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与农村要素存在方式探索

2009-11-30武景松

企业导报 2009年9期
关键词:社会结构城市农村

武景松 姜 峰

【摘要】 农村与城市要素存在方式的本质差异决定着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无论农村还是城市,作为人类构结的社会形式其实质都是由人、自然界原始状态的物质、以及由人类改造或生产出来的物质等三类物质要素所构成。城市的要素聚集事实上并不是社会要素的简单平移,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结构也在同时发生着深刻地变化,这种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效益是城市效益的又一重要构成因素。

【关键词】 农村;城市;社会结构

城市与农村作为人类创造的与自然相异的对立的两种人类社会形态,反映着不同的人与自然的结合方式及不同的人类社会的形式。要从根本上把握这两者的基本性质,必须将两者进行对照研究,从两者的实质性差异入手,得出研究结论。

城市与农村都是运动中的事物,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深刻地变化。城市有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之分,两者从性质到特征都有着根本的不同。农村也有小农经济基础下的农村与现代农村之别,两者的性质与特征同样也有明显的差异。研究什么是农村,什么是城市,必须首先将它们固定到某一时点或某一形态之上。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对比研究典型化原则,将以城市与农村最典型状态,即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村与现代化城市相对照,判断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一、城市与农村共同构成要素

从共同的方面看,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是不同的人类社会形式。不是一开始就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而是由人类构建的、符合人类生存需要的、以人类利益为目标的自然异化体,是人类生存的载体。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只要它是由人类构筑的社会形式,那么究其实质,都是由三类物质要素构成:

一是人,它是社会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人类社会的具体存在形式,主要将由人的需要和人的能力决定。

二是自然界原始状态的物质。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最终必然建筑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产所必需的物质,还为人类提供生存直接有用的物质,如水、空气等。

三是由人类改造或生产出来的物质。人类社会不仅有自然原始状态的物质和物质存在形态,还有由人类组合再造的、在原始自然状态下不存在的、由人类在自然物基础上生产出来的物品,这些物品的存在,构成了人类社会与其它动物社会的根本区别,且这些物品的发达程度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

二、城市与农村共同构成要素之间的差异

人、自然物和人类产品是人类社会构成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农村与城市是相同的。三者存在的数量及存在的密度,在城市与农村之中,却有很大的差别。

在农村,低下的农业生产力,使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自然物相对较少,可以获得的人类产品的数量同样较小,在此物质基础上,可以供养的人口的总数量也是有限的。不仅如此,人口、自然物及产品要素在农业生产力要求下呈现相对匀质分布的状态,这些社会构成要素相对平均地分布于社会各个角落,但在每一个具体空间地点上的分布密度有限。

城市在工业生产力的作用下,则存在大量的社会要素聚集的特征。这种特征表现为,首先城市有大量的人口,有大量的人类产品,在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将结合越来越多的自然物,在这一物质基础上,会促进人口与物质要素互为因果的迅速增长。社会要素在城市的聚集,不仅表现为城市中社会要素大规模的增长,更表现为全社会要素向城市的集合过程。在城市工业生产力作用下,形成了社会要素在城市点状空间上聚集分布的特征。在城市内部,社会构成的所有要素,不仅有很大的数量规模,而且有很大的分布密度,尤其是相对于城市较小的分布空间而言,社会要素的聚集构成了城市与农村的重要区别。

人、自然物、人类产品的存在数量上的差别在城市与农村表现得非常明显,以至于人们对城市直观的判断就是拥有大量的人口、大量集中的建筑、频繁的工商业活动对农村的直观判断就是人口稀少、建筑分散、工商业活动不发达。人们将这种外观上的差异认定为农村与城市区别的本质。

三、城市与农村共同要素的差异体现

要素数量的差异不仅表现为城市特定区域要素数量的增长,表现为社会总要素数量的增长。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及现代城市的发展,整个地球的人类负载能力在不断增加。同样一个地球,也许几百年以前负担5亿、10亿人口就达到人口负担的极限,就有各种自然、社会、战争、军事力量来调节人口增长。近代,工业化城市的发展使世界总人口达到了50亿、60亿,这种负载能力的增加源于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实现的人类更大的自主控制能力。工业化、城市化社会提供了更大的要素要求,同时配以更大的要素容纳能力,其结果使社会构成要素的总量不断增长。

在全社会增加的要素总量中,大部分进入了城市,甚至农村原有要素的相当部分也进入了城市。尽管社会要素总量实现了增长,但农村的要素存留量却在进一步减少。城市与农村的要素差异,不仅体现为要素数量的差异,更体现于分布方式的差异。如果说农村是以要素的匀质分布为特征的话,那么城市则是以要素的点状聚集的非均质分布为特征。社会构成要素在城市的空间叠加和聚集是城市与农村的根本区别之一。几乎在所有的城市,尤其在现代化城市,城市空间高度的发展成为城市的标志之一,“高楼大厦”成了城市的象征。城市越发展,城市建筑的空间高度就越向上延伸,这不是人们的偏好所能左右的过程,这是社会构成要素在城市空间叠加的要求。

四,城市与农村其它要素差异

城市与农村的差异,不仅存在于要素数量及要素聚集程度和差异,还存在于要素联合的组织结构差异。城市的要素聚集事实上并不是社会要素的简单平移,在这一过程中,伴随要素的空间位移,社会结构也在同时发生着深刻地变化,这种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效益是城市效益的又一重要构成因素。姑且称这种效益为结构变动效益。

世界的结构性,同世界的物质性一样,是构成事物的存在方式的根本,结构差异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性差异。从物质世界的本质来说,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核与核外质子构成的,原子核与质子不同数量和不同结构方式,形成了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108种元素,这些元素的原子又与其它原子在不同结构下形成了不同的分子,成为能够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又由于排列方式的不同构成了有机和无机两大世界。从根本上讲,物质性质与特征的差异实质上都来源于物质结构上的差异,不仅自然物质是这样,人类社会同样也是这样,社会的不同组织结构,对社会的性质与特征有着根本性的作用。

每一种事物都有着自己的结构,在一种事物向另一种事物转化的过程中,往往伴有结构的转变。在结构变化中,通常伴有能量的输出输入。旧结构的解体要输入一定的能量,新结构的形成则要放出一定的能量。输入和放出能量的大小与物质的质量成正比与质量间的距离成反比,即Q=m/S。结构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原子弹爆炸的巨大威力仅仅来源于少量放射性物质的结构变换能量。在通常情况下,社会越简单,层次越少,那么在结成和解体这一结构中,涉及的能量越小;相反,社会结构越复杂,结构要素的联系越紧密,距离越短,在结成和解体这一结构过程中涉及的能量就越大。

农村向城市的转化是简单社会结构向复杂社会结构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社会结构的解体要失去一些能量,但紧密的广泛联系的城市结构的形成更要放出大量的能量。城市结构形成与农村结构解体过程中的能量之差,是农村向城市变动的重要动力,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城市形成了全新、工业化的社会结构,也带动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与过去有着质的不同。

五、城市与农村的根本性差异

社会结构的差异,是现代化城市与小农经济下农村的又一根本性差异,这种结构上的差异,对农村与城市运行逻辑与外在特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结构的差异,致使同样由人、人造物和自然构成的农村与城市表现出极大的不同。典型的城市与典型的农村在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与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构成单位不同。城市社会基本构成单位是要素,而农村社会基本构成单位是家庭。人、自然物与人造物构成社会是以一定的社会基本构成单位形式结合。在化学概念中,分子是能够保持物质性状的最小微粒。如果借用这一概念,假定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单位是指能够独立地完成某一经济活动的最小单位,那么在农村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单位是家庭,城市的基本经济活动单位是个人及个体资源。

家庭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归家庭所有。劳动者自诞生之日起也归属于家庭,只有死亡才能解除这种劳动关系。劳动力与土地的结合关系是固定的,劳动力及其它社会要素固定地属于家庭而不是社会。家庭是一个统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果家庭分解,脱离了家庭结构的社会要素,将失去其基本的经济功能。离开了家庭的单个劳动力,如果不通过婚姻或血缘关系进入新的家庭,就失去了劳动力的性质。没有可供劳动的土地,没有基本的劳动分工(家庭分工),不能实现自己的劳动性能。只有附着在其它家庭结构之下,才能够生存。家庭是农业社会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农业对资源的分配与调动,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

在以工业生产力为基础的城市,构成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小单位则是社会构成要素本身。每一种要素在城市经济活动中都具有独立的意义,完成独立的活动。劳动者可以单独地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劳动力,资源可以作为独立的物质在市场上流动,产品可以单独进行买卖活动,每一种社会构成要素都直接表现为社会性、流动性特征,是以要素本身而不是以要素结合体的形式参加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城市社会是直接在这些要素的基础上构结的。

尽管在城市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各种社会要素是以企业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但企业的结合具有松散化特征,在企业内部不仅有构成要素的经常性变动,甚至企业本身也是多变的,不是一个稳定型的结构,且在企业结构下分解出来的要素(劳动力、资源等)可以立即还原成社会性的要素,可以直接参与未来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企业解体,要素的经济功能并不丧失,在城市可以从事经济活动的最小单位是社会构成要素本身。

比较城市与农村的最小经济活动单位,不难看出农村的基本经济构成体具有“分子要素”特征,它是较为复杂,有一定内部结构,能够完整地从事产出某种物品的经济活动的单位。而城市的基本经济活动构成实体则具有“原子要素”的特征,它是简单的,没有内部组织结构,仅仅能从事部分经济活动的单位。每一种要素的经济活动内容十分专业化,十分明确,但却仅仅是社会经济循环中的某一环节,能够完成产出某种物品的经济活动的某一部分工作内容,尽管这些要素有一定独立活动的能力,但物质生产的全过程,则必须是这些要素活动结合在一起,在企业的形式下完成。

其次,城市与农村的基本经济单位结合的结构不同。小农经济下的农村,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经济细胞都是一个完整的经济活动单位,生产消费都在家庭内部进行。每个家庭都从事社会所必须的所有的劳动,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经济联系很少,社会基层经济组织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平束状社会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简单,家庭与家庭之间内部结构重复,外部结构单一,社会整体结构稳定,内部结构松散。

以工业生产力为基础的城市,则属于立体晶体结构。尽管从总体上看,城市经济是建筑在要素的基础之上,要素与要素之间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结合成相对完整的企业形式,才能完成再生产的全过程。在企业形成的过程中,首先是个人与资本之间,根据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规律联合在一起,然后劳动者之间再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组成不同的劳动团体,这些团体再根据产品生产程序和组织管理通路结合成为相对完整的企业。

不同的企业再根据全社会分工协作的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个人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再度结合,形成整个社会的立体的经济结构。城市越发展,分工越细,某一企业在某一种商品的生产过程中所能承担的环节越专业化,企业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整个城市逐渐成为一个相互联系、互为基础、范围不断加大、层次不断增多的密不可分的整体,成为一个紧密的巨大的“晶体”。

再次,城市与农村的经济要素的结合方式不同。在农村基本经济单位的结合是缺少联系的结合,家庭与家庭之间没有直接的物质输出输入联系,它们仅仅因为社会、心理、安全等非经济要求相对集中的居住在一起,是平行的稳定结构方式。在城市,基本经济单位之间的结构方式是广泛联系的流动结合方式。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在社会经济结构过程中分别处于不同的位置,而且不同的单位体之间有着大量的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一种生产的终结产品可能是另一种生产的原材料;一个人的工作是另一个人工作的基础,在它们之间经常性地存在着物品、价值、劳动的转换过程。通过广泛的物质与能量地流动,将不同的个人,不同的企业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社会。所以城市的结合方式是流动式的结合方式。

最后,城市与农村差异的实质还在于它们的经济单位的结合密度不同。农村通常采用较为松散的,有限的结合密度,农村集团的最大规模往往有一定的局限。城市则具有较高的密度规模,大量的物质与能量流动决定了在这一区域只能采用相对紧密的结合距离,经济体的空间聚集分布特征明显,从而使城市具有人口众多,分布密集,商业繁荣的聚集经济外在表现。

六、城市与农村结构差异的原因

城市与农村结构差异的原因在于:由于农业生产的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的分离,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闲暇劳动时间,只有在家庭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充分地、自由地、多种途径地被利用,创造更大的家庭劳动总价值。以家庭为基础平衡松散的社会结合方式,是最恰当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农业生产的产出物——农产品的品种是有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能够得到的是基本相同的产品,同一种类产品之间又不存在相互交流的必要。如两个农户都出产土豆,他们绝对没有拿自己的土豆去换别人的土豆的要求,交换只能在不同的产品之间进行。农业产品的共同性,决定了农业生产单位之间就没有相互联系、相互构结及相互物质交换的要求,农业社会只能采用平行的社会经济形式,采用相互没有物质与能量交流的松散结合。

工业生产力对社会结构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工业生产以市场为依托,机器化大工业不可能建筑在自给的家庭结构基础上。不仅如此,机器化大工业由于具有生产的社会性,产品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又有多变性特征,所以大工业生产不得不随时根据市场的变动,调整自己的生产内容和要素组织形式。这就要求社会存在一定量的自由状态的生产组织要素,以便人们随时根据经济的发展状态,进行不断的要素调配、择优和组合。

机器化大工业生产只有直接建筑在社会要素之上,不是要素组合成的家庭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看,工业品的生产进程通常较为复杂。一件工业品的生产,往往要经过众多的环节,涉及众多的物品,一个家庭,甚至一个企业有时都无法独立地完成复杂工业品的生产全过程,这些工业品的生产过程是众多人的劳动积累过程,工业生产中存在着广泛的分工协作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有着广泛的多种形式的联系,在这些基础上将形成广泛联系的主体化社会结构。

城市与农村在社会结构上的差异,更体现了城市与农村区别的本质。社会结构方式的差异不仅代表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也代表了人类联系方式的根本改变。在农村也可以有规模较大的村落,甚至有古代城市的大规模人口及其它要素的集中,它们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相距甚远,也许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有相同的外在表现,但其内在经济实质是截然不同。反过来,现代农村尽管要素数量及聚集水平有限,现代化农村的社会组织结构与现代城市更为相似,二者的经济基础则有更多的相通之处。因此,结构差异是农村与城市差异的核心。城市与农村结构上的差异从根本上体现着城市与农村生产方式的不同,这种结构差异也是整个社会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结构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动本质上也是社会工业化生产的推广过程。理解二者结构的不同是理解农村与城市,理解古代农村与古代城市,现代农村与现代城市的关键。在社会要素匀质分布特征下,以家庭为社会经济基本构成单位,通过非流动性松散结合而形成的平行社会经济结构的人类社会组织形式。

典型的现代化城市则是以工业生产力为基础,在社会要素聚集分布特征下,以单个要素为社会经济基本构成单位,通过流动的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晶体型人类社会组织形式。城市与农村的差异既表现为社会构成要素存在数量的差异,又表现为社会结构的差异,具有二重性差异实质。

参考文献

[1]罗静.《中国农村城市化思考》.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5)

猜你喜欢

社会结构城市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比较的视野:反思功能主义传播观的三个预设
乡村基层民主建设面临哪些难题
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镜鉴与反思:美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政府治理及其困境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