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型女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保障
2009-12-01康芳民
康芳民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妇女和男性劳动力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主体力量。特别是在我国农业女性化趋势仍可能加剧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西部地区以农业为主的背景下,农村妇女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作用的发挥,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培养新型女农民,是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源和保障。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女农民;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7-0064-0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型农民提出了新要求,即新型农民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笔者认为,新型女农民不仅包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而且还要“讲文明、守法制,促健康,具备主体意识”。也就是说,新型女农民的要求是必须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卫生健康素质、经营管理素质以及民主法律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农民。
一、培养新型女农民的现实意义
(一)体现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宗旨。新农村建设首先是人的建设,重点、难点与关键是广大农村妇女自身的建设。培养新型女农民,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是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力量。
(二)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考虑到农村妇女的现实状况,为她们提供和男性相同的资源和机会,才有可能达到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通过新型女农民的培养,提高农村妇女素质,使占农民一半的农村妇女完全参与到发展之中,能力得以不断增长,享受发展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经济社会才可能是可持续的发展。
(三)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促进两性在社会和家庭的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举措。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男女两性在教育、就业、参政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差别和不平等的情况表明,实现两性和谐要从推进农村妇女的发展入手。通过培养新型女农民,逐步解决她们生存发展中的问题,关系着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
(四)体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施。 “科教兴国”其实质就是“素质立国”。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主要取决于国民素质。培养新型女农民,提高农村妇女的素质,充分发挥这支创造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伟大力量的作用,直接关系“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关系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五)为解决农民问题提供可行的操作方案。我们认为,在农业女性化的背景下,培养新型女农民,提高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是中国农民问题的重点。就一定意义而言,是农民问题在现阶段的核心。也是新农村建设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1)农村妇女素质越高,农民收入水平越高。(2)农村妇女素质越高,农民脱贫解困的难度越小。(3)农村妇女素质越高,妇女劳动力外出转移的能力越强。(4)农村妇女素质越高,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越快,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就能早日实现。(5)农村妇女素质越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素质就越高。(6)农村妇女素质越高,生育子女的数量就越少,对孩子的性别偏好也越低。从根本上会降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保障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农村妇女素质是影响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问题,是现阶段农民问题的重点。从这一角度来说,研究、探讨培养新型女农民的路径,总结提升国内外培养农民的经验及培养农民的典型案例,为培养新型女农民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基础和操作方案,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性,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二、构建新型女农民培养体系
新型女农民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软实力”工程,涉及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培养原则、培养途径及培养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内容。
(一)新型女农民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1.培养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以妇女为本的理念,从基础教育入手,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统筹城乡的高度出发,加大农村妇女人力资本投资,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围绕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妇女培训,使农村妇女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形成适应市场竞争的经营能力,养成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的素质,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女农民,最终把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潜势转化为创业上的智力优势、经济上的效益优势和新农村的发展优势,促进妇女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培养的方向:通过培养新型女农民,使农村妇女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实现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务农是就业,但依靠发展传统农业农民难以增收致富。因此,通过培养新型女农民,提高她们的素质,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妇女参与全民创业,才能增强她们创业致富的能力。
二是实现从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在当下的中国,“农民”二字更多的时候被贴上了一种非职业的标签。而新型女农民则把务农作为一种职业。她们对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获取报酬,追求利润最大化。
三是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传统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以劳动力为主,农民以传统的直接经验技术为基础,使用简陋的农具和人力、畜力进行生产,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自给自足,农民不需要有多少专业知识和技术就可以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而现代农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以资本和科技投入为主,生产工具完全实现了机械化,投入品科技含量高,也就是采用现代科技、现代生产手段和装备进行生产,运用现代科学理念及方法进行经营和管理,是生产率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商品化的农业,要求妇女从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获得并学会使用优良的新生产要素,“获得更多的从科学中得出的技能和知识”。
四是实现从单干型向组织型转变。农业组织化程度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状况的重要标志,新型女农民会经营的关键是要有市场风险意识和驾驭市场的能力。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风险在加大,妇女只有组织起来,加强合作,才能抵御市场风险,参与市场竞争。
五是实现从被动型向主体型转变。在传统的男权中心文化的社会里,妇女为“四重锁链”所束缚,从来都是作为被动的客体而存在的,缺乏主体意识。新型女农民要求妇女作为主体存在,对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等具有一种自觉能动性,这种自觉能动性其内涵包括妇女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妇女只有具备主体性,才能自觉要求自身在地位、能力、生活方式、知识水平、人格塑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并为之而努力、奋斗,积极自觉能动性地参与新农村建设及其社会生产实践活动。
(二)新型女农民培养的原则与重点
1.培养原则
(1)长短结合原则。从短期目标来说,主要应从目前农村各地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抓住农业科技培训和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不仅仅限于外出转移,而主要是指在当地转向农产品加工或第三产业),尽快把留守在农村当地的妇女培养成掌握多种种养殖技术的能手,帮助她们搞好多种经营。长期目标是要从娃娃开始,从女童教育入手,狠抓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提高农村小学、初中及高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2)分类区别原则。面向留守妇女、女能人、女经纪人、基层妇联干部等不同培养对象,按照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各地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分类教育培训。
(3)服务产业原则。立足各地经济、科技和教育资源,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一村一品”培训,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
(4)注重实效原则。要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农村妇女的需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务工技能等教育培训,做到学以致用。
(5)创新机制原则。按照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现有农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培训单位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创新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培训质量。
2.培养重点
重点加强对农村妇女干部、农村女经纪人、女能人队伍、农村留守妇女培训。
(1)培养农村妇女干部队伍。农村基层妇女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干部最直接最全面贴近广大农村妇女,是引领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因此,对她们进行培训,进一步增强妇女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参政意识、服务于妇女的意识,带头致富的能力,对带领农村妇女创家业意义重大。
(2)培养农村女经纪人队伍。农村经纪业的兴起,为农村妇女创造了一个新的生存发展空间,一部分农村女性凭借着自己的胆识和勇气,勤劳和智慧,在农副产品流通领域闯荡,经济上独立了,小日子富裕了,还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家庭的尊重。农村女经纪人作为农民闯市场的生力军,在解决农副产品供求矛盾、培育农村市场,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统一大市场的矛盾、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把培养农村女经纪人作为培养新型女农民的重点。
(3)培养女能人队伍。女能人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重视女能人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及时地发现、培养、树立、宣传她们,让典型示范,让能人带动,势必让广大妇女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带领更多的农村妇女走上创业致富之路。
(4)培养农村留守妇女。我国目前农村留守妇女约4700万。她们留守在家中,肩负着家庭几乎全部的生产劳动和抚养“留守儿童”(2000万)和赡养“留守老人”(2000万左右)的重任,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通过对她们进行农业生产及其加工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增强她们致富的能力;通过心理疏导,减轻她们的心理生存压力,不仅有利于她们自身的生存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三、培养新型女农民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农村政策体系
“男女平等”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性别平等的理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05年修订)中也以立法的形式得以确立,但应当看到,在贯彻实施“男女平等”的过程中,尤其是农村妇女的地位、作用和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妇女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生力军,与男性一样拥有平等的机会与权利。因此,政府要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新农村规划、政策制定与实施中,保证政策之间的协调,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妇女发展规划政策协调起来,保证平等意识的政策方案切实得到实施和有效的监督,为培养新型女农民提供政策制度保障。
(二)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着力提高农村后备女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坚决杜绝失学辍学现象。这是培养新型女农民的根本之策。要从长远观点出发,从娃娃抓起,重视女童教育。尝试在农村义务教育中试行教育券制度。并对违反《教育法》不许子女就学或要求子女提前辍学务工的家长,追究其法律责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要大力实施农村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对教师进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培训;通过结对帮扶、对口支援、城乡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配置教师资源。把提高教师素质与提高待遇同步进行。
3.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积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4.加快农村教育改革。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内容进行改革,增强农村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防止青年农民虽有学历,但不掌握作物种植要领和管理技术的“新农盲”的出现。
(三)加大农村职业技能教育投资,着力提高农村妇女科技素质
1.确立农业的振兴在于科技和教育的基本理念,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
2.抓好“初中后”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对未升入高中的初中女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这部分后备妇女劳动力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
3.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
(四)加大技能培训投资,着力提高农村妇女经营素质
1.创新教学方式,加大技能培训。在培训中要分层次,提高针对性有效性。要依托妇联组织、农村妇女学校及社会多种培训教育资源,从不同层面开展妇女技能培训。一是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现代农业理念、农业知识、新技术培训,主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开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培训。二是对有意向、有条件能走出家门的妇女进行需求式培训。主要是发挥各级妇联组织的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家政服务等就业创业培训,引导帮助农村妇女有序有效转移。三是面向打工返乡妇女及有创业愿望的妇女进行创业培训。特别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扩散,冲击到我国实体经济,沿海企业破产倒闭引发农民工返乡,使加强返乡妇女培训,提升她们进一步创业的内在动力,更具现实意义。四是对女能人、女经纪人进行营销知识培训,帮助她们掌握现代营销技能,提高市场竞争本领。五是对农村基层妇联干部进行能力培训,增强她们为农村妇女服务能力,提高她们的协调、创新能力。如陕西省妇联利用国际基金对妇女参政能力进行培训。甘肃省从2003年开始,将乡村妇女干部培训纳入到省委组织部“万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工程,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在省委党校分别举办了百名村妇代会主任培训班和百名乡镇妇联主席培训班,为基层培养了一批妇女骨干力量。六是面向各个层面妇女,进行法律、法规、政策、现代文明知识培训,提高她们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文明习惯。通过不同层面的培训,引导农村妇女向技能型、创业型农民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持。
2.改变传统的扶贫方式,实施教育扶贫。加大扶贫资金用于培训的比例,利用扶贫资金将贫困或落后地区农村妇女送到相对发达的地区异地接受技术培训。
3.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手段,引导政府部门、培训机构、企业和农民等积极主动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4.积极引导和支持妇女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村妇女走向市场架构桥梁,让妇女在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5.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实施“村村通”工程,借助农业信息网络资源,向妇女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为妇女增收致富搭建信息平台。
(五)加大农村医疗投资,着力提高农村妇女健康素质
1.加强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教育,改变妇女卫生观念。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倡导妇女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培养妇女卫生健康意识,提高健康水平。
2.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力度,主要改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条件。规范乡村医务人员从业条件和要求;推行医疗卫生“一帮一”制度,鼓励医术精湛的医务人员定期深入农村,指导农村医务人员的临床实践,带动农村医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3.积极完善新型合作医疗。要增强政府支持力度,适时调整原有补助方式,提高补助标准,扩大欠发达地区基金规模;要因时因地确定交费水平,完善补偿机制。坚持农民志愿原则,有条件的地方要为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提供多套缴费方案,不搞“一刀切”。
4.筹建乡村妇女心理健康直通车。重点是对留守妇女及我国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失去丈夫或子女的农村妇女,及时给予心理干预与疏导,以帮助她们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和完善农村妇女健康人格,从而建立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资,着力提高农村妇女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1.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整体部署,同步推进。
2.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
3.丰富文化活动的内容,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引导妇女崇尚科学,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4.推进农村文化改革,推动社会力量民间组织的积极参与。在推进民间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方面需要给予正确领导与引导,加大对农村文化市场整治和管理力度,确保用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另一方面也需要给予制度的空间和相应资金支持。
5.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妇女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培养新型女农民的组织保障
培养新型女农民,必须以制度作保障。通过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发挥各级妇联的组织作用,并利用社会各界力量合力促进妇女素质的提高。
(一)创新体制,健全机制
1.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建立农村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县乡财政管理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转变乡镇政府机构职能;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当务之急是探索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对培养新型女农民具有现实与长远意义。
2.健全创新保障机制。一是要增强领导工作机制。二是要增强城乡共建机制。三是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四是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培训绩效。五是创新培训模式。
(二)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
1.对社会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一是用足用好世贸组织“绿箱政策”,加大对妇女教育培训投入;二是着力建立社会推动与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2.树立科学发展观,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农村政策体系。保证政策之间的协调,保证平等意识的政策方案切实得到实施和有效的监督,为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制度保障。
3.党委及各级政府要切实把提高妇女素质作为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项根本措施。一是强化对妇女教育培训的领导力度。二是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提高培训效益。三是强化监督与管理。
4.要把妇女教育培训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运行轨道。要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妇女教育培训的要求,按国家有关法律,针对基础条件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加快妇女教育立法,使妇女教育培训真正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5.创新妇女教育体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妇女教育工作者队伍,为妇女教育培训提供必需的师资力量。
6.给予创业妇女项目或贷款支持。探索建立创业妇女自筹、信贷支持和政府设立专项基金资助的农村妇女创业资金支持体系,扶持广大农村妇女积极投身到创业致富大潮中去。培养新型女农民,还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的作用,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合力促进妇女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民素质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新型农民素质评估与 开发(2005-2006)[J].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2]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2006.
[3]陕西省妇联课题组.陕西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调 查与思考[J].陕西妇运,2007,(5).
[4]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M].新华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陈合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