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推进我国政党关系和谐问题的几点思考

2009-12-01余丽君

理论导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良性互动政治协商多党合作

余丽君

摘 要:政党关系和谐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国情、党情、世情的深刻变化给我国政党关系和谐带来一系列挑战,我们要正视政党关系和谐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作用和提高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使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相互协作、良性互动,不断推进政党关系和谐。

关键词:政党关系;和谐;多党合作;政治协商;良性互动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志号: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7-0049-03

在政党政治时代,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政党关系成为一个国家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关系。政党关系和谐,国家政局才能稳定、社会才能和谐,执政党执政地位才能长期稳固。因此,推进政党关系和谐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略作探讨。

一、新时期我国政党关系和谐面临的挑战

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

方针,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格局,这种格局既能避免多党相互倾轧造成混乱,又能克服一党专制导致的弊端,使我国政党关系具有和谐的内在机理和优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的和谐政党关系是经过历史考验的。但我们也要看到,新时期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给政党关系带来了巨大影响,使我国和谐政党关系建设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一是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带来的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两个阶级、一个阶层”( 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界限越来越模糊,社会阶层不断分化,新的社会阶层大量涌现。目前,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人数约7500万人,加上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总人数在1.5亿左右。他们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税收和4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69%的出版发行。个体私营经济占GDP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部分地区达到80%以上。预计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将占全国税收的50%。[1]由于社会结构中的阶层分化,经济差距明显拉大,原来隐藏在“根本利益一致”背后的各种具体利益的冲突和矛盾逐步显露,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各个利益群体为促进和维护本群体利益,必然积极谋求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面对这些变化,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如何扩大和巩固各政党组织的社会基础,如何扩大和包容社会各阶层、各团体、各方面人士的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把他们的政治愿望和利益诉求纳入到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体系中, 避免社会纷争和政治内耗的冲击, 这对于新时期政党关系和谐建设尤为重要。

二是各政党新成员大量增加带来的挑战。目前,中国共产党已成为世界上党员数量最多的特大型政党,党员总数已达到7400多万,近70%是改革开放以来入党的。[2]我国民主党派在改革开放后也有较快发展,成员总数已达70多万,新时期加入民主党派的成员已占党派成员总数的95%以上,并且已经成为各级领导班子的主体。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新成员,都是在中国共产党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绝大多数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较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但由于历史和成长环境的差异性,各政党新成员与老一辈党(成)员相比,普遍缺少多党长期合作、患难与共的经历和体验, 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传统和优良作风还缺乏较系统的了解,对新旧中国的对比缺乏切身感受,对基本国情的认识还不甚深刻。有的共产党党员和领导干部认为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人才济济, 统一战线不重要了,多党合作可有可无。有的民主党派新成员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多党合作制度, 对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不理解,认为政党都以取得政权为目的,我国的民主党派不以取得政权为目的,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政党。因此,如何对各政党组织进行科学管理,增强教育和引导,增强和巩固政治认同并深化为政治共识, 成为新时期推动政党关系和谐建设面临的重要考验。

三是世界政党政治变迁带来的挑战。二战后的一段时间内,世界各国的政党制度,大多以一党制或一党独大制为主,除15个社会主义国家外,在已经独立的50个非洲国家中,就有37个国家先后实行过一党制。[3] 亨廷顿曾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政党数量和各国政治稳定、军事政变次数的比较,肯定“在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一党制度较之多元政党体制更趋向于稳定”。[4]同时,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印度、墨西哥、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都是由一个大党长期执掌政权。但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受西方政治势力所主导的所谓民主化浪潮的裹挟,多党制不断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扩散和蔓延。苏东剧变以后,西方政治势力更是利用其强大的政治、经济、科技与舆论优势,对众多发展中国家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通过所谓“民主”的武器来打开多数国家的一党制缺口,逼迫一些国家实行多党制,干预某些国家的内政,甚至不惜通过“街头政治”、“颜色革命”等手段,对一些他们认为不驯服的国家进行政权改造,迫使其实行西式多党制。目前,在全世界总共有170多个国家实行各种形式的多党制,它们占有政党国家总数的95%以上。[5]西方敌对势力从没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现在更是竭力兜售“两党制”、“多党制”。面对西方“两党制”与“多党制”的冲击与挑战,如何从理论上对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作出科学的阐释和说明,如何从实践上充分发挥这项制度的优越性,合理借鉴国外政党政治的有益成果,在世界政党制度之林稳住根基,是新时期政党关系和谐建设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政党关系和谐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都有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政党关系和谐的本质应该在于和而不同、求同存异,配合得当、各尽所能,功能优化、利益共享,各得其所、彼此满足,协调发展、共同繁荣。[6]在我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总的说来是融洽与和谐的,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方式不够完善。在一些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中存在着因为对统战工作和多党合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和不重视而放弃领导;或在领导方式上存在着包办代替、盛气凌人、指手画脚的错误倾向,后一种倾向尤为突出。一些地方党委包揽过多,权力过分集中,对人大、政府和政协的工作尊重不够,习惯于用传统的政治动员方式,指挥人大、政府和政协的工作。有的地方党委对与各党派民主协商重视不够,协商意识不强,没有严格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导致政治协商的随意性和形式化;对政治协商的协调和调研不够,致使政治协商的目标不明确、效果不明显;不注意为政协各界别营造宽松、良好的内外环境,对来自政协各界别的不同协商意见不能够虚心听取和接受;与各党派的定期联系机制不健全、不重视政协重点提案的办理工作等等。正是由于有的领导干部把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等同于组织上的、行政上的领导,不知道也不善于将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寓于协商、沟通之中,而是采用类似于行政管理中的指挥、强迫乃至命令的方式处理同民主党派的关系,影响了民主党派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内部事务,再加上对民主党派的参政活动缺乏足够的物质、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忽视民主党派参政能力建设,使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和谐关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二,民主党派参政能力不强。首先表现在缺乏系统、富有特色的参政理论引导。目前我国民主党派的理论研究环节相当薄弱,对参政方式和规律等的认识和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对那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经验未能及时予以整理、归纳和概括,即使是当前民主党派已有的参政理论研究成果,也不同程度存在与执政党理论和各民主党派间理论趋同的现象,还未形成参政党自有特色的理论体系。系统而有特色的参政理论的缺失削弱了民主党派对其成员有效的理论教育和思想引导,参政能力建设进程受到一定的影响。其次,政党代表群体趋同化和利益代表模糊化。由于历史的传统,各民主党派都有自己特定的发展对象。近年来,由于阶层结构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有的民主党派感到原来的界别规定过于狭窄, 都强调发展高素质人才和参政人才,这是必要的,但在客观上又导致了交叉发展的现象,原有的界别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 党派自身特色减弱、党派之间趋同,政党的利益代表性逐渐模糊,使多党存在的合理性受到质疑。再次,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机制不健全。具体表现在:一是参政议政缺少成果科学评价及改进沟通的工作机制。二是各参政党的提案或建议存在“三少”现象,即含有政治监督内容的意见、批评和建议较少,敢于触及敏感话题的成果少,有关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理论研究较深的成果少。三是参政党缺乏调动成员参与参政议政工作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四是参政党缺乏重大提案成果长期跟踪工作机制,参政议政存在急功近利短期效应,缺乏参政议政长效机制。

第三,政党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还不到位。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多党合作的制度规范上有了显著进步, 1989年中共中央14号文件、1993年宪法修正案相关条文出台和2005年、2006年中共中央两个5号文件等法规和文件的颁布和出台,对多党合作制形成了相应的规范,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停留在党的文件和国家政策的层面上作出的原则性和宣示性的阐释,缺乏完善的具体制度、体制、机制作支撑。多党合作制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度还不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在人民代表大会的合作中还没有充分突出人大作为权力机关的地位和作用。民主党派成员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有待提高。二是在人民政协中的合作还没有重点突出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机关的地位和作用,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地位一直没有在法律上给予明确的界定,民主党派政协委员的遴选方式有待规范,政协委员的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政协工作的制度化和程序化有待加强。三是在政府机关的合作方面还未能有效解决民主党派成员实职安排,对党外干部的培养缺乏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包括任用党外干部的规格、比例、任职资格、选拔程序等,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正职的比例还较低。四是尚未把民主党派的监督与人民群众一般的民主监督区别开来,对民主党派监督的性质、对象、范围、渠道、形式、反馈等还没有作出具体、可操作性的规定。五是有关部门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对违反制度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大。

三、不断推进我国政党关系和谐

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发展的。政党关系和谐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国政党关系和谐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为我们对其进一步完善指明了方向。作为在同一个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共产党处在“领导”和“执政”地位,应担负更重要的责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而参政的各民主党派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作用,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不断推进政党关系和谐。

首先,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水平。一是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没有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就不会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就不会形成统一意志。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进我国政党关系和谐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但这种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引导,并不存在上下级组织之间的领导关系。这种领导要以宪法为准绳,要注意尊重参政的各民主党派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不能靠强制性的权力,需要依靠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依靠我们党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将之寓于同民主党派的民主协商之中,通过协商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照顾同盟者的政治利益和物质利益,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和自觉的行动之中。二是要落实和拓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途径,加大参政的广度、深度。通过加大举荐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领导的力度,完善举荐、选拔制度,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民主筛选、择优选拔,并保证党外干部有职、有责、有权,能切实发挥作用;同时,要逐步扩大参政的范围和深度,实现参政党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广泛深入的参与,使优秀的人才在参政实践中脱颖而出。三是要给予民主党派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大力支持。要加大对民主党派活动经费的投入,为参政议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时间保证。加强对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地位和作用的宣传,使共产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从民主政治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高度去认识参政党的地位和作用,虚心听取民主党派的批评意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干部履行职责,放手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要进一步明确政党、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政党在国家和社会两个层面的角色与功能;要将民主党派的权利、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内容、形式、方法、程序等用适当的政策、制度甚至法律确定下来,从而合理规范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政治协商、合作共事、民主监督的制度、体制、方式和程序。

其次,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参政水平。参政党只有具备较强的参政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与执政党并肩战斗的富有水平的合作者。一是以理论建设为前提,为参政能力建设提供理论支持。“理论思维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政治上成熟的首要标志。”[7]要兼容并蓄,广泛地学习、吸收人类文明结晶。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对参政议政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总结并提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发展和完善参政党理论,促进参政理论创新,构建全方位、科学、系统的参政理论体系,培育民主党派成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以思想建设为核心,增强民主党派的参政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建设是参政党建设的灵魂。加强思想建设是民主党派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凝聚各民主党派成员,认清我国政党之间的关系与西方国家政党间关系的本质区别,培养和巩固民主党派成员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共识。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各民主党派成员不断进行“立党为公、参政为民”的教育,深化对参政党地位、性质和历史使命的认识,增强政党意识、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投入社会生活,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政治权利和社会责任。三是以组织建设为基础,强化民主党派的政党职能。各民主党派要加强各级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注意选拔有一定政治水平、热心党派工作、有较强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和群众基础的同志担任各级组织的负责人,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领导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注重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中的巩固与稳健,要合理有序地发展新成员,扩大本组织在本界别的代表性,还要注意对新成员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社会影响和代表性等方面的考察。四是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规范民主党派参政能力建设。民主党派应该根据自身性质和任务的要求,把长期以来在党派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概括和总结,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自己特点、适合组织运行需要的制度,并努力做到科学化、规范化,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要建立健全参政议政的工作机制,健全参政议政的职能部门和加强专门委员会的建设,强化参政议政工作的支持系统;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形成组织内部的信息渠道,准确反映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意见;健全发现和培养人才机制,逐步建立起一支参政议政的骨干队伍。要完善民主监督的机制,建立起完整的包括监督渠道、监督方式、监督保障机制、监督反馈机制在内的监督运行机制。

总之,政党关系和谐既是一个理论建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实践的过程, 这一过程应当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赢的过程。在推进政党关系和谐中,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推进多党团结合作;既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既要重视做好民主党派的思想工作,又要真诚接受他们的民主监督;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从而加重“合作”的分量,提高“协商”的质量,增强“参政”的作用,扩大“议政”的范围,使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相互协作、良性互动,共同谱写和衷共济创伟业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王刚.扩大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思考[J].江苏省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6).

[2]习近平.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J].贵阳 文史,2008,(6).

[3]刘艳.当代世界政党制度的类型与模式(一) [J].前进 论坛,2008,(2).

[4][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 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390.

[5]唐海军.近期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与政党制度的演进 [J].团结,2006,(5).

[6]刘红凛.政党关系和谐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J].当 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7,(3).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05.

(责任编辑:黎 峰)

猜你喜欢

良性互动政治协商多党合作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是做好新时代政治协商工作的基本遵循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融合时代舆论监督中的媒体互动
人民政协是否具有作为政治协商载体与主体的双重性——再谈政治协商的主体问题
政治协商各方良性互动机制探析
论多党合作视角下的“同心”思想
中国特色政治协商:从功能性的政治协商走向制度化的协商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