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重新评价欧洲重要性
2009-11-30
简军波
自2008年3月拉萨骚乱发生以来,中欧关系经历了一系列显著波折。尽管如此,中欧关系基本上还是经受了考验,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第12次中欧领导人峰会今天在江苏南京举行,双方将一起讨论有关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和中欧关系等问题。
中欧关系的前景主要取决于双边的共同利益和冲突。欧洲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强大,它未能对国际主要事务和关系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发挥关键的建设性作用;它在政治和安全领域没有脱离于美国而具有较高独立性;它和中国不存在地缘政治和历史纠纷;同时比较美国和东亚的话,它在金融、投资和科技领域对中国的重要性也没有想象中的重要,因此整体来看,我们需要重新评估欧洲对中国的重要性。
相反,双方在许多领域的矛盾正日益凸显。中欧关系正进入新的调整和转型时期,从一片阳光灿烂的玫瑰园步入到一片无法预测深浅缓急的水泊之中,新的关系必将重新建构。这些矛盾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功能性冲突,包括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所谓人民币低估问题、在非洲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竞争问题、技术和环保标准问题以及其他各类突发性的问题;另一类是长期存在于文化和价值观领域的结构性冲突,并表现为所谓人权、涉藏、涉疆和台湾等问题。
就后者来说,由于中欧双方都具有悠久的文明史,都珍爱和坚持各自的价值观及其所演化而来的政治制度和国际规则,而这些价值观与制度或规则并非都是互洽的。更重要的是,一个自认为“民生强权”或“规范强权”的欧盟,它(包括其成员国)具有将其价值观扩展到全球的抱负,其中包含改造中国的持久意图。但是对自称为普世的欧洲价值观的胁迫性渗透,中国理当会断然拒绝。这一结构性矛盾在中欧关系中将长期存在,尽管持续交流(如中欧人权对话)可以增进相互了解,也难以消弭这一矛盾。而且若这一矛盾处理不当的话,其他功能性领域的矛盾则会由此加剧,从而对双边关系带来更多伤害。
《里斯本条约》的通过预示着欧洲一体化将继续前进,在此基础上,欧洲理事会主席和欧盟外交事务高级代表也已被选举出来。然而这两个职位不过是充当政府间的协调者,而且现有当选者资历和威信也较浅,并不能显著加强欧盟与外部的谈判与合作能力。因此,目前欧盟的深化进程并不会对中欧关系带来显著变化。
在后《里斯本条约》时代,中欧双方依然面临许多潜在冲突情境下,中欧双方应首先确立政治互信,这一互信不仅应存在于双方政治家之间,也应存在于市民社会。其次,更重要的是,双方应尝试让双边关系建立在更广泛的国际事务当中,在参与全球治理的共同事务而非单纯的双边事务中巩固不太稳定的双边关系。为此,双方应超越冷战思维和权力政治观,在为解决全球公共问题,如环境危机、国际恐怖主义、金融危机和经济秩序重建等事关中国和欧洲重大利益的问题上进行合作与协调,这是提升和改善双边关系的有效途径。
在全球化时代,应在尊重价值和制度多元化前提下,就全球事务的治理开创新的国际秩序与合作机制,使超越双边利益的全球治理成为普遍的国际关系形态。中欧关系在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下将获得新生和持久的生命力。 ▲(作者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学者。)