞金宾馆分馆总统套房;毛泽东故居现为西湖国宾馆总统套房。又如杭州吴昌硕故居现为西湖公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地。这个办法最直接的好处在于改建为宾馆、饭店、酒楼等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以房养房”,为保护提供资金来源。同时,改建为管理机构可以不再修建新的房屋,避免了资金浪费及新房子可能与景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的问题。第四,以大型购物娱乐场所等形式成为旅游景点,这是目前改造城市中成片无重大历史意义的历史老建筑的通行做法。如上海新天地就是以当地一片近代石库门老民居为基础改造成的一个现代购物娱乐场所。从目前的情况看,也是对历史建筑破坏程度相对较低的一种做法。

而这些利用办法能否实现利用与保护的双赢不仅仅取决于严格的制度规范,即使已经有了完善的管理规定和各种法规,如果得不到使用者的重视和遵守,那么也是一纸空文。所以,事实上,使用者也就是历史建筑里的居民的态度和作为才是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真正的决定性因素。

一、研究现状

在中国,绝大多数历史建筑或历史街区都和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么已经被开发为旅游景点,要么正在被开发为旅游景点,要么正在为成为旅游景点而进行各种论证和分析。而原因只有一个,即从发展旅游业中获取经济利益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基于此,对旅游景点所在地的社区居民的态度和感知的研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这一方向的研究主要围绕社区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国内诸多对目的地居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的个案研究均从居民感知到的对象出发,将其区分为正面影响感知与负面影响感知。陆林以皖南旅游区为个案对居民旅游态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王宪礼对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居民进行调查,从犯罪率、生活水平、文化、不满情绪等方面检测了居民对旅游正负面影响感知。国富等以海南为调查点对海滨型旅游地居民感知进行研究。黄洁等以浙江兰溪市诸葛、长乐村实地调查为依据,涉及了代表正负影响的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当地居民的社会文化影响感知进行分析。还有苏勤对西递、周庄、九华山的比较研究;谌永生等对敦煌的研究;吴中宏等以澎湖列岛为例进行的居民对生态旅游态度研究;卞显红等以太湖为例的居民态度与社区问题研究;刘炳献对广西杨美古镇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个案研究;黄玉理在平遥古城进行了世界遗产地居民态度实证研究。这些文章中均涉及到了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负面感知程度。研究者得出的普遍结论是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感知明显强于对负面影响感知,对旅游基本上持积极态度。从总体上说,旅游所产生的社会文化变迁是积极的,它从客观上增强了居民原有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尊感。在这些研究者的调查中也涉及到了当地居民对保护文化传统和当地建筑的态度问题。但侧重点在于旅游业是否有利于保护文化传统和对保护工作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随着普通民众对历史建筑的重视程度的增加以及政府有意识提高民众及民间组织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开始关注历史建筑的存留,并乐于参与相关的讨论。很多地方政府在开发历史建筑时也开始有意引入民间观点,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举行有关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投票、辩论,召开听证会等多种手段征求民众意见。而他们对社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态度却仅在最近两年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首先,戴湘毅、王晓文、王晶通过对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居民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运用Logit模型对历史街区内居民保护态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居民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人均住房面积、住宅状况及居民对保护政策的知晓度对居民保护态度产生重要影响,而文化、收入、居住时长、工作状况、房屋性质对居民的保护态度影响不显著。其次,陈稳亮、杨兴军、赵荣对地处西安市近郊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的居民生活质量与遗址保护态度进行了关联性研究。结果显示,遗址区居民生活满意度表现出了一定的社会经济特征与空间特征,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同其遗址保护负外部性影响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于生活质量满意度愈低的居民群体对遗址保护的认同感愈低,保护知识越欠缺,愈不容易与遗址

保护妥协,对遗址保护的支持态度也就愈低。

二、比利时女修道院建筑保护和利用概况

1.比利时女修道院历史简介

女修道院,英文名为Beguinage,是自12世纪以来广泛存在于西欧低地国家的一类特殊的修道院。荷兰语名为Begijnhof。词源来自弗拉芒语单词beghen,意为祈祷。

1207年,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女修道院在今比利时梅赫伦市落成。1232年、1244年、1245年,鲁汶、布鲁日、布鲁塞尔三地的女修道院相继建成。到13世纪末,低地地区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重要城镇都有两到三个这样的女修道院。经过15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及近代以来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大多数低地地区的女修道院在动乱和战火中毁失。1991年,随着最后一个Beguine(女修士)的逝世,这一特殊的女修士彻底成为了历史。大多数保留下来的女修道院建筑则成为了见证该国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

2.鲁汶市Groot Begijnhof社区的现状

Groot Begijnhof为荷兰语单词,意为大修道院,是与该市另一个同类型修道院Klein Begijnhof,意为小修道院相对而命名的。后者目前尚存一条街道,已为当地普通民房。自1962年冬当地天主教鲁汶大学将该Groot Begijnhof除教堂外的90余栋建筑购作校产后,对这一社区的改造和重建经历了30多年的漫长历程。谨慎而忠于历史的改造和重建不仅最大限度地重现了修道院的完整历史风貌,而且为鲁汶大学提供了500间风格古典环境幽雅的住房。同时,作为住房,这一社区设置了现代家居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管道和设施,并未因为是世界文化遗产而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各种不便。而修道院旧时的医疗室则成了召开各种学术会议的学院俱乐部。修道院中始建于1305年的圣约翰大教堂在二战时被轰炸得几成废墟,经过修复除依然进行宗教活动外,亦是鲁汶大学举行有关宗教的重大活动或国际会议的地方。

与此同时,这一修道院与其他12个比利时佛兰德斯区的修道院一起于1998年12月被联合国世界遗产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其认定理由就是该修道院独特的历史价值以及完美的保护措施和完整地保持了历史风貌。也因此这个修道院成为鲁汶市一个著名旅游景点。居住其中的大学生和来往的游客是该社区独特的风景。这一社区也在实践中同时扮演着学生宿舍、旅游景点、世界文化遗产三个角色。因此,它在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上是一个值得分析的特殊案例。

三、社区居民对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感知调查及结果

1.调查方法

在参考了国内目前对旅游地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地区特点从被调查居民基本情况、被调查居民对社区历史遗产和当地保护法规的知晓程度及对保护的态度、被调查居民对社区利用现状的态度三大方面拟制问卷调查表,共设计调查指标26项。其中,对于被调查居民的感知的调查采用5级指标赋值,即5最高,1最低,但代表的内容各不相同,对其知晓程度的调查要求被调查者用5—1级表明其知晓程度,5=非常清楚,4=清楚,3=略知一二,2=不清楚,1=完全不知道。而对社区保护和利用现状的态度的调查则对5级赋予5=非常同意;4=同意;3=既不同意也不反对;2=反对;1=非常反对的值别。问卷在鲁汶大学住房办公室的协助下以email的形式发到该社区每一个居民的电子邮箱中。同时,每一封邮件均发送两次以确保被调查对象不因技术原因未能接受调查。根据鲁汶大学提供的资料,目前该社区共有居民500人,无空置房。因此,总共发送问卷496份(有四位居民入住时未登记电子邮箱地址故无法发送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73份,有效率达95.36%。在对问卷表中28项指标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应用SPSS软件分析该社区居民对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感知的差异性。同时,作为补充,对数据分析中出现的比较特殊的结果随机选择了部分对象进行访谈并从中获取原因。

2.Groot Begijnhof社区被调查居民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

该社区男性所占比重较大,占58.6%。从年龄来看,以中青年为主,45岁以下的占89.4%。因为该社区为鲁汶大学教师和学生公寓,所以主要居民为该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一般市民仅占6.8%。同时,居民的学历普遍较高,具有大学或以上学历的占总人数的88.8%。作为一所国际性大学的公寓,居民的国籍分布值得关注,从该社区的统计来看,比利时本国公民占该社区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次是来自周边各欧盟国家的公民。这两个部分占据了社区居民的主流。而来自非欧盟国家的居民总共才占总人口的21.2%。从在社区居住时间的长短看,居住时间超过一年的居民达到86.6%。

3.社区居民对历史建筑及保护的态度

社区居民对历史建筑及保护法规的知晓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保护态度和作为。因此本部分的问题首先从他们的知晓程度开始,共设计问题10项。经分析调查结果如下:首先,该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历史和基本情况知晓程度较高,平均值都在4.5以上。但很显然他们对社区历史建筑的了解是宽泛而肤浅的,这一点从对细节了解的平均值仅4.16上可以看出来。其次,对于保护历史建筑而制定的规则他们表示出了相当合作的态度,即使某些规定对日常生活造成不便,选择赞成的居民仍然占64.3%。选择非常赞成的占21.4%。同时83.5%的居民非常支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维护保养历史建筑。而且,对制止他人的破坏行为,亦有42.7%的居民表示非常赞成。同时,他们非常清楚历史建筑所处的环境在整个社区中的重要地位,71.2%的居民表示保护整个社区的环境是正确的值得支持的。第三,对当前该社区的保护现状,平均值是整组指标中最低的,虽然有30.6%的居民认为这个社区目前保护得很好,制度很完善,但是有29.3%的居民选择了非常反对。对此,通过访谈得知缺乏对旅游旺季时出现的庞大客流量的有效控制是他们选择非常反对的主要原因。

此外,从问卷的统计结果发现,社区中的17名中小学生有14人对有关Groot Begijnhof的历史的三个指标选择了非常清楚。甚至有两人还对建筑特点、历史沿革等细节选择了清楚,可见他们对该历史遗产的认识程度是较高的,同时,这些青少年均表示知道各种保护规定并且会严格遵守。这是与当地宣传机构和学校教育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和灌输分不开的。

4.社区居民对利用现状的感知和态度

Groot Begijnhof在被鲁汶大学整修以后,其主要功能是供该校教师和学生居住的公寓。同时,因为其完整而真实地重现了古代修道院的格局和建筑,所以又是当地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因此,对这一部分的调查分为三大类,一是对作为学校公寓的历史建筑的态度;二是对作为旅游景点的态度;三是他们对当前利用现状的整体感知情况。

共设计指标10项,结果如下:

93.4%的居民对GB的住房的整体感觉和环境表示了非常赞成的态度。对鲁汶大学主持进行的重建表示了认可,对“重建保持了原有的建筑格局和风格”一项选择非常赞成的人数达到了60%以上,同时,他们对作为学校公寓的利用办法表示了较高的支持率,认为GB作为公寓其建筑的生命力得到了延续的居民占总数的86.7%。但是,显然他们对出于保护目的但影响正常生活的规定是有不满的。通过访谈了解到他们主要是对社区夜晚昏暗的路灯、禁止喧闹、禁止车辆进出(出于保持旧修道院安静氛围的目的而规定)不满意。对于年轻的大学生而言,禁止喧闹是很令他们不快的。而也正是因为这样颇显苛刻的规定使他们始终处在社区传统的安静平和的气氛中,56.3%的居民表示大量的居民并没有改变社区的气氛。

对于Groot Begijnhof的另一个身份——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首先,绝大多数居民是为自己能住在世界级文化遗产中而感到骄傲的。然而,他们对“游客的到访影响到我的私人生活甚至危及隐私”的高支持率也说明他们对旅游景点这个身份是有一定程度反对的。对这一项,选择赞成的人数达到了34.2%。在另一方面,作为东道主,45%的居民又对“我愿意为游客提供帮助并对游客表示友好态度”选择了赞成。这种现象暗示出社区居民对游客到访的矛盾心理。通过访谈得知,他们虽然对游客表示欢迎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到访者无处不在的相机镜头也持欢迎态度。所以友好的前提是不影响其私人生活。

四、结论

Groot Begijnhof作为一个社区虽然有其构成上的特殊性,如因为是大学公寓,居民成分相对单纯;虽然有外籍居民但本国人占据绝大多数;社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比一般社区相对更高;砖石结构建筑显然也比木制建筑更容易保养更不容易破坏。但是这些构成上的特殊性从一个侧面对该社区的保护和利用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决定他们对上述调查问题作出的选择。

居民成分相对单纯显然减轻了管理的负担。作为居民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正是因为他们受过相对一般居民更高的教育,这为他们对社区的历史和文化有清楚的了解并明白自己所居住的历史建筑的珍贵和重要打下了认识基础。更重要的是在Groot Begijnhof社区,居住者与社区的关系是良性的,社区的居民在历史建筑中既是使用者也是保护者。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虽然他们住的是经过翻新的陈旧老宅,但是社区所提供的居住条件是令他们满意的,86.1%的居民居住了一年以上证明他们愿意并喜欢居住在这里。作为使用者,能住在环境幽雅的世界遗产中他们是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正是这种满意和荣耀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而不只是从各种媒体的宣传中认识到了保护历史建筑的必要。因此,他们很自然地担负了对社区的保护责任。而这一责任最基本的体现就是保护他们自己生活的住宅和庭园。同时,这也是他们能够理解、接受并遵守某些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不便的各种管理规则的原因。

同时,Groot Begijnhof也是当地非常知名的旅游景点,对于游客,社区居民也是他们参观的对象之一。而且,游客必然会对他们在古老的修道院建筑中的现代生活充满好奇,否则他们也不会对游客对他们私人生活甚至隐私的打扰表示出如此明显的反对。从问卷中反映出来他们对控制旺季的客流量、通过更细致的管理规定约束游客的行为、对游客的相机镜头的反感和无奈的赞成态度证明了这一点。从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角度上看,他们的选择也不仅仅是对自己私人生活的保护,而且还体现出了他们对过量的游客及游客的不当行为可能对社区造成危害的忧虑。从这一点上可以发现他们对社区保护和利用的态度是主动的积极的,并且他们对社区的发展是有明确认识的。

相对于我国目前对历史建筑的利用现状,改善社区居住条件,提高社区居民的居住满意度并由此增进他们对本社区的热爱和关注应该先于让他们被动接受各种保护法规宣传。只有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保护历史建筑就是保护他们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才能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宣传,提高他们对本社区的历史建筑以及保护法规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社区发展的关注和投入程度。因此,对于中国城市中存在的破旧住宅区应该在保持建筑的历史原真性的原则下予以改造,提高居民的居住条件和舒适程度,只有让他们喜欢上了自己居住的地方,才可能言及让他们在生活中保护历史建筑,遵守保护法规并主动投入到保护工作中去。当然居民的文化修养、保护意识仅靠他们自发的提高是不够的也是缓慢的,各种民间机构和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加强宣传和教育,尤其是青少年保护意识的培养。这对于历史建筑的未来命运是非常重要的。

(责任编辑:谢科)

猜你喜欢

社区居民
江苏省南通市区社区居民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应对策略分析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四川部分高校体育场馆服务于乡镇居民的现状与分析
社区居民主动输液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案例研究
基于问卷调查的居民社区安全现状分析
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相对剥夺感成因分析
全科医生制度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影响路径分析
广州市小洲村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参与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