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危机背景下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2009-12-01杨晓梅

理论导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大众化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

杨晓梅

摘 要: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和中国模式在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失败与成功的验证,危机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标、大众化的核心内容、大众化的有效性等方面下功夫,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7-0008-03

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深刻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那些倡导“华盛顿共识”的国家在危机中都受到重创,而“中国模式”却以其经济的高速、社会的稳定、民主的渐进引起世人注目。危机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金融危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良好机遇,我们应利用这一难得的机遇,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与普及,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并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实践,进而从容地应对目前的危机,加快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不同思想主导的两种发展模式在金融危机中得到无效与有效验证

于2006年春季开始的在美国显现的“次贷危机”,在2007年8月呈不断蔓延趋势,迅速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金融危机在一些主要国家全面肆虐,逐渐演变成经济危机。与此同时中国却以其不可比拟的高增长令世人赞叹。西方模式的衰败,中国模式的异军突起,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在危机中形成鲜明地对比。

1.“华盛顿共识”的破产—— 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在这次全面危机中几乎所有推行“华盛顿共识”的国家都陷入困境,“华盛顿共识”的公信力在金融海啸中已经破产。“华盛顿共识”是由曾任职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约翰·威廉逊,1989年在其著作《华盛顿共识》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概念。他在文章中概括了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洲开发银行以及美国财政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指导拉美国家、东欧、东南亚等国处理金融危机及经济改革时,向各国政府推荐甚至强迫推行的一整套的经济主张,包括金融和贸易自由化、统一汇率、取消对外资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取消政府对企业的管制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等等,得到世界银行的支持。随着全球化的盛行,“华盛顿共识”成为全球主流的发展理念。“华盛顿共识”的核心是实行全盘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新自由主义是其主导思想。新自由主义是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对立物,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以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为目标的思潮。1979年以后,新自由主义思想在美国和英国得到积极倡导和推行,到1990年发展成为“华盛顿共识”。所以,“华盛顿共识”是新自由主义所强调的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一体化的政治纲领和模式。

2.“中国模式”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中国模式”,也称“北京共识”或“中国经验”。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做了明确的概括。从理论层面讲,“中国模式”的含义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概括的,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实践层面讲,“中国模式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策略”[1]。中国模式的本质特征是坚持社会主义,又不依附西方;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又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共处竞争、对话合作”。

“中国模式” 在三个方面明显区别于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的“华盛顿模式”。第一,经济模式的不同。从所有制角度看,中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从分配角度看,中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从资源配置角度看,中国实行的是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第二,政治模式的不同。首先,在意识形态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其次,在国家政体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搞西方的议会政治和“三权分立”。第三,在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上,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金融危机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目前金融危机,表面原因是新自由主义思想作用的结果,其实,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才是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有深刻了解危机的真正原因,才能清醒地认识“华盛顿共识”的本质,才能对资本主义有更透彻地把握,也才能从根本上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继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开展。

1.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实质。马克思用毕生精力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低下的矛盾,从而造成生产过剩;二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从而引起社会生产的比例失调。这两方面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经济危机就必然会爆发。

2.金融危机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和根源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并科学预测了它的发展趋势。此次金融危机,从以下几方面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其一,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实质。此次金融危机,表面上是新自由主义的政策所致,而实质上却是生产过剩所导致的。次贷机构为了获取利益,盲目贷款给穷人,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因此,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实质并没有改变,根源都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是马克思早已阐明的真理;其二,金融危机再次证明,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从19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危机开始,每隔8——10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发生一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始终存在,经济危机每若干年爆发一次的“周期性现象”就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发生的历史;其三,金融危机用事实表明,当今资本主义不能驾驭现有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危机至少证明了两点:“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力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2]也就是说,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华盛顿共识”在危机中破产的现实,有力地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可行。“中国模式”的成功,也用事实证明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为此,我们应该抓住时机,在危机背景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应对目前危机和实现中国的长远发展。

1.关键是要明确大众化的最终目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人民大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不仅仅是通俗的宣传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就是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人民大众的共识,把党的理想转化为人民大众的自觉追求,把党的智慧转化为人民大众的实践能力。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只有那些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自觉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人们,才能称之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全体人民普遍认同、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就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宣传普及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转化为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并在群众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提高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深度和广度。

2.要害是要强化社会意识形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与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点、观念、概念的总和,其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曾在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以及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过程中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起着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作论证等作用。“意识形态作为意图指引全社会的思想体系,必然极力证明自身的正确性,同时隐含着否定其他与自身冲突的价值的倾向。意识形态自身的性质,决定了不同的意识形态交锋成为必然。意识形态之间从来就没有和平共处,而对异类的意识形态,要么融合它、控制它、要么就击溃它”。[4]只要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存在,只要中国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就会利用各种学说、思潮和经济的或政治的组织,对我们进行无休止地攻击和渗透。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人们的精神生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正确的思想观念不断涌现的同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反社会主义的思潮也不断涌现,近年来尤以新自由主义为最盛。新自由主义宣扬私有制、反对公有制、反对政府干预、反对社会主义的主张,是社会主义中国绝对不能容忍的。意识形态问题,自己不主动表达,就会被别人表达。在面对全球危机这样有利的现实条件下,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我们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引导力度,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只有使全体人民普遍认同、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自觉地形成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才能造就出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重点在增进大众化的效果:在理论成果的转化对比中认同马克思主义。“危机宣告着美国霸权模式的衰退,而中国模式将在全球崛起”。[5]“华盛顿共识”的失败,“北京模式”的成功,是由两种不同的思想理论而导致的不同的结果。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以年均9.7%的速度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00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7年的24.66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已相继超过七国集团中的加拿大、意大利、法国和英国;中国人均GDP也由1978年不足100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2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6]中国模式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以其独有的竞争力、效率和适应性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产生实际成效,需要完成从思想认同到实践认同的转化。空洞的理论、虚假的说教只会引起大众的反感。“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7]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想掌握于群众,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说服力,必须具备对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力的特点。在这场金融危机带来的契机中,我们要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与改革之前相比较,用危机中中国所显示出的影响力和那些在危机中受到重创的奉行西方模式的国家进行对比。在这鲜明地对比中,使大众切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为服务人民的理论。从而心悦诚服地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会真正地产生实效。

4.核心是要围绕大众化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根本方法、核心价值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社会发展问题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方面全面大众化。重点是在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推进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大众化。科学发展观针对新世纪新阶段出现的新特征、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方向,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重大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要积极促进广大群众全面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将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5.难点在于要抓住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关注现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的过程。回避问题只能自取灭亡。马克思主义要保持生全命力,就要把理论工作贯穿在解决民生、关注民心、体察民情等实际问题上。过去30年,中国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问题。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基本住房保障等都没有得到全面地解决;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管理体制滞后,垄断行业改革进展缓慢,这些问题引起人民群众的普遍不满。这些人民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和彻底的解决,就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阻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经济危机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契机。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摆脱西方消费制约,从中国制造、西方消费转变为中国制造、中国和西方共同消费的经济体;经济危机也是解决民生的契机。为应对危机,就要在扩大内需上下功夫,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600多万大学生和9000万农民工就业、住房等等,这都是广大人民目前最迫切的需要。我们必须努力解决好这些问题,这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也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俞可平.中国模式与思想解放[N].北京日报,2008- 11-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于丹:理论霸权更值得注意[EB/OL].人民论坛—人民 网,2009-03-13.

[5]李梁.2009,“船长”胡锦涛的中国道路[N].南方周末, 2009-03-12.

[6]北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坚持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N].光明日报,2009-02-0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大众化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