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沟村的变迁

2009-12-01魏明俊

记者观察 2009年18期
关键词:王义全村果树

魏明俊

“祖国华诞六十年,京郊处处展新颜,山变绿来路变宽,人变富来水变甜。”这不仅是对京郊农村60年发展历程的总结,更是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干部群众的真实感言。

北沟村位于渤海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距怀柔城区20公里。伴随着新中国成立60年的发展历程,北沟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一跃成为京郊颇有名气的秀美山村。

跟随时代步伐 科技带领经济

初秋时节的北沟村,树木葱绿,果实累累。走进村子,不时看到村民们正在用手机与外界沟通。有谁能够想象到,四十多年前的北沟村却只有一部手摇式电话。光阴荏苒,这个小山村发生的一个个与村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故事,无不见证着北沟村60年来通讯事业发生的巨变。

曹文亮今年75岁,曾在北沟村当过大队书记和村主任。说起北沟村过去的通讯设施,老人仍记忆犹新。

1962年以前,北沟村没有电话,村民们遇事都是靠相互之间捎口信。

1962年秋,北沟村终于安装了一部黑色的摇把子电话。当时村里没有专门的办公地点,所以摇把子电话只好放在了村民曹进岭家。电话装上的第一天,大家都跑去瞧新鲜。崭新的黑塑料机身,铁把子外面套着黑色的塑料套,跟过去战斗片里看到的没什么两样。

当时,摇把子电话要经过人民公社的分机进行人工转接才可通话。公社的电话机房设有专人24小时值班,机房的通话设备上有很多个插孔,每一个插孔分别对应着一个有电话的村或单位。电话的打出和打进都要通过公社话务员的插转来接通。自从有了摇把子电话,北沟村人的生活就跟它分不开了。

遇到家中有急事,村民首先就想到摇把子电话,但常常遇到接不通的情况。所以,一部摇把子电话既给北沟人希望,也让他们深感无奈。直到1993年,摇把子电话才退出了北沟村的历史舞台,换成了程控电话。

1993年春,村民王全花了3600多元在全村第一个装上了程控电话。从此,街坊四邻一遇急事便到王全家借用电话。

那时,乡亲们一般是把王全家的电话号码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样王全夫妇就担当起了义务传话的任务。今儿谁得病了,明儿个谁结婚了,要不就是买药、捎东西。总之,甭管大事小事,王全两口子都得帮着传话,不知为此搭了多少工夫,但他们却从没抱怨过。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其实,手机等信息传递手段的迅速普及,又何尝不能改变人们的命运呢?

今年51岁的王义是北沟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曾在三渡河乡铝制品厂搞销售。1995年秋季的一天夜里,一个电话打到厂里,原来是河北白沟批发市场急需4000个铝盆。因为是急活儿,每个铝盆可以多加5角钱。可惜当天厂里没人值班,王义又没有手机,白沟那边儿没法和他联系,直到第二天早上上班王义才得知此事。结果王义因此少挣了2000元。

这件事给王义触动很大。他想,自己经常出去跑业务,没有手机真是耽误事。不久,王义就花3700多元买了一部爱立信手机,虽说只有通话功能,但王义已经很知足了。

工厂倒闭之后,王义就自己买了一辆金杯小客车跑客运。为了多拉回头客,方便与他们的联系,王义又花1700多元购买了一部诺机亚手机。

2005年,王义又换手机了,这已经是他的第四部手机。正是由于这部手机王义的财源可谓是滚滚而来。

原来,王义在山西大同的一个哥们儿是做布鞋生意的,这些布鞋要定期运到北京的木樨园批发市场销售。他和王义取得联系后,让其每天用车给他拉50箱货,一个月干20天,这样王义一次就能净赚500元,20天就是一万多元。这次买卖,王义一直做到2007年,赚了少说也有30多万元。

王义说,他现在如果一天忘了带手机,就跟丢了魂儿似的。

其实,何止王义有这样的想法。如今,手机已成为北沟村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全村140余户中每户至少有一部手机。手机俨然已经成了北沟村人从贫瘠到富裕的生活标志。

2008年有关部门计划在京郊搞无线上网入户的试点。村支部书记王全立刻想到这对北沟村大力发展民俗旅游有好处,就积极响应。由于只需每个农户拿出2000元,剩余款项由村里补齐,所以全村100多户都抢着报名装电脑,最后有90多户如愿以偿。就这样,北沟村成为京郊无线上网第一村。

环境改善,和谐山村扬美名

前些年,北沟村环境卫生极差,乱堆乱放现象十分严重,村里连一条像样的路也没有。90年代中期,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这里才有了进村的油路。但村内的街道依然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说起村里环境的大变化,主要得益于最近两年的发展。2007年,国家在这里实施了农业生态村综合开发项目,投资1000万元改善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使村里发生了质的变化。

新打405米的深水井1眼,修建容量为100立方米的储水池1个,让村民喝上了卫生达标的饮用水;在公路两旁和村内花坛栽种各种花草20000余株,进行了公路绿化美化;兴建村级公路8公里,硬化街道3万平方米水,打护村、护地坝4万立方米;在村中心建造了带洗浴功能的市级二类公厕一座,完成全村农户改厕100套;新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楼1座,安装村级路灯17盏。治安防范探头9个,全村基本上实现了“亮化、硬化、绿化、美化、净化”。

为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从源头上解决影响环境卫生的各种问题,村里采取发放通知书限期清理垃圾的办法,增强环境保护力度。一旦发现乱堆乱放现象,村干部就立即向堆放人发放限期清理通知书。另外,对于占用街道、违章搭建的柴篷、柴屋,也将限期拆除。2006年,全村共计发出各种清理、拆除通知20余份,清理各种乱堆乱放的砂石、柴草及其他废旧的生产生活材料30余吨,拆除违章搭建的柴篷、柴屋10余个。2007年采取同样的办法,实现农户柴草进院100余吨、砂石料进院80余吨,彻底改变了村里以前那种杂乱无章的状况,使整个街道变得井然有序、干净整洁。

此外,村里还十分注重加强日常的管理与保洁工作。由集体出资聘用专职保洁人员2名,每天打扫街道和清运垃圾。聘用公厕管理人员1名,负责维护公共厕所和公共浴室的卫生;并制定了村级环境卫生制度,使全村的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成立了党员卫生义务保洁队,定期打扫街道卫生,清除卫生死角;成立党员卫生监督队,监督破坏环境卫生的各种不文明行为,从而保证了各项卫生制度的有效落实。

如今,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干净村”,先后获得了北京市文明生态村、怀柔区卫生先进村、京郊环境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9年前8个月,北沟村先后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数7千多人次,其中不乏香港、湖北、山西等远道而来的人士。

产业调整 劳动就业渠道增

北沟村多为山地,坡度大,果树光照充分,口感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大面积种植苹果、糖梨、大杏等鲜果树,一时间整条沟里果味飘香,其中尤以冷糖梨最为出名。当时,东四村(慕田峪、辛营、北沟、田仙峪)均有冷糖梨,但北沟冷糖梨口感最好。收获季节,许多妇女一起挑选糖梨,因此有了“北沟的姑奶奶,刷利(梨)”一说,以此来赞美北沟的妇女干活麻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沟村的鲜果种植达到了顶峰,全村近4000亩的山场几乎全是鲜果树。为保证果品质量,当时的生产大队组织果树管理员和林业员统一、集中为果农修剪、管理果树,这一措施使得北沟的鲜果产量逐年增长,1988年人均果品产量位居北京市第一。

为储藏收获的果品,北沟村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利用村内坡度大的特点,家家户户修建了地窖,窖内冬暖夏凉,秋季收获的鲜果在地窖内存放一冬天仍然口味如初。现在的北沟村仍然保留了“一家一窖”的特点,也称得上是北沟村的一大景观。

进入90年代,鲜果价格持续下跌,果农收益大不如前。于是有人开始栽种栗树,板栗良好的经济效益逐渐吸引了大多数果农的注意。由此,山场的鲜果树大面积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板栗树。到2000年,除去个别人家留下几颗鲜果树自家食用外,村里几乎看不到鲜果树了。

现在,板栗种植已经成为北沟村的支柱产业,全村经济收入的90%依赖于板栗销售,全村板栗总产量最高可达30万斤。尽管如此,北沟人依然认为:仅仅依靠板栗的单一生产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2009年,北沟村集体出资注册成立了“北旮旯乡情驿站餐饮有限公司”,投资60万元修建了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餐厅,同时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在村内建成了“传统文化一条街”,形成了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通过餐厅的客源,拉动全村民俗接待、住宿发展,并配以板栗、核桃等土特产品销售,形成一条从食宿到土特产品销售的链式发展模式。此外,在增加集体收入的同时,又为村民提供了14个就业岗位,消化了村民手中土特产品,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式的产业格局。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艰辛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硕果。如今的北沟村,数字影院、图书室、篮球场等文体活动设施应有尽有。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余,可以尽情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无穷乐趣。

展望明天的北沟村,定是一片繁荣景象。

猜你喜欢

王义全村果树
全村唯一收件人
小鸟和果树
果树为何嫁接后才能结出好果子
一道模拟试题的解法探究与教学启示
不要说那两个字
Beams Up
吃老鼠的糖果树
那片土地 那座村庄 那个家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
义虎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