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特征与趋势
2009-12-01刘霞杨菲蓉
刘 霞 杨菲蓉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将突破“一种模式”的僵化,更加紧密地与本国国情和民族特色相结合,与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相结合,与时代特征和潮流结合,呈现出多样化、时代化、开放化、全球化的发展特征和趋势。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特征;趋势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7-0031-03
21世纪是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世纪,是个性与共性相统一、民族与世界相契合的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在实践基础上积极创新,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起到理论先导的作用。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将突破“一种模式”的僵化,更加紧密地与本国国情和民族特色相结合,与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相结合,与时代特征和潮流相结合,呈现出多样化、时代化、开放化、全球化的发展特征和趋势。
一、多样化发展特征和趋势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样化发展趋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题中之义。马克思承认社会历史发展道路上的多样化趋势,认为经济基础相同的国家和地区在社会现象上“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的情况,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作用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彩色差别”。[1]894采取什么样的道路和模式“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2]643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样化发展趋势也是由各个国家的客观条件决定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各国国情的差异及民族特色决定了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模式多样化。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样化发展特征和趋势表现为本土性和民族性。
无论是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还是民族社会主义,都致力于发展符合本国国情,并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模式;匈牙利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模式;朝鲜的“主体社会主义”模式;越南的“定向社会主义”;老挝“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法国共产党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新共产主义”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正;日本共产党提出了建设“日本式社会主义”的理论;印共(马)提出了“人民民主革命”理论等等。同时,各类民族社会主义也热衷于在本土文化中寻找社会主义的灵感和源泉,如在亚洲有印度尼赫鲁的社会主义、印度尼西亚苏加诺的社会主义、巴基斯坦布托的社会主义等;在非洲有村社社会主义、合作社会主义、军事社会主义等;在拉丁美洲和一些地区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宗教社会主义,如拉美的基督教社会主义、东南亚的佛教社会主义和中东地区的伊斯兰社会主义等。[3]273就拿现在处于热议的查韦斯的“21世纪社会主义”构想来说,也是充满民族特色。它是以美洲伟大的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的自由、平等和地区团结作为基础,同时广泛吸纳了委民族英雄萨莫拉将军捍卫国家主权和“军民共生”的思想,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基督教教义、古印第安人的村社思想,乌托邦“国父”阿尔蒂加斯关于正义、消除特权的思想等。[4]576正因为社会主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及所处的国际环境相结合,使社会主义具有越来越显著的本土特色和民族形式。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呈现诸多流派,呈多样化发展特征和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世界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是为人们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迫切要求。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主义国家要取得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要靠本国党和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其民族特色。苏东剧变后的形势表明,各国党独立自主的倾向进一步增强,更强调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建设本国、本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未来社会主义流派、思潮、理论呈现出多样性、差异性的发展态势。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也不会是过去那种“一条道路、一种模式”的发展,而将越来越呈现出本国特色和民族形式,进一步走本土化、民族化、多样化的发展道路。
二、时代化发展特征和趋势
任何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都是在一定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不可能不受到时代变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世界形势、时代特征,历来是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策略的重要依据。全球化时代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主导、民主呼声高涨的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应顺应时代要求,为经济和科技服务,注重民主的发展需求。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代化发展特征和趋势表现为经济化、科技化和民主化。
第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为本国经济和科技服务。当代国家间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竞争,经济交往与科技竞争在国家竞争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将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同他国建立和平伙伴关系,致力于加强地区性经济合作和科技合作。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魅力指数高低最终也是由经济和科技来决定。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致力于经济化和科技化的研究和发展。首先,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张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致力于经济建设。各国共产党及其他社会主义流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主张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但不同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古巴十多年来的改革坚持了 “不放弃计划,但要利用市场”的原则;越南把“民富国强”作为建设目标之一,并走“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道路;老挝提出发展“国家管理的市场经济”。由于认识到市场的关键作用,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里,更是兴起了“市场社会主义”流派。在新世纪,这一探索将会更加深入。其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把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马尔库塞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进行剖析后,认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控制形式。科学技术一方面是人控制自然的工具,另一方面它反过来成为控制人、统治人的手段。而恰恰这种控制功能可以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合法性进行辩护,技术理性的胜利为政治理性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虽然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学者夸大了科学技术的作用,用科学技术掩盖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但从另一面也说明了科技的重要性。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胜利就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胜利。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发展,必须与科学技术相结合,重视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顺应世界民主化潮流,更加注重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更多地关注民主。如:越南共产党七大报告提出“为民富国强的目标而奋斗”,到越共八大则明确表述为“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文明”,九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增加了“民主”一词,把“民富国强、社会公正、民主文明”作为建设的目标。[5]215发达国家的共产党也特别强调民主的重要性,认为民主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是休戚相关的,部分党把民主集中制的运行原则转变为强调民主运行体制。如法国共产党提出了“民主第一、人及其发展第一”的社会目标。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疑具有民主化发展趋势,在制度和政策上将更加注重民主。首先,民主化潮流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政治民主化是席卷当今世界的巨大潮流,在“世界民主化第三次浪潮”的巨大威力下,各种反民主行为和非民主行为的市场越来越狭小,各种独裁专制、军人统治、权威政体和集权制受到强大冲击。当今世界朝着有利于民主的方向发展,这种政治氛围对未来各国的民主化进程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同时,社会主义在自身民主化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的压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顾他国国情,热衷于把本国的民主模式强加于他国,积极导演他国“颜色革命”。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政党应积极应对西方民主挑战,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民主观。其次,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挫折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政治实践中,一种纯粹的社会权力往往容易将自己绝对化,从而导致事实上的专制主义。由于苏联东欧国家存在高度集中的教条化倾向,长期忽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民主理论与实践的建设,以致失去人民的支持,政党出现合法性危机。而戈尔巴乔夫离开法制、集中和纪律去提倡无条件的超阶级的民主,搞所谓的“民主崇拜”和“民主迷信”,结果诱发了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狂潮。既丧失了民主,又践踏了法制,最终导致社会主义事业在欧洲遭受重大挫折。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失败,社会主义一度成为“专制”的代名词。人们的不满更多的是集中在民主政治的问题上,敌对势力也是打着“民主”的旗号来反对社会主义。因此,我们必须重新理解社会主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开放化发展特征和趋势
全球化时代,人们的实践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着深刻变化,呈现出开放、多样和复杂的特征。未来的社会主义,不是封闭的,而是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与时俱进,以其开放、包容的精神和纳新能力,主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积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以新的内容和精神引领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和价值取向。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开放的意识形态,它表现为包容性和创新性。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获取其长久的生命力。这种开放和包容具有建设性和创新性的意义。其一,在扩大阶级基础方面,在科学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允许私营企业主、中间阶层人士加入共产党,而西方大多数社会民主党也调整党的定位,拓展自己的社会基础,定位自己全体劳动阶层的群众性政党,甚至是全体国民的党。其二,在斗争方式上主张多种多样,不要求为达到革命目的都采取暴力手段,但也不放弃使用暴力。如法共崇尚社会变革的非暴力性,一种“不是通过内战、分裂和个人之间的争斗,而是通过个人变革意愿的联合来进行的革命,是建立在时代的现实基础之上、建立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之上”的运动。[6]112而俄共也主张采取合法、和平的斗争方式。其三,对宗教的态度上,俄共赞成宗教信仰自由,允许党员信教,在纲领中强调尊重东正教和其他传统教派;古巴根据国情允许宗教界人士加入共产党;民主社会主义政党把宗教(特别是基督教)教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其四,更具有开放和创新意义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随着时代和形势变化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70年代中期以来,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冲破了社会主义单一道路和单一模式的束缚,根据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新变化,对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走向社会主义的“独特的民主道路”的理论。它们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探索,既不同于东方社会主义国家暴力革命的道路,也不同于社会党那些“议会迷”的改良主义道路的“第三条道路”,被称为“欧洲共产主义”。而随着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法国、美国、日本共产党纷纷调整社会主义理论和政策,如法国就由“欧洲共产主义”调整为“新共产主义”政策。
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社会主义的道路,绝不可能采取某一种固定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以开放的态度,包容和创新的精神,去开辟适合本国国情和时代变化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全球化发展特征和趋势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消灭人类社会在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消灭产生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解放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工人阶级,最终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学说。因此,全球化发展特征和趋势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义所在,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也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全球化的机遇。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益激发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但发达国家凭借资本和科技优势,利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通过贸易、投资和贷款等方式获得大额利润,从而加剧了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恶化和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其次, 随着贫富差距扩大,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恶化,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呈现扩大和升级趋势,如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垄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全球范围内生态恶化与可持续的矛盾等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益激发着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的矛盾,这为社会主义的发展留下了复兴的广阔空间。经济全球化虽然以资本主义为主导,但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价值有着内在一致性。所以,全球化的发展必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化。
第二,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社会主义因素。关于能否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社会主义因素,理论和实践的回答都是可能的。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在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新社会因素”。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我们要在现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发现未来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弊病的“新的生产方式和交换组织的因素”。资本主义不断自我调节,其管理正走向成熟、有序,同时,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内部不断积累。这表现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的资本占有形式出现了社会化的特点。当代资本主义的资本占有形式虽然仍以私有制为主,但其所有制体系发生变化,由国家垄断所有制、国有垄断资本、资本家个人所有制和合作社所有制构成。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如邮政、电讯、电力、煤炭、铁路、航空等,开始实现国有。在股份制经济中,私有财产权呈现相对化发展趋势,这表现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分离,劳动者也拥有一定股份,股权趋向社会化。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分配形式出现了兼顾公平的特点。在法、德以及北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努力缩小贫富差距,重视改善和提高中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这些资本主义国家不是简单的“济贫”行为,而是运用立法和行政手段,通过一系列税收、社会保险、社会补助、社会救助制度来实现社会利益的二次分配。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近乎“完美”的福利制度,曾有人称之为“生产中的资本主义,分配中的社会主义”。
第三,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并不能最终解决其基本矛盾。在全球化时代,生产的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越来越激化,为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自我调节,缓和阶级矛盾。但是,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并不能最终解决基本矛盾。这是因为:首先,我们应看到,资本主义国家所做的意在适应日益社会化的生产力,缓和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的矛盾,缓和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而导致的阶级矛盾的努力都是在不触动其私人占有制的前提下发生的,因此不可能消除其固有矛盾,因而无法改变其必然灭亡的命运。如在分配问题上,资本主义国家如果其所有制不发生根本改变,也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配平等。因为,它不可能通过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来维护其私人占有制,只能通过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来达到目的,但又由于其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局限性,所以它不可能彻底地消除固有矛盾,只能通过引进社会主义的某些做法如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制度、工人基金制度、民主化管理等来缓解。其次,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调节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了新的社会要素。随着社会化的不断发展,这种因素会越来越多,作用会越来越大。可以说,这种社会主义要素的积累和增加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内动力,使当代资本主义离社会主义越来越近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增加社会主义要素的量变过程中,有着某些质变。一种可能的趋势是:它最终会发生总体质变,通过暴力的方式或和平的方式,被更高级的社会形式所替代,当然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事实胜于雄辩。2008年一场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促使西方反思美式自由市场主义在新世纪的弊端,再次显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魅力。而美国和欧盟购买大银行股权的举措被舆论称为“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英国路透社更是哀称资本主义正濒临末日,马克思当年的预言得到了验证。全球金融危机促使许多德国人走进书店,重新捧读同胞卡尔-马克思撰写于19世纪的《资本论》。当代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正通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吸引力。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迎来春天的繁花似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钟明华,叶启绩,郭文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导论[M].广 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4]李慎明.2006年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且听低谷新潮 声(之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张骥.经济全球化与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 出版社,2002.
[6]莫岳云.全球化与当代社会主义——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前沿问 题研究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