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展开思维过程的原则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2009-12-02吴小霞
【摘要】 中等职业会计教学遵循充分展开思维过程的原则,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思考,展开学生思维、教师思维,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将知识消化和吸收。
【关键词】 会计教学 引导思考 展开思维
在中等职业教育会计教学中,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限于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以讲解和灌输为主要教学方法,而忽视引导思考和启迪思维,往往会导致学生以听讲代替思维,其结果是没有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课后对交易或事项的分析无从下手,不善于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导致会计账务处理错误。因此,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质疑,启发思考,活跃思维,促进理解,获得真知。
一、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思考启迪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留意观察学生学习中的思维动态,设身处地地探明学生的“疑”在哪里。授课中教师应巧妙地预设困难、挖出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教学中设置问题应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例如,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以交易案例教学:“以现金800元支付采购材料款,材料已收入库。”业务简单易于理解,学生能较快地作出判断:购入材料导致库存材料增加、以现金支付材料款时会导致库存现金减少,并能作会计分录处理,即借:“原材料”800元,贷:“库存现金”800元。随后进一步列举经济业务事例引发其思考:“以现金500元支付业务招待费。”这样的业务例题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会出现错误的判断:业务招待费通过“管理费用”账户列支,支付业务招待费就是费用的支出会导致管理费用减少了、以现金支付费用现金也减少,“管理费用”视同于资产账户减少记贷方、现金属于资产账户减少记贷方,顺着思路作了错误的分录处理,即借:“库存现金”500元,贷:“管理费用”500元。可是按照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思考时又感觉不对劲,所作的会计分录觉得有问题,但也不知道问题在哪。这时教师可指出: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对“管理费用”账户设置意义上的理解的不准确。然后教师再抓住机会,详细地讲解设置“管理费用”账户意义:设置“管理费用”账户的目的是要把企业管理机构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反映,管理费用一旦发生,“管理费用”所归集的发生额就会增加,支付业务招待费属于管理费用的发生,会引起管理费用增加。当学生带着疑惑听了老师的讲解后,受到启发,其后能作出正确的分录,即借:“管理费用”500元,贷:现金500元。当学生表达出学习的困惑时,老师不能以灌输代替引导和启迪,而是应及时地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分析和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
二、 培养创新性思维方式,拓宽学生的思路
传统教学注重聚合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智力,应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断地拓宽学生的思路。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散发性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养成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如交易事项:“3月末以银行存款4500元支付一季度利息,已知1、2月份分别预提利息1500元。”在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然后就有多种的分录处理结果。第一种,借:财务费用1500元;借:应付利息3000元。贷:银行存款4500元。第二种,借:财务费用1500元,贷:应付利息1500元;借:应付利息4500元,贷:银行存款4500元。第三种,借:财务费用1500元,贷:银行存款1500元;借:应付利息3000元,贷:银行存款3000元。此做法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克服定势思维,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并富于创造与创新。为培养学生的侧向思维能力,会计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交易或事项的本质,掌握会计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例如,在讲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与周转材料的价值摊销、计提坏账准备与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工业企业的计划成本计价法下的存货进出存核算与商品企业的售价金额核算法下商品进销存核算等内容时,虽然这些都是不同经济业务内容的业务,然而其账务处理的原理有相同之处,老师应根据联想法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类比推理地思考,让学生探索出不同的业务内容在账务处理上的相似与接近之处,使之能触类旁通、活化所学知识。为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引导学生善于从整体上掌握经济业务核算处理的规律,让学生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经验,同一个业务可创设多个问题,例如,在销售产品或商品时,当货品发出、已开出发票,可设以下几个问题。问题1:在收取价款时的如何作分录处理?问题2:在尚未收取价款时的如何作分录处理?问题3:在取得购货方出具的商业汇票时如何作分录处理?让学生即兴回答,在解决问题中简缩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快速思考,激发灵感。
三、 挖掘教材的深邃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体系的蓝本,由于教材受到书面形式等因素的制约,其所潜藏的内涵不易显现,教师应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深邃内涵,通过课堂的系统讲授、精辟分析,学生才能领会学科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法。例如,在讲授固定资产折旧的分录账务处理时,教材阐述折旧的概念:固定资产使用会发生磨损,由于磨损其价值会转移到成本或费用中,这部分磨损而转移到成本或费用中的价值即为固定资产折旧。折旧分录处理的方法举例:某月生产车间使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费5000元,分录处理为借:制造费用5000元,贷:累计折旧5000元。然而,从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概念和折旧原理时得知,折旧会使固定资产的价值减少,学生据已掌握知识的推理,减少固定资产价值应该贷记“固定资产”账户,教材的分录处理却是贷记“累计折旧”账户,这就产生了疑惑。教师应深入阐述固定资产核算中账户设置的原理,即设置“固定资产”账户的目的是反映取得并达到使用状态时的固定资产原值,通过该账户了解企业投资于固定资产的资金占用规模水平,为了不因为提取折旧而影响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值,而相应增设了“固定资产”的备抵调整账户——“累计折旧”账户,“累计折旧”账户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价值,该账户应起到调整“固定资产”账户金额的作用,也就是通过“固定资产”账户的余额与“累计折旧”账户的余额相抵后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虽然“累计折旧”账户也属于资产性质,为了起到备抵调整作用,其账户的登记方向应与“固定资产”账户的登记方向相反,因此,计提折旧时应贷记“累计折旧”账户。因此,“教师在传授教材的知识内容时,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材表面的结论和说明的表述上,而是应进一步深入进去,挖掘和提示这些表面结论和说明的产生与形成的思维过程,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
四、 展开教师的思维,把握教学思路的脉络
展开教师的思维是引导学生思考、启迪思维的关键所在,而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是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凭借教材思维、发挥教学的智慧,对教学过程进行构思和策划,认真地思考如何组织好课堂的教学,必要时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处理。例如,为使学生掌握好存货按实际成本计价和计划成本计价法下的两种不同的核算方法,教师可以突破教材内容的篇章顺序进行授课,列举这样的一道例题:“某工业企业某月购入甲材料200吨,每吨不含税进价500元,共计价款100000元、增值税款17000元,发生运输费用5000元;本月生产A产品领用甲材料150吨,月末结存50吨(甲材料月初无结存,假设甲材料的计划单位成本为510元)”。依据例题分别按两种不同的计价方法,把材料的进、出、存各环节的核算要点、账户设置、会计分录处理方法等和盘托出,启发学生思考两种不同核算方法的联系与区别之处,准确地掌握材料进、出、存的核算的基本方法。按实际成本计价和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方法是存货核算的主干知识内容,是处理具体业务的基础,在下一步学习具体的、更复杂的材料进、出、存业务时,就能够以简驭繁、以纲带目。教师在会计教学中还应善于调用存储于大脑中的相关学科知识,例如,在讲授采购材料核算内容涉及增值税进项税的业务处理时,向学生介绍有关税收基础知识;在讲授利润分配的核算内容时,向学生介绍经济学中的国民经济分配与再分配知识、社会扩大再生产必要前提的原理;在讲授筹资和投资业务核算时,向学生介绍有关股票、债券、基金等知识,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设置问题应围绕着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师的思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收入、费用、利润要素等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可列举以下经济业务案例:某制造业企业9月份发生费用90000元,经汇总整理得知,其中,直接材料费50000元、直接人工费20000元、其他制造费用8000元、管理费用15000元、销售费用5000元、财务费用2000元;本月生产A产品500件,销售400件,每件售价220元(本例不考虑税费)。通过案例设置思考的主要问题是:该企业9月份能产生利润吗?盈利数额多少?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主要问题过程中,充分理解会计要素的概念及包括的内容,并逐步带出并解决以下一系列的问题:第一,本月生产A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如何计算?第二,本月A产品销售总额是多少?第三,本月已销A产品的销售成本和月末结存A产品的成本是多少?第四,本月期间费用总额是多少?最后计算出企业9月份利润额是11600元。设计一系列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会计要素的概念及内容,也进一步了解收入、费用、利润三要素的关系,以及了解到资产与费用之间、收入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转化关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概念和原理的实质,并了解到学科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网络。
综上所述,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善于提问、巧于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控制学生的听课思路与教师教学的思路同步,促使“学生在聆听中思考、在思考中聆听,把听与思有机地结合,使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课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Z].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叶一舵.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心理学教程[Z].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徐学莹. 教育学新编[Z].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吴小霞(1959- ),女,广西玉林人,梧州市机电技工学校教师,会计师,研究方向:中等职业会计教学。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