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和“你”的距离
2009-12-01沈奇岚
·Dr 岚的青春教训·
沈奇岚,专栏作家。复旦大学哲学系硕士,现在德国攻读哲学博士。热爱一切阳光、温暖、香甜美好的事物。喜欢在夏日的傍晚,坐在欧洲的街头,听街头的风琴声,享受一大盆芒果冰淇淋。
经典语录:人生就是吃喝玩乐,勤劳勇敢。写给读者的一切都源于自己的青春教训。
不管是说话,还是写字,我很久不用“您”这个词了,几乎找不到需要用这个字的场合。
小时候最频繁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往往是在教师节,写着一张张的感谢卡,告诉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9月10日前的校门口都是卖贺卡的小摊贩,那个时候大家都很热衷这些形式化的事情。到了今日,学生和老师之间,用来称呼彼此的大多是“你”,用了“您”甚至觉得有些矫情,好像故作客套。没有什么人可以让我毫不别扭地以“您”相称。
所以我刚来德国时,觉得这师生间怎么这么客气,彼此都用“您”(Sie)来称呼。连老师插话的时候,都加上一句:“对不起,如果我可以打断您一下的话,这里需要补充一些数据。”在课堂上老师请学生发言的时候,都会说“请卢梭先生发言”,或者“布朗特小姐要表达她的想法”。教室里,是一群“您”。
不知道是否是古风犹存,公开场合如此,私下也是一样。和教授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她会认真地听我的想法,说:“您说得有道理,但是这个问题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您是否可以考虑一下这个角度。您不必改变您原来的想法。”教授并不打算说服我,她提供她的意见让我参考,就算我不采纳,她也不生气。这让我觉得在这个屋子里,的确是有两个平等的“您”在说话。我对她来说,的确是一个作为“您”的存在。我也从心底里尊敬她为“您”。
语言是社会关系的抽象。人所使用的语言,其实昭示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位置和心理距离。在国内永远都是学生称呼老师“您”(无论出自真心还是礼貌所需),老师是绝对不会称呼学生“您”的。教室里,是一个“您”和一群“你”之间的关系。
那个“您”总是觉得那些“你”欠教育,总想着干涉并改造那些个“你”。那个“您”觉得自己有这个资格,只因为他是教室里唯一的一个“您”。这真是个循环论证,叫人不服气。师道尊严,来自于学生发自心底的尊重,而不是形式主义的称呼一声“您”。
现在回想那些被称为“您”的老师,他们在课堂上所宣讲的种种想法,充满着这样那样的偏见。老师是不完美的大人,有时候他们是想保护我们,有时候他们是想保护他们自己。
记得有个数学老师,看到班上一个男孩把外衣的拉链敞开了,就把他叫到教室前面,用半节课的时间训了他一顿,逼着他把拉链拉起来,说否则“看起来像个屠夫”。其实大家都觉得那个男孩把外衣敞开很帅。可是那个“您”就非要用自己的审美观改造和自己不一样的学生。他是数学老师,又何必要管学生的穿着呢。他无非是在捍卫他的审美观,代价是毫无理由地剥夺一个男生的尊严。
还记得有个历史老师,有个同学在课上说话,被她批评了几句。他不服气,顶撞了几句。历史老师就联合了班主任、教导主任逼着他写检讨书。我至今还是想不明白这些被称为“您”的人们的心理,不就是偶尔在课上说了两句话,需要这么兴师动众地给一个15岁的孩子施加各种压力么?那个男孩最后屈服了,郁闷了好久。
如果老师能够把学生当作一个可以尊称为“您”的存在,这些粗暴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许多老师题材的电影,情节总是雷同得惊人:总有一个老师对学生像母亲对孩子一样地关爱,总有一个调皮大王和她对着干,最后总是老师舍命救他于危难时刻,调皮大王彻底被感动,从此重新做人。无论如何,老师总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学生总是被改造成功的。可现实生活中很少有这么无私又温柔的老师,那些“您”是有这样缺点或者那样局限的普通人。他们也是一个个普通的“你”。
我高中有段时间不喜欢我的数学老师。有一天,我在超市里看见她。因为不喜欢她,所以就躲在旁边,不去和她打招呼。她牵着儿子的手。那个男孩很高大,说话却模糊不清。我转到另外一个柜台那边,终于看清楚,他是个智障儿童,正在流着口水。我的数学老师对着儿子,满脸疼爱和无奈。那一刻内心震动。为什么她总是无暇打理自己的头发和衣服,为什么她总是那么急躁却又爱拖课。为什么她从来不说人笨,却痛恨那些聪明却不努力的学生。后来,我就不讨厌她了。因为我知道那个看似可怕强势的“您”的背后,有这样一个温柔脆弱的“你”。
尊敬,只有在把对方当作一个“您”的时候,才会发生。理解,只有在把对方当作一个“你”的时候,才能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